少数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监测与引导

2020-11-18 02:08:14肖文红
新东方 2020年1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少数民族

肖文红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等特点,少数民族地区是否安定与和谐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全与稳定,特别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进入了空前发达的阶段,少数民族地区的突发公共事件传播迅速,社会舆情的监测与引导变得尤为复杂。如何对少数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社会舆情进行有效引导,成为政府以及各社会舆情监测部门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

(一)少数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民族性凸显

少数民族区域内,各个民族在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独特性。这些特征使得每个民族拥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民族风情与思维意识,在特定条件下,民族之间的这些差异和独特性很容易引起突发事件。此外,大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突发公共事件都涉及到民族宗教问题,当然,也有部分突发事件是由于国外反华势力对民族分裂分子以及宗教极端分子进行操纵与鼓动而导致的。从目前形势来看,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制定了各项扶贫计划并实行了相关优惠政策,各族人民也在努力促团结、求发展,由民族关系导致的突发公共事件已经明显减少。但是从长远看,有差异就会有冲突,民族问题仍然是少数民族地区引发冲突事件的主要因素。

(二)少数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复杂且多样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迥然不同,地势、地貌以及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和文化差异,使得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区域性差异明显。各种自然灾害与社会矛盾都会诱发出各民族之间冲突。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事态发展将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各种灾难性后果的出现,造成物力、财力的巨大损失,甚至群众对政府产生信任危机。

(三)少数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易于扩散

少数民族地区人民通常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致使民族性的矛盾与纠纷更具敏感性,极易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此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途径更加广泛,传播速度更加迅速。手机、互联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报纸、杂志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舆论媒体,并且移动等新媒体应用越来越广泛①刘燕凤:《新媒体环境下舆情引导问题研究》,《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这使得公众关注社会突发事件更加便利、快捷。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突发公共事件通常更易于扩散,事态的发展趋势更加难以预测。一旦政府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出面应对,整个事态发展极易陷入失控的境地,严重威胁社会公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民族地区的突发事件甚至会在国际上产生风波,危害国家利益。

(四)少数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公众参与性高

少数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在短时间内更容易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一旦突发事件的舆情得不到恰当处理和及时引导,极易引发社会恐慌。另外,国外媒体的不实报道通过网络迅速传播,严重干扰了公众的视听,比如BBC将拍摄于尼泊尔的警察抓捕藏族示威者的图片强加到中国,声称该事件发生在中国的西藏地区。这种捕风捉影、张冠李戴的不实报道为全球公众带来错误引导,这时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及时引导变得尤为重要。

二、少数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监测重点

(一)严密监测公共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及诱因

在少数民族地区,一旦发生重大公共事件,社会舆情监测机构以及相关责任主体要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准确的一手资料,以便能够精准判断事件的发展动态,并以此为根据找出应急措施。政府可以通过自身的网络传播平台,如政府门户网站、手机App应用、社交媒体账号等,通过用户在这些平台的使用地点、时间、习惯、频率、需求、反馈等全方位数据,获取政府传播所需要的第一手用户信息②郑保卫,李鹏:《大数据时代的政府传播模式变革与理念创新》,《现代传播》2016年第12期。。此外,政府还可以与各大网站及搜索引擎进行合作,通过植入调查问卷来了解社会各个群体的特性与状况,并关注其发展动态。要确保收集到的社会舆论信息的真实准确性,不能出现严重的信息滞后,或是获取的舆论信息有虚假成分的问题,并防止出现政府与相关舆情监测机构对各种不实舆论无力应对的情况。

(二)准确把握社会舆情的传播渠道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舆论环境日趋复杂,除了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外,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型媒体不断壮大,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在少数民族地区,当突发事件涉及到民族问题时,极易产生不良的国际影响。因此,政府和舆情监测机构要对舆情信息的传播源头做严密监测,其中的监测重点是各种类型的自媒体。同时,各网络运营商和管理者也要各司其职,对各自管辖之下的媒体的传播内容严格审查、仔细甄别,协助政府做好舆情监测工作,为网络环境的净化贡献各自的力量。

(三)及时辨别已受影响和可能受到影响的群体

在舆情监测的过程中,要能分清突发事件已经影响到的人群和事态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到的人群,对这两种类型的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各少数民族的独特性,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以及宗教信仰的前提下,严密监测突发公共事件已经影响到的主体及潜在的受影响主体,监测民众对各种社会舆论的情绪反应,避免出现民众对社会舆论错误解读的情况。发生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时,民众容易产生恐慌、不满等情绪,任何不当的舆论都有可能导致民众负面情绪的爆发。这种情况下,政府和各种舆情监测机构应该加强监测力度,仔细排查,防止出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趋势。

(四)实时监测政府传播的控制决策机制

高波认为:“政府传播就是政府组织及其成员对内对外传递、交流和共享信息的行为,以及通过这些信息传播所达成的沟通交流和社会互动。”①高波:《政府传播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6。数据信息的实时流动以及瞬息万变的特点,使得政府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能否从海量的数据中辨别虚假信息,并及时高效地提取出有效信息,为正确的决策提供参考是政府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对政府传播的控制决策机制进行实时监测有助于政府进一步增强舆情监测能力,能够在容量大、流动快的海量信息中迅速提取真实性强、价值密度高的信息,并能从中觉察出异常所在,快速精准定位,及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少数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引导策略

(一)加强社会舆情分析与引导的组织建设

第一,从政府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舆情引导方面来看,政府不仅要充分发挥现有舆情监督与管理机构的作用,而且还要能够把其他相关部门的社会舆情监测力量有效整合起来,并确保各监测部门之间能够进行顺畅沟通和信息共享。此外,要使各部门的专业性作用在其管辖行业范围内得到充分发挥。第二,从民众直接接触到的电视、报纸、网络等社会媒体方面来看,要加强相应运营机构对社会舆情监督与引导的组织力量建设。一般来讲,各类社会媒体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具有反应灵敏以及获取信息及时高效的特征。因此,在制定舆情引导方案时,要充分发挥出这些运营机构的特殊优势,尤其是公众信服力较强的官方媒体,在此过程中要发挥其主导性的作用,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要确保第一时间向公众发布真实有效的信息,积极解答与回应公众提出的敏感话题与热点话题。同时,还要对流传于社会上的谣言与错误信息进行及时阻断与纠正,从而达到正确引导社会舆情的目的。最后,对各行业的舆情分析师来讲,要加强对其所在管理机构的组织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舆情分析师的组织归属感,避免沦为“散兵游勇”;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舆情分析师无组织、无纪律地发布各种可能对民众产生误导的言论,从而对社会舆情的正确引导造成阻碍。只有在舆情分析师正确引导舆论的基础上,政府才能够通过各类媒体,或是以直接与民众沟通交流的方式,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热点问题做出快速、准确的回应,从而从根本上杜绝错误舆论信息的传播。

(二)加强社会舆情引导的基础能力建设

首先,加大对舆情分析及引导人员的培训力度,积极组织社会舆情分析师参加各种专业培训,不断开阔视野、发散思维,进而提升舆情分析师的分析与引导能力。同时,要加大对有舆情引导职责机构的投入力度,保障各机构有足够的经费和时间对其管辖的人员进行培训。其次,不断完善舆情引导机构硬件、软件两方面的基础设施。只有不断加强社会舆情引导的基础能力建设,政府对社会舆情才能做到早介入、早分析、早预警。

(三)建立体系化的社会舆情引导管理体制

第一,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控机制。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初,相关部门要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并及时高效地搜集、整理和分析电视、网络等各种传播媒介上的舆论信息,使之形成一套完整可靠的舆情信息记录,确保社会舆情发展趋势的可控性。在这一过程中,要重视不同部门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信息的流通性,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并对信息的真伪进行审核、鉴别,保证舆情信息的全面性与权威性。第二,建立完善的舆情引导体系。在舆情分析机构内部实施严格的管理流程,明确相关的主体职责,使发布的每一条信息都能找到相应的责任主体,严格审查对外发布的每一条舆论信息,禁止个人未经审批对外发布舆情报告。此外,要建立相应的追责体制,对违规散播不当舆论而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人员,应追究其责任,并施以相应的处罚。第三,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当社会舆情出现重大变化时,相关部门要积极应对并迅速掌握舆论的主导权。突发公共事件通常是能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事件及自然灾害,事件发生之后,政府要及时发布官方信息,避免民众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听信各种社会谣言并对事件妄加猜测。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公众对社会谣言的偏听、偏信极易给不法分子创造可乘之机来煽动不知情民众对抗社会和政府,造成民族地区的骚乱与动荡。

(四)营造以法治为引领的社会舆情空间

首先,健全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律法规。建立法律法规必须把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环境与群众结构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考虑周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区域自治法中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及舆情引导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此来明确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民族区域政府部门与社会媒体的相关职权与义务,从而通过多种渠道实现有效且高效的社会舆情引导。值得注意的是,法律法规的建立必须要参照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使得各项法律法规的实施不仅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还要符合时代的发展特点并满足人民的实际需要。其次,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及时向民众普及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舆情的各类法律知识,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使其能够做到不轻信谣言且不四处散播谣言。社会舆情引导机构必须明确宣传内容,积极配合法治机构的宣传策略,在切实提高宣传有效性的同时力求扩大宣传范围。再次,少数民族地区通常地处偏远,沟通不畅。公共事件爆发时,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舆论引导,民众因不了解事实真相往往会忐忑不安、惊慌失措,从而为谣言的四处传播创造条件。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更要注意及时发布信息,并安抚民众的不稳定情绪,不能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同时,相关的执法部门要严厉打击随意散布谣言、歪曲事实的个人与团伙,为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社会舆情的引导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环球时报(2019-04-12)2019-04-12 08:19:01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4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声屏世界(2014年6期)2014-02-28 15: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