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文
在实际撰联中,为表达的需要,遇到连续两个节奏点为同平声或同仄声时,为了确保节奏之美,我们常常将一个节奏拉长为两个节奏,或是将多个节奏压缩为一个节奏,这就是楹联中的节奏调节。
⒈虚词调节
调节楹联中的节奏,主要是运用虚词来调节,因为虚词在句中往往不具有实际意义,因而也不会引起语句的歧义。在联中加上虚词,故意拉长节奏,使一个双音节节奏或一个三音节节奏成为两个双音节奏,以达到音韵和谐之目的。
如周煌《题天使馆》:
圣化洽扶桑,万里而遥瞻日近;皇华临辨岳,九州之外仰天高。
上联『而』字、下联『之』字在句中并无实际意义,若去掉这两个虚词,则两句的语音节奏成为『万里遥/瞻日近』『九州外/仰天高』,在声韵上明显有滞涩感,但加入两个虚词后,形成『万里/而遥/瞻日近』『九州/之外/仰天高』,节奏明显较为明朗。
⒉实词调节
实词也可以参与楹联的节奏调节,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普遍存在,如《诗经》:『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其中的指代词『此』两次出现都是指代『文王』,而实际都是起到句中节奏调节作用。在诗联中都有类似以实词来调节节奏的情况存在。
如杜甫《奉和严大夫军城早秋》:
已收滴博云间戍;欲夺蓬婆雪外城。
此为诗联,联意主要是说『已收滴博戍,欲夺蓬婆城。』但上句三仄尾,下句三平尾,其中『滴博』『蓬婆』为地名。杜甫却节外生枝,凭空在其间加上了『云间』『雪外』这样的实词,既对句中节奏进行了调节,又对两个生硬的地名进行了调适。这种实词虚指,我们读来不仅不觉得多余,而且还觉得更有顿挫感,更觉通透。
其实,如杜甫这样凭空加入实词的调节节奏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是以『相关』为原则加入恰当的实词进行节奏调节。
如康熙《题菊香书屋》:
庭松不改青葱色;盆菊仍霏清静香。
此联中的『庭』『盆』基本就是为了调节语音而设,特别是『盆』字对全联声韵有较大影响。若从语意来说,主要赞颂『松』与『菊』,具体什么地方的『松』与『菊』无伤大雅,因此把『庭』与『盆』两字去掉并不影响联的主旨,但却影响声韵;或改为其他字,如『雪』与『山』『劲』与『顽』等,也不影响联意。
再如颜检《题官署》:
两袖入清风,静忆此生宦况;一庭来好月,朗同吾辈心期。
此联为清代作为巡抚的颜检自题自警联。上联中的『此生』纯粹为了调节节奏之用。一般而言,联语要简洁,而『宦况』自是『此生』,毕竟来生未来、往生已往。下联『吾辈』亦然。
⒊缩词调节
在英文及网络语言中,常有『缩略词』现象,此处借来一用,更缩略为缩词。缩词之法古来有之。为了保证节奏点平仄交替,我们在无法以加词调节节奏时,还可以压缩用字,以『缩词法』达到调节节奏点的目的。
如冒襄《无题》:
风流顾曲情如绪;寥廓横空鉴若华。
此联为清人冒襄之作。其中『顾曲』用的是『曲有误,周郎顾』这个典故。在楹联创作中用典,常会因为节奏问题而将多个字进行压缩,此联就是前人将六字典故,压缩为『顾曲』两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缩词法』虽能精炼联句,但也容易造成语意不清或生造词。最为典型的莫如『哈尔滨佛学院』简称为『哈佛』,缩词不当,出现了歧义。
因此,在楹联的节奏调节中,不能为了适用节奏而随意『缩词』,更不可生造词。即使古人偶然用之(古人也有生造词,但也有些不被后人认可),而经千百年文化发展已自然淘汰的,今天就应该让他『沉淀』下去,大可不必拾其沉渣腐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