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收账款及信用政策研究

2020-11-17 09:41余淼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应收账款企业

余淼

【摘  要】企业的应收账款问题对企业而言极为重要,特别是应收账款将影响企业的资金链条健康程度,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深远影响。因此,企业应该从应收账款及信用政策的科学性角度出发,完善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同时,增强企业人员的信用管控意识,从而避免应收账款产生风险,保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Abstract】The problem of accounts receivable of enterprise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enterprise, especially accounts receivable will affect the health level of the capital chain of enterprise and have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Therefore, enterprise should improve its credit evaluation system from the scientific perspective of accounts receivable and credit policy, and at the same time,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credit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enterprise personnel, so as to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accounts receivable risks and ensur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

【关键词】企业;应收账款;信用政策

【Keywords】enterprise; accounts receivable; credit policy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0)10-0122-02

1 引言

由于我国的信用体系还在逐步完善,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妥善处理应收账款问题,对企业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如何进一步系统整合企业应收账款问题,并且完善各种信用政策,对企业而言是提高应收账款以及信用回收等方面效率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资金链条稳定安全的重要保障。

2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关键性

企业应收账款问题的管理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重要的影响,对企业而言,应收账款管理的科学性,将影响企业的经营规模以及资金运行规模,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还将有助于企业避免坏账的产生,尽可能实现信用化管理,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而言,应收账款是其资金链条健康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石。

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企业而言可以保持资金的流动性,也就是在运营的过程中,资金不会因为应收账款的信用问题而导致断裂,对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市场的拓展过程中有重要的影响。企业在运转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存在赊销情况,但是如果在赊销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回收应收账款的资金,那么企业必须采取贷款等措施来获取持续运营资金,这对于企业而言无疑增加了成本的投入。所以只有管理好应收账款,才会避免过度借贷而导致企业资金压力过重。

此外,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有助于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及时地回收各种资金,这也使信用等级不高的企业在赊销过程中避免没有及时支付足额货款,从而导致坏账的情况产生。因为应收账款其实就是其他企业所积欠的资金再回收,但是坏账的产生对于运行规模比较大的企业而言不可避免,只有及时回收应收账款,才能保障坏账率不会过高,从而保证企业的运营资金充足。在科学管理应收账款的过程中,企业降低坏账的损失以及因坏账所产生的各项管理费用,是及时收回应收账款的主要目标,对企业而言及时回收应收账款,避免坏账的发生,是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做到的重点。

当然,应收账款及时回笼,能够对于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及时通过财务方式进行反馈。应收账款是属于一种流动性债权,这一点与企业的偿债能力密切相关,企业有足够的应收账款,并且及时回收之后,企业对于自身所承担的债务也能够及时偿还。由此可见,企业及时回收各种应收账款之后,也能够提高其财务管理能力,这也是企业要增强应收账款回收能力以及优化信用政策的重点所在。

3 企业应收账款及信用政策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应收账款方面,其所涉及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企业是否拥有自身的加工厂,或者存在对外代理出口等现象等,这都会影响应收账款的整体布局,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也会带来不同的考验。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应收账款的规模随之增加也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如何科学地管理好应收账款,则是考验企业在财务管理以及信用政策等方面的能力。目前,中国企业在应收账款以及信用政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企业的信用评审方式相对单一,缺乏科学性。很多企业在评估合作企业的信用状况时,主要还是采取比较单一的方式进行评价,对企业而言如何进行风险控制,特别是对于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估,目前,主要还是通过审核客户的财务报表。由于一些合作企业并不是属于上市企业,其所提供的财务报表也不一定属于经过独立第三方审核的财务报表,在信用评估上面缺乏多元性。企业主要是通过对利润表或资产负债标准综合分析之后,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系统性评估,对其对应的利润情况以及负债情况等进行对比,最终对其信用情况进行评估,如果评价的方式单一,则可能无法得出科学的信用评价。

其次,针对合作客户所签订的各种销售合约,没有根据应收账款和信用风险控制的政策进行优化。目前,在国内的一些企业中,一些业务部门为了获得更多的订单,在销售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对不平等条款进行默许,或者对合作的对象审核不够全面等现象。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影响了企业对于应收账款的可预期性风险把控,在信用的管控上,如果没有加强在销售合约方面的约束,就很可能影响应收账款和信用风险控制的科学性。如果没有充分了解客户条约情况,在供应商的层面上做出过多的让步,很可能导致大量的资金被占用,应收账款数量增加,回收过程中难度也随之增加。

最后,目前中国很多企业虽然设置了信用管理部门,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对应收账款进行科学的管理,缺乏信用政策的理念。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一些负责应收账款或者信用管理的工作人员,没有对相关的工作进行具体落实,虽然信用管理人员对于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跟踪,但是没有对应收账款深层次原因或征收问题所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这种流于表面的应收账款和信用政策管理问题,往往忽视了在企业赊销行为背后所存在的各种风险点,对企业提高应收账款管理水平而言是不利的。

4 优化企业应收账款及信用政策的策略

首先,企业要提高应收账款以及信用政策的科学性,要积极与征信机构进行合作。由于征信机构掌握了各种相关的信息,通过各种信用机构的综合分析,对合作客户可能出现的应收账款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等,能够优化各种评估指标,进一步提升企业对合作客户筛选的科学性。因为在信用分析方面,根据不同的合作行业特点,可以制定有差异性的信用评分表,与企业负责预算的主管对这些客户进行筛选,从而把相关的资金投入信用相对较好的客户。

其次,企业应该对销售合约存在的风险进行把控,由专业的团队进行谈判,对合约进行科学的审核,这样能够避免业务主管在签约方面滥用权限,对可能存在的一些业务问题进行解决。应收账款存在的风险往往在合约的签订过程中就可能产生,因此,对合约进行合理的控制,尤其是由高素质的团队进行合约谈判,严格审核合约中的条款,避免企业在签订合约之后陷入被动。在这一方面要充分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尤其是密切依靠各种税务部门和信用管控部门的合作,对客户所提供的销售合约状况进行评估,对客户不合理的要求进行谈判,从而降低应收账款在产生之后的回收压力。此外,各个部门还要与信用管理部门密切联系,要与各个生产和业务部门进行合作,从企业的全局性角度考虑合约的制定问题,充分剖析可能存在的风险,但是也要对业务进行统筹和把握,在全面分析各类信息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应收账款以及信用政策的科学性。

最后,企业应该树立起科学的应收账款和信用政策理念。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充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應收账款和信用理念,特别是各个部门主管负责人要重视信用风险问题,避免信用风险所引发的各种危机。企业在信用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培训课程,涉及销售和各种业务谈判的部门都要接受信用培训,提升应收账款和信用风险的理念。除此之外,企业应该形成与应收账款和信用政策相关配套的制度和体系,如通过完善的核销坏账体系,对坏账的审批和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核销的金额设置不同的审批层级。

5 结语

在企业的应收账款和信用政策方面,要提高企业对于财务风险的把控能力,只有在日常的生产与销售过程中,对赊销行为进行严格控制,同时,严格审核各种财务报表和客户的合作信用等,才能够保障各项政策有效落实,精确控制好应收账款的规模,从而避免坏账的产生,优化企业的信用管理,保障企业资金链条不会断裂,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芳.应收账款管理实践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9(11):38-41.

【2】卢克胜.企业应收账款的成因及管理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11):105-106.

猜你喜欢
应收账款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