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济夫
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风景区,因名泉荟萃,泉多如林而得名。其中趵突、洗钵、响水、红石四泉水量最大,汇流成河,名曰“泗河”,古称“泗水”,县亦因其而得名。
泗水古老文明
人类逐水而生存,泗河流域是古代东夷族聚居之地。据史志载,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皋陶、大禹等出生或活动地点,大都在曲阜及泗水一带。五帝时期,泗水为穷桑地。自颛顼称帝,至汤伐卞,泗水之域先后为幕国、卞明国之地,商朝后期并入奄国,西周、西汉时期属鲁国。
泗水境内有一座年代久远、齐鲁现存最古老的大型石桥——卞桥。据史书及碑文载,春秋始为木桥,西汉改建为石桥。唐初筑为三孔石拱桥。它横跨泗水县城东22公里处的泗河源头,因系鲁国大夫卞庄子时所建,桥西又紧靠卞城而得名。桥长24米,两端引桥各35米,桥面高5.8米,宽6米。桥头四角,各有石狮。桥面两侧各有14根望柱,柱首雕有精美方莲图案。望柱间镶嵌石栏板26块,四周饰以平面线刻云水花纹,中间主题镌刻“后羿射日”“首阳二贤”“渭阳垂钓”“孔子见老子”“卞庄刺虎”“周处除害”“刘邦斩蛇”“韩信点兵”“金刚力士”“滚龙猛虎”“鹤鹿飞马”“出水游鱼”“莲花牡丹”“楼台亭榭”等。其中有三幅上乘之作:一是“卞庄刺虎”。画面左右侧两只猛虎奋力厮杀,上面一只居高临下,乘胜攻击,下面一只拼命抵抗,奋力挣扎。隐藏在巨石后面的卞庄子,坐山观虎斗,窥视时机,乘虚而出,以收渔人之利。整个画面布局得当,意境深刻,恰到好处,无懈可击。二是“周处除害”。周处与昂首盘身的飞龙隔桥相峙,一边剑拔弩张、杀气腾腾,一边急待果腹、跃跃欲试。紧跟在飞龙后面的猛虎,怒目圆睁,凶相毕露,准备随时参战。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爆发在即,形势万分险恶。在二比一中属劣势的周处,其命运结局给人留下悬念。三是“渭阳垂钓”。姜太公头戴尖笠,身披蓑衣,泰然盘坐于钓台之上;钓竿轻轻扬起,鱼儿慢慢游来;平远幽静的山光水色,衬托出与世无争的闲情逸致。综观卞桥,不仅是人们、车辆过往的交通设施,而且是一座东方文化艺术宝库、一条不可多得的石刻画廊,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深的文化造诣和精湛的雕刻艺术才华。
卞桥下,碧水清流,澄澈净洁,天然矿泉水,养育着两岸的人民。仲秋之夜,水中月印双影,谓之“卞桥双月”,系“泗水十景”之一。
源头水景奇观
《泗水县志》载,陪尾山西麓山脚约3万平方米的土地上,“百泉正出、悬出、穴出,如星、如云”。泉群计有名泉七十二,大泉数十,小泉多如牛毛;或流出于石窦间,或隐现于沙土内,或为浅池,或成深潭。泉大如虎口,泉小如豆粒。波涛潆洄,如流烟做阵;涌腾吼怒,如翻雪成堆。五步成溪,百步成河,不以潦而盈,不以旱而涸,穷古至今,滔滔不绝,汇为巨流。泉群最负盛名者有:洗钵泉、天井泉、响水泉、黑虎泉、趵突泉、淘米泉、双睛泉、涌珠泉、繁星泉、石缝泉、潘波新泉、甘露泉……别具风韵的泉景,含景致于深处,藏秀气于内在,观之令人称奇。
黑虎泉大如虎口,从黑洞中喷出,若物之奔腾、虎之怒吼,水势滔滔,声震千林,为泉群之冠。趵突泉“若人之搏而涌击”,如翻雪之成堆,如文豹从平地突起,声震山谷,势雄百涧。涌珠泉从泉底冒出气泡,似串串珍珠,晶莹明亮,袅袅上升,如雪霰散于水面,泛起阵阵水花,轻波荡漾,戏开涟漪,实为泉林赏心悦目的一大景观。红石泉因从水底喷出红砂,如腥血之涂石,故名。响水泉,因泉水流经乱石坡,故潺潺清流,琅琅有声,有“泉源七十二,第一响水奇”之说。淘米泉喷出细如米粒的黄沙,随泉花上下翻腾,犹如黄米在清澈的泉水中淘洗,形成一种奇特的自然景观。石缝泉从断岩罅隙中泻出,水势滔滔,溅起片片白花,如飞雪流散,玉屑飞腾;如朵朵莲花乍放,似片片梨花飞舞。泉多如林且奇特,故谓之“泉林奇观”。
陪尾山下,泗河源头,地理地质条件所致,绿树成荫,流水潺湲。这里涌泉多而密,或从底涌,或从缝溢,诸泉汇映,各展风姿。有的从石缝中悬空而下,绵绵湲湲如金丝,如银线,终年不息;有的从底下突突而出,银花四溅,如抛珠,如滚玉,飘逸潇洒;有的大小泉眼汇聚,波浪滚滚,如花朵,如雪涛,纷纷扬扬;还有的在岩隙中撞击滚动,或涛声粗犷,如击鼓,如闷雷;或委婉悠扬,如琴音,如箫鸣。所有这些泉都有一个娓娓动听的名字。水中银鱼晃动,水藻浅蓝深翠,随波起伏,犹如“镜中翠带”“水仙晶发”。水底小石,光怪陆离,五彩缤纷,酷似翡翠玛瑙,把泉林装点得绚烂多彩。春秋时期,孔子在泗水一带设馆讲学;孔子、曾子、孟子、颜回诸子都是泗水哺育滋养的圣哲贤人。泉林乃泗水圣源。乾隆帝游此,曾题《泗水源》诗。
陪尾山东靠蒙山,北依徂徕,地质结构特殊,岩层储水丰富,昼夜总涌水量达8万~12万立方米。源有四道,形成泗河,水秀木荣,一派奇观。
泉林文化灿烂
泉林泗水,如诗如画,为山东诸泉之冠。清澈迷人的优质泉水和丰姿多彩的自然景观,曾招来众多先贤圣哲、文人骚客、帝王将相为之折腰。大禹治水曾登陪尾。春秋时期,孔子杖履而行,伫立泗水泉源,慨然兴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声长叹,如黄钟大吕,金声玉振,回响时空。后人立“子在川上处”石碑,以纪念孔子观泉。地理学家郦道元,探寻泗水源头,誉泉林为“海岱名川”。唐代重修“源泉祠”,更名“泉林寺”。诗人李白留有“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的咏句。宋代建有泉林寺和泗水神庙。南宋学者朱熹的《春日》诗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元代王宠在《观泉亭记》中赞道:“与历下之泉相等者,则惟泗水陪尾山之泉为然也。”明代在泉林设水部公署,修三坊、建六亭。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巡省访岳,瞻岱宗,祭儒圣,后至泉林;观诸泉,登陪尾,写下了著名的《泉林记》,盛赞泉林乃“泉源胜地,圣迹所存”。乾隆帝為探“圣水”、查“圣源”,巡行泉林,在此挖湖筑山,修建行宫,辟建“行宫八景”。清康熙、乾隆二帝,曾九次驻跸泉林,留下赞美泉林的诗文达190多篇,题写楹联15副,匾额一方,御制碑一通。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东巡泰岳,第五次驻跸泉林行宫,侍驾大臣有被乾隆帝尊称为“大老”的刑部尚书、太子太傅钱陈群,工于诗画的刑部侍郎、浙江学政钱维城。农历三月初一过午,久旱逢雨,乾隆帝喜不自胜,欣然命笔,作《三月朔日雨二首》。诗曰:“过午雨丝落,时徐时疾霏。望麰才觉盼,渥黍实逢稀。”
当日夜间雨下不止,时疏时密,乾隆帝静听潇潇雨声至四更半,喜不能寐,起作《夜雨二律》。
晨起举目所见,雨幕中的泉林更加妩媚动人。远山近水,云蒸雾绕,氤氲迷蒙,雨水泉水相接,雨声泉声交响,雨林青翠欲滴,雨花流光溢彩,雨落竹上如滴珠敲玉。此情此景,令乾隆帝诗兴大发,吟成《雨景八咏》八首七绝。侍御在侧的钱陈群、钱维城恭读后,连忙步其韵应酬唱和。钱陈群和的是《于泉林雨景八咏》,钱维城和的是《恭和御制于泉林雨景八韵》。
乾隆《雨景八咏》之二《雨林》诗写的是:“昨日林姿惜有尘,今朝茈虒沐从新。米家墨戏分明是,大有铺笺欲仿人。”
诗中第三句中的“米家墨戏”,指的是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创立的湿笔水墨写意,表现江南烟云变幻景色的画风,画史称其为“云山墨戏”或“米点山水”。乾隆目睹雨中泉林,冈峦空蒙,林壑清奇,山容水态,如梦如幻,酷似一幅墨色淋漓的米家“云山墨戏”图,故有诗句:“米家墨戏分明是”。最后一句“大有铺笺欲仿人”,此语看似揣度之意,实则隐含暗示、劝诱的意思,意欲鼓励身边的侍臣将这绮丽迷人的泉林雨景画出来。
读了乾隆的诗句,丹青妙手钱维城心领神会,当即铺笺挥毫,泼墨敷彩,画了起来。不过一日,一幅酣畅淋漓的水墨《泉林雨景》图即告完成。整个画面空蒙迷离,清幽素雅,颇具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的格调。
次日,乾隆见到钱维城的《泉林雨景》图,喜形于色,说:“昨咏雨林有‘米家墨戏分明是,大有铺笺欲仿人之句,维城果成此帧。”乘兴在画上题诗一首:“属车扈从有词林,佳处欣逢雨麦霖。行旅农夫同忭喜,一人写出万人心。津叶濯花掩漾间,果然仿得米家山。明朝润浥无尘路,饱看耕人叱犊还。”
落款“御题”,加盖御玺。将画图张挂于行宫八景之一的“近圣居”墙壁上。此外,更有历代文人骚客赞叹泉林诗文200余篇,盛赞泉林为齐鲁泉群之最。
泗河卓越贡献
泗河是山东省中部较大河流,为四渎八流之一。它在泗水县自东向西流过县境,绕曲阜和兖州边境复折西南,自济宁分流:一流西南注入南四湖(昭阳、南阳、独山、微山湖),干流长169公里,流域面积2383.6平方公里;一流向南经邹城、鱼台、滕州入江苏境,历沛县、徐州、宿县至淮阴入淮河,全长850余公里。
兖州城南泗河上有一座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的泗河大桥,长约200米,宽8米,15孔,巨石砌成,气势宏伟,有“鲁国石虹”之称,时为全国24名桥之一,为便民交通和物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1128—1855年,黄河夺淮入海期间,泗河徐州以下河道被黄河侵夺。因黄河淤塞,泗河失去入淮流路,河水辗转注入南四湖,成为南四湖比较固定的水源,不仅滋养着湖中富饶的水产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而且为南水北调注入活力、后劲和优质的水源。
明代前期的运河大致與元代相同。元代的运河即京杭大运河,有三种不同河段:一是新开凿的运道,即今山东济宁至梁山县以北的济州河,梁山县到临清的会通河,通州到大都(今北京)的通惠河;二是利用宋以前临清至直沽的御河,扬州到淮安的淮扬运河和杭州到镇江的江南运河;三是利用天然河道,即淮安至济宁的泗河水道。此时,徐州以南的泗河,既成为黄河水道,又兼为运河航道;徐州以北的泗河,则成为南北沟通黄河与济州河、会通河的运河航道。总之,泗河河道和泗河之水在济宁段,为整个元代运河的畅通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现在仍为韩庄至枣庄段运河注入水源,保障航运畅通。
新中国成立后,为根治水患、开发水利,泗河上游先后修建了贺庄、华村、尼山等100多座水库,实施蓄、灌、排并举,下游河道进行了疏浚,不仅基本解除了水害,而且为今后该流域的防洪、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生态环境的平衡,创造了基本条件。这一水系必将为本流域粮、棉和林果业等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