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玺
摘 要: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固堡垒。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党的基础组织,具有基层组织的一般性,同时由于其是由受教育阶段的青年学生组成,又具有基层组织特殊性。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要以突出政治功能提升政治力,根植师生一线提升组织力为建设方向,从理顺工作机制,优化支部设置、配强支部书记、抓实组织生活、突出教育主体、严格管理监督、创新党日活动等方面探索有效的建设路径,以期更好地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支部;地位作用;方向及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2-0193-04
Abstract: The first question of education is the question of who to train. The student party branch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arty building and a strong fortress for training qualified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As the party's basic organization, the student party branch has the generality of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and because it is composed of young students at the stage of education, it has the speciality of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In the new era, the student party branch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ocus on enhancing political power by emphasizing political functions, rooting the frontlin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improve organizational strength. The explorationof effective construction pathsshould be realized though rationalizing the working mechanism, optimizing branch settings, arranging strong branch secretaries, emphasizing organizational life, emphasizing educational subjects, strict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innovative party daily activities and other aspects. In order to play the leading role of party building and the fighting fortress of party branches, it provides a strong political guarante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 Party branch; status role; direction and path
教育的首要問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类型之一,由于青年学生组成的特殊性,其建设成效不仅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也关系到党的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定,致力于提升学生党员质量和学生党建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强化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等方面尚需加强,我们有必要在中央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提高对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正视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尚存在的薄弱环节,探索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有效路径,以期更好地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政治保证。
一、十八大以来高校学生党建指导方针的简要回顾
重视和加强党支部建设,既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支部建设特别是党员的发展管理工作。2013年1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要求。2013年6月,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了以质量为重心的发展要求。此后,高校每年发展的学生党员人数呈下降趋势,以清华大学为例,2012-2017年,其本科生党员比例降幅10%,研究生党员比例降幅12%[1]。2017年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为加强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明确标准。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大力加强党支部建设,就是要“让支部在基层工作中唱主角,发挥主体作用,使支部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印發了党史上第一部关于党支部工作的基础主干法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成为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基本遵循。该《条例》在规定了党支部的基本任务同时,又明确了“保证监督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证教学科研管理各项任务完成”[2]的高校党支部重点任务。
回顾十八大以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进一步严格,党支部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可以说,全面从严治党向高校学生党支部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照新时代党建工作总要求,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在基层落实上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如“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与从严治党要求不适应、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与党建工作发展相脱节、入党动机引导成效与党建工作的价值目标不协调”[3]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总结为党建工作机制不完善,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水平不够高,党支部政治功能不突出,学生党员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党支部组织力不强,党建引领作用发挥不够等薄弱环节。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指引下,把党支部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探索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有效路径,从保证方向和提升动力两个方面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夯实基础。
二、地位和作用:组织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支部
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党的基础组织,具有基层组织的一般性,同时高校学生党支部主要是由受教育阶段的青年学生组成,又具有基层组织特殊性。正本清源,从组织理论的视角,高校学生党支部首先是一个组织,具有组织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从组织结构、组织成员、组织目标三个维度,加强对高校学生党支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一)组织结构维度-组织体系中的基本单元
组织结构是组织中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决定组织功能, 也影响着组织能力。我们党有着严密的组织体系,早在1924年中共四大上提出“有三人以上即可组织支部”,党支部这一党的基层组织形式正式产生。1927年毛泽东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实质上推进了“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奠定了党的组织体系基础。当前,我们党的组织体系由党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构成,其中党支部处于组织体系的基础地位,是构成党组织体系的基本单元。对于高校学生党支部来说,她是与师生尤其是青年学生联系最直接的基本单元,在组织动员师生尤其是学生方面起基础性作用,在教育管理党员和青年学生方面起基础性作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二)组织成员维度-青年学生中先进分子
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成员是学生党员,也就是说其组织成员是处于受教育期的、尚未参加工作的青年学生。在这一点上,高校学生党支部不同于高校教工党支部,更不同于企业或社区等党支部。组织成员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体现在高校青年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要立足于处于青年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要将上级党委主导性和青年学生主体性相结合,一方面上级党委要在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上加强指导,另一方面要引导青年学生发挥主体性,做好自我的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这个特殊性还体现在要立足于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并相互影响的特点,将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和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相结合,提升党支部在学风建设、学生活动中组织力,发挥出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组织目标维度-实现党的政治纲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组织目标是组织努力奋斗所希望达到的结果,作为党的基础组织,其组织目标从广义上讲和整个党组织的目标一致,即实现党的政治纲领、政治理想。组织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组织功能的发挥,组织功能即组织所承担的职责和作用。党支部所承担的职责在党章中有明确的规定:即“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具体到高校学生党支部来说,其所承担的职责在上述职责基础上有两个方面尤为突出,一是党员的发展工作,其事关党的新生力量补充,所以既要有量,更要保质。二是教育管理党员工作,其由于组织成员是流动较为频繁的学生,所以既要教育引导,又要严肃管理。只有在这两个方面做的扎实,才能发挥学生党支部在宣传师生、凝聚师生、服务师生中的作用,进而发挥出战斗堡垒作用,实现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唱主角,在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上发挥主体作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成为核心引领者的根本目标。
三、双提升: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这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党的基础组织之一,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自然是其建设方向。
强化党支部的政治功能,是由政党的政治属性决定的。有学者在研究中将党的基层组织政治功能概括为“组织功能、传导功能、领导职能、服务职能、监督功能”等几个方面。就高校学生党支部来说,其政治功能主要有发展党员、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服务党员和师生、维护党的形象,巩固党的领导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来讲,强化学生党支部的政治功能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脱离青年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强化政治功能就难以落到实处。
提升组织力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对于政党组织来说,其组织力主要指政治组织力,也就是用党的指导思想把党员、群众组织起来,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不断奋斗的能力。有学者在研究中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分为“引领力、执行力、建设力、发展力”等四个维度。对于高校学生党支部来说,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和具体的工作任务,其组织力主要体现在立足青年学生的特点,通过党组织的思想优势、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团结和凝聚青年学生各方面力量为实现党组织工作目标和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动员能力。
突出政治功能和提升组织力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只有突出政治功能,才能把握好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方向,也只有把握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方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动员能力才能持续而强大;另一方面,只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不动摇,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才能获得强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组织力,进而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方向可以归之于“双提升”,即强化政治功能提升政治力,根植师生一线提升组织力,进而落实高校学生党支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重点任务。
四、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路径
方向决定道路。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要紧紧围绕强化政治功能和提升组织力这两个方面,立足新时代高等教育和青年学生的新特点新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建设。
(一)工作机制要理顺
合理有效党建工作机制,是提升学生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的前提。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责任主体是明确的,高校院系党组织作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上级组织,其对学生党支部建设负有主体责任,院(系)党组织书记负主要领导责任,副书记负直接领导责任。落实学生党支部建设的主体责任,高校院系党组织需要围绕学生党支部的建设方向,进一步健全理顺工作机制,为提升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提供基础。就强化政治功能来说,严把入口关是关键,我们要立足于学生处于成长期的特点,充分发挥任课教师、辅导员、支部书记、党务人员的力量,提升党员发展质量和教育质量,推进学生不仅组织上入党,还要思想上入党。就提升组织力来说,推进学生骨干的交叉任职是关键。我们要以学生党支部为核心,推动党支部与学生组织、团支部、班级的协同,着力将党支部的思想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的工作优势,切实发挥党建带团建、党建促班建的重要作用。
(二)支部设置要优化
科学完善的组织结构体系,是提升学生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的基础。高校学生党支部的设置,必须考虑到党员的数量、年龄和学校的特点。一般来说,高校学生党支部的设置一般有按年级设置、按专业设置、按班级设置等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按班级设置在十八大以来学生党员发展比例下降的情况下,其可行性已较低;按年级设置可以化解党员数量的问题,但其不利于学长领航作用的发挥;按专业设置可以发挥学长领航作用,但由于学生逐年毕业,其党支部成员流动尤其是支部书记流动太快。以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提升为着眼点,高校学生党支部的设置就必须要考虑党支部带动学风、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就业升学等作用的发挥。由此,在常规党支部设置上,应考虑按照专业年级纵向设置,以利于发挥学长领航作用,从而实现支部工作、文化、活动的传承;在创新支部设置上,应考虑将党支部设在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科研项目组、宿舍楼层中,以党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三)支部书记要配强
学生支部书记的选配,是学生党支部建设质量的重点。高校学生党支部由于学生学习年限的特点,低年级党员少,高年级党员多,正式党员则更多地集中在毕业班,日常党务工作由谁来组织开展,是制约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发挥的重要因素。支部书记的选配,首先是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其次要较强的工作能力,第三还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这就需要我们在质量前提下合理把握党员发展节奏和比例,建立起合理的学生党支部骨干梯队,形成四年级正式党员为党支部领头人,三年級正式党员为支部骨干,带动一、二年级党团员积极开展支部活动的合理梯队。同时在支部书记的选配上要有前瞻性,注意从预备党员中选好苗子,通过担任支部书记助理的形式给这些支部书记后备人选交任务、压担子,引导其积极参与支部工作,提升其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四)组织生活要抓实
组织必须依靠制度来维系和支持。我们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是相对完备的,关键是严肃地执行。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一个班子强不强,有没有战斗力,同有没有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密切相关”。严格、规范、系统的组织生活是党支部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也是党支部强化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的有力抓手。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要“实”,其重点是把党支部基础性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抓紧做实。首先是组织生活要定期,严格执行纪律规定,要求学生党员按照党章要求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使组织生活观念深入每个学生党员心中;其次是在组织生活内容上要结合时代特色,贴近学生实际,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导学生党员提高政治意识;再次是在组织生活形式上要创新,要结合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组织生活的新形式,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作用,开辟组织生活的新阵地,提升学生党员对组织生活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育主体要突出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要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党员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充分唤醒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的功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生党员教育活动主人[4]。突出学生党员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并不否认上级党组织或党务工作者的主导性,而是要达到在学生党员教育活动中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相互统一。在实际工作中,党支部要通过开展严肃认真的组织生活开展,内涵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让教育活动成为学生党员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助推器”,让支部成为学生党员自我淬炼、党性提高的“大熔炉”,最终实现学生党员对党的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组织上入党,而且思想上入党,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六)管理监督要从严
组织依靠自身目标来形塑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党员的管理监督是形塑党员角色认同的重要渠道,是提升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党支部在党员的日常管理监督上负有主体责任。学生党支部的管理监督工作,首先是提高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水平,在发展党员工作上要严格遵循发展流程,严把素质“入口关”,在组织关系管理上要加强日常组织关系排查,对一些长期失联的党员要及时处理;其次是强化党内监督,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积极探索一套切实可行制度体系,既要通过民主评议、谈心谈话等方式积极掌握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加以指导和引导,也要对个别入党后思想行为较差、屡教不改的同志敢于“动真碰硬”,按照党章和相关制度加强惩处与清理整顿,进而切实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七)党日活动要鲜活
党日活动是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方式。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党日活动要取得实效,需要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党日活动开展上着力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相结合,教育管理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全面发展;其次要围绕社会上的热点,突出党日活动的实践属性,把党日活动延伸到社会中去,通过让学生党员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再次是要在活动形式创新上下功夫,通过每一位支部党员群策群力、每一届支部书记的届届相传,打造党支部特色活动、品牌活动,提升支部号召力,进而在党员和党支部自我成长中把广大积极分子、团员都凝聚起来。
党支部担负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职责,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最终都要由党支部工作来体现和落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需要在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上下功夫。围绕这一建设方向,我们需要在党建工作机制、党支部设置、支部书记配备上进一步统筹谋划,在党员组织生活、教育管理、党日活动上进一步严肃认真,从而通过扎实有力的基层党建工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参考文献:
[1]邓喆,余潇潇,丛振涛.高校学生党员数量与质量问题的现象与对策研究——以清华大学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4):146-150.
[2]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N].人民日报,2018-11-26(001).
[3]闵永新,陈志超.从源头抓起:不断破解大学生党建工作难题[J].红旗文稿,2017(02):31-33.
[4]方建强,崔益虎,朱宝善.论大学生党员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