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暖暖 高慧艳 郭晓丽
摘 要 通过媒介对话建构身份认同,已成为老年群体适应并融入新媒介时代的必要途径。老年群体的身份自觉与媒介行为演进主要表现在三个维度:首先,借助新媒介赋能引导身份价值回归,其价值认同由老年人与新媒介社会双向建构而成;其次,以场域制衡获取身份建构资本,包括媒介话语权利和媒介空间资源的获得;最后,通过关系协同帮助摆脱身份孤立,建立和加强自我与社会的联系。
关键词 新媒介;老年人;身份建构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6-0115-03
基金项目: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当代老年群体的新媒介素养研究”(项目编号:J17RA061),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山东名牌自媒体传播优化研究(项目编号:18CXWJ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以媒介发展和网络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介时代,对于现代公民的新媒介素养、信息化应用以及媒介化生存能力均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媒介对话建构身份认同,成为老年群体适应并融入新媒介时代的必要途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2020年4月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50岁及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已达到16.9%,互联网向中高龄群体持续渗透[ 1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通过智能手机接入互联网,以媒介消费建构新的个体乃至群体身份,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媒介时代我国老年群体的身份认同与积极建构意识的觉醒。
1 新媒介赋能引导身份价值回归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出,人的价值一方面表现为社会对人物质、精神和个人权利的满足,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贡献活动来实现[2]。基于此,老年群体的价值认同是由老年人与新媒介社会双向建构而成的。
1.1 新媒介社会对老年人自主、自由的价值赋予
首先,自我生存方面。生存行为高度媒介化,购物、娱乐、医疗、出行以及政务、金融、公共缴费等现实活动均可借助互联网服务在线完成,这使得老年群体,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也有了功能性生存的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老年人价值获取的独立性,减缓个体退化感的同时提高自我效能。
其次,自我进化方面,老年群体和青壮年群体一样甚至有着更强于后者的意愿,需要通过个体发展解决自身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传统经济学认为个人效用取决于其完整生命周期内的绝对收入或消费的加总,因此在进入老年期后,个人依然会通过继续社会化过程实现自我价值的增加。随着老年群体新媒介素养的不断提升,目前在我国,有老年人延续职业属性成为“网店老板”“点评食神”;又有老年人重拾兴趣爱好成为“网络写手”“K歌明星”。老年群體通过新媒介探索演变,完成了自我价值的选择与践行,实现了新媒介思维和价值观的内化。
1.2 老年群体对新媒介社会自觉、自为的价值回归
社会活动理论认为,个体生活以社会活动为基础,在社会互动中探寻自我价值,建构自我形象。换言之,社会意义的创造对于身份建构尤为重要。媒介化改变了老年群体进行社会参与的机会结构,使其能够以多种方式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贡献更多的老年社会资本。有“草根记者”之称的老年人拍照片写故事,成为网上的红色卫士;原本被视作“诈骗受害者”的老年人亲网络学技能,担当社区“志愿宣传员”;更有老年人写词条成权威,被誉为互动百科“副总编”。2018年初,阿里巴巴一条“40万年薪招聘老年体验员”的消息引爆朋友圈,要求年龄60岁以上,且广场舞达人、会网购者优先,这反映了现代商业对于老年消费主体的肯定与重视,后续报道“半日即收400余份简历”更是体现了老年群体回归社会,积极创建身份意义的主观意识。
2 场域制衡获取身份建构资本
“场域”(field)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一个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形构”[3]。作为外在的社会结构,场域具有相对自主性,在规则之下充满着不同力量的对抗与竞争,因此有着重构和变化的可能。资本作为场域活动竞争的目标,同时也是竞争实现的手段,包括以财富为支撑的经济资本、以人际关系为表征的社会资本、以知识为基础文化资本和社会赋权而成的象征资本四项。社会正是由一系列这样的场域构成,包括政治场域、科学场域、艺术场域等等。新媒介生态发展使得信息场域有了社交场域的属性,并实际产生了两个场域间的无界互通,在此前提下,老年群体以身份建构为本源的资本获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2.1 传播场域下的媒介话语权利
传统媒介通过塑造信息系统以及限制信息流动,形成对于信息环境内外人群的隐性隔离,环境外群体其话语空间受到挤压,话语无力甚至被掩盖、被扭曲。老年群体长时间的媒介缺位导致其话语权缺失,由此产生了“污名化”以及老年人刻板印象等被动传播而成的身份异化现象,这使得消极化的社会认同不断加深,也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老年群体的自我认同。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给了网络用户“个人即中心”的主体认知,匿名化消解了现实身份从而赋予用户平等的信息地位。因此就有了老年人通过自媒体建构自我身份,在网络书写中完成个人形象的塑造和管理;又有老年人通过论坛进行消费维权或是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表达社会参与的意愿并行使权力。由于话语与社会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可以预见的是,新的自我认同以及群体结构终将被话语所重建。
2.2 社交场域下的媒介空间资源
就目前而言,我国老年人普遍存有劳动参与率低、就业率低、失业时间长等问题,离退休和料理家务成为老年人选择自愿性失业的主要原因。老年群体生产性身份的弱化造成了以职场空间为主的社交断裂,而现时段的公共养老设施相对不足又导致了其社交活动的空间受限。以文化实践、身份表达为载体的网络消费,能够为不同网络用户提供身份建构的主体空间。通过网络资源开发以及平台运用,老年群体在虚拟空间完成了自我呈现,同时又将这一意义建构通过线下实践延伸至现实空间。举例来看,老年人作为摄影爱好者加入的QQ、微信群,一方面是作品分享、经验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更是组团旅游、采风踏青的组织存在,老年群体通过投资时间形成了对于现实空间的弥补以及线上线下社交空间的有效串联。
3 关系协同帮助摆脱身份孤立
中和了传统经济学与传统社会学对于人与社会关系的描述,格兰诺维特的嵌入理论认为,人既非一味追求个人利益的孤立原子,亦非附属于社会的受动傀儡,而是嵌入到社会关系系统中的理性人。“关系”被界定为“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由于交流和接触而实际存在的一种联系纽带”[4],从而构成了人际关联的衡量标准。按照持续度、亲密度和互惠度等性质描述,格兰诺维特将关系分为“强连接”和“弱连接”,由家人、亲友等构成的强连接易造成信息重复和传播范围受限,相对而言,弱连接虽互动频率较低却有着更高的传播效能。当老年群体弱连接关系淡化而仅保留强连接关系时,自我身份主张信息面临流通障碍,更易形成意识封闭从而遭遇身份孤立。
网络时代的权力转移,给予网络个体以平等的机会,不仅突出了个体的主体性,也加强了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5]。关系需求已然成为社交媒体消费的主要需求,用户作为社交网络上的单个节点,由關系进行相互连接,同时又在关系的推动下生产和共享内容。老年群体借助社交媒介首先获得网络节点身份,继而实现自我传播的信息自由,以开放性姿态进行内容创造与共享,最终通过弱连接的扩展,建立和持续互动形成与整个社会网络的互惠协同。
随着网络时代全面深化,“加微信”已成为日常表达友好意愿或事务办理的惯用语,老年用户有了除亲友外更广泛的好友构成。此外,既有热心老人论坛发帖被当地网友称为“网络红人”,又有才艺老人参加网络选美被称为“励志婆婆”,某些专项突出的老年人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收获上万甚至百万粉丝。在信息互动过程当中,老年群体以自我为本源的关系网络不断分支和扩散,最终重新建构形成了身份认同所依赖参照的整个社会关系,这个社会关系对老年群体而言,无疑是更加包容和富于积极性的。
4 结语
对于当下的老年群体而言,新媒介时代可谓挑战与机会并存。一方面,媒介化发展对老年群体的新媒介素养和终身学习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新媒介技术也为老年人建构身份认同提供了支持条件。在此背景下,老年群体的身份自觉与媒介行为演进主要表现在:借助新媒介赋能引导身份价值回归,其价值认同由老年人与新媒介社会双向建构而成;以场域制衡获取身份建构资本,包括媒介话语权利和媒介空间资源的获得;以及通过关系协同帮助摆脱身份孤立三个维度。通过新媒介这一广适性接口,老年人加深了自我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其身份建构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4-28].http://www. 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004/ t20200428_70974.htm.
[2]丁北川.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大学生现代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5(2):142-144.
[3]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31.
[4]MS Granovetter.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5):1360-1380.
[5]赵丽涛.大数据时代的关系赋权与社会公正[J].探索与争鸣,2018(10):101-10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