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创造性教育能力的现状及其提升策略

2020-11-17 02:55
运城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创造型师范生创造性

杜 艳 芳

(1.运城学院 教育与心理科学系,山西 运城 044000;2.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发展教育就是要培养创造性人才[1]。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靠的是创造性的教育,创造性的教育需要创造性的教师。创造性的教师不但应该具有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质,而且需要具备运用创造性的方法培养创造性学生的能力。加强职前教师教育,提升师范生的创造性教育能力,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需要,是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创造性教育指在创造型的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的教师运用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的过程[2]。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需要创造性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儿童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从源头抓起,在小学开展创造性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最有效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学创造教育积累了更新理念和教师发展方面的经验:儿童创造教育以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为根本宗旨;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创新的播种者。我国小学创造教育现存的问题主要有:小学教师不熟悉创造技法,实施创造教育很少使用创造技法,职前教育阶段没有传授创造技法等。[3]

从已有研究来看,小学教师具备创造性教育能力是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一体化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体系目标之一[4]。探讨师范生创造性教育能力及发展有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具有独特意义。本研究旨在明晰师范生创造性教育能力的内涵与结构,在分析已有现状的基础上,探析师范生的创造性教育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师范生创造性教育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1. 师范生创造性教育能力的内涵

创造性教育能力不是创造能力和教育能力的简单组合,而是在吸收创造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内化而生成的一种复合化的教育能力。教师创造性教育能力指教师能够综合运用创造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把他们培养成为创造性人才的教育能力[5]。教师创造性教育能力即教师实施创造性教育的能力,是指以创造型的教师为研究主体,在创新型的学校环境场域里运用创造型的教学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中体现的一种综合能力[2]。

综合已有研究成果,教师创造性教育能力的实质是研究能力。教师创造性教育能力是教师素质的组成部分,是教师关键能力之一。师范生创造性教育能力是指师范生在运用创造性的技能方法、实施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教育过程中,所体现的一种具有研究性特征的综合能力。

2. 师范生创造性教育能力的结构

创造型教师是培养创造型学生的必要条件,创造型的教师应该具有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育观、知识结构和个性特征;创造型教学方法是培养创造型学生的关键;创新型的学校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课堂环境等,课堂环境主要由教师来营造和创设[6]。教师创造性教育能力是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践中形成的,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格品质、知识素养、技能方法等专业特征的创造性人才的能力。创造性人格品质是教师创造性教育能力的前提,创造性知识素养是教师创造性教育能力的核心,创造性技能方法是教师创造性教育能力的关键。基于吉尔福特(1967)的智力结构模型[7],师范生创造性教育能力的结构由内容、操作、品质三个维度构成。

其一,内容维度:师范生具有的创造性知识素养。

创造性知识素养是教师的必备知识与素养,主要包括教育研究的知识与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教育哲学素养等。创造的过程本质上与研究的过程一致,具有创造性教育能力的教师一定具备必要的教育研究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教师,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生成与丰富了创造性的知识与能力,开展与实施创造性的教育教学[8]。教育哲学素养主要指人们为了获得对人类世界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所具有的理论素养。

其二,操作维度:师范生具备的创造性技能方法。

教师的创造性技能不但包括创新技能训练方法、创造性思维方法,还包括创造性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技能训练方法主要有奥斯本(1963)的头脑风暴法、托伦斯(1970)的创造技能训练、德·波诺(1985)的侧向思维训练[2]。创造性思维方法指在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中运用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综合、类比、直觉等。综合指在分析的基础上,整合而后实现创新。类比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的相似性,推理得出这两种事物在其他属性上也可能相似的一种方法。直觉是认识新现象或新事物的内在本质或规律的思维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的飞跃。教育方式指为达到一定教育目的所运用的各种方法和形式的统称。教育方法指教育活动的原则和手段等。创造性教育方式方法主要包括旨在改进的行动研究法和创新型课堂教学方法。

其三,品质维度:师范生拥有的创造性人格品质。

创造性品质指教师的内在品质特征,主要包括创造性人格和教育爱。人格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创造性人格是指个体在创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创造性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稳定的人格特征[9]。教育爱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情感,主要包括教师的创造性教育观念、对儿童的热爱、对教育研究的信念等。

二、师范生创造性教育能力的现状

1. 研究设计

第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某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共36人为研究对象。共调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36人,其中16级师范生15人,17级师范生21人。

第二,研究工具

鉴于师范生创造性教育能力的结构,自编研究工具“师范生创造性教育能力调查问卷”,从创造性的教师所具备的个性特征、知识结构、创造性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展开现状调查。

第三,研究方法

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调查法为辅。

2. 研究结果

第一,师范生对创造性品质表现出理性认知上表现较好,但自我评价不容乐观。

图1 师范生对教育观念的自评

88.89%和11.11%的师范生完全赞同或比较赞同:创造型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挥、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重视教育实践活动等。如图1所示,关于师范生对教育观念的自评整体偏低:只有13.89%的师范生对自己拥有的教育观念完全满意,41.67%的比较满意,33.33%的认为自己的教育观念一般。

关于师范生对创造型的教师应该具备的个性特征,调查显示,完全赞同和比较赞同的比例达到50%和41.67%。如图2所示,在这些个性特征中,按照师范生选择的比例,除智力较高的个性特征比例仅为19.44%之外,表现出较高的认可度,依次为善于观察94.44%、富有想象88.89%、兴趣广泛77.78%、好奇心强72.22%、意志坚强66.67%。

图2 师范生对创造型的教师应该具备的个性特征的认可度

关于师范生的个性特征自评不容乐观:58.33%的师范生认为自己完全具备或比较具备这些个性特征,36.11%的认为自己的个性特征一般,5.56%的自评比较差。

第二,师范生对创造性知识结构的选择呈现出结构欠合理、不完善。

83.33%的认为创造型的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本体性知识、丰富的实践性知识、良好的条件性知识和广博的人文哲学文化知识。在创造型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中,97.22%的选择了扎实的本体性知识,94.44%选择丰富的实践性知识,91.67%选择良好的条件性知识,83.33%选择广博的人文哲学文化知识。

图3 师范生对创造性知识结构的选择

77.78%的师范生完全同意创造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具备这四个方面,11.11%的比较同意。52.78%的自评较高,41.67%的自评一般。

第三,师范生具备的创造性教学方法认识水平较高,但理解与运用不充分。

关于创造型的教学方法的认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鼓励学生深度理解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与分析问题这三种创造型教学方法被80%以上的师范生所认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比例最高达到90%。

师范生将创造型教学方法运用于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按照运用由高到低的比例,依次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占61.11%;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与分析问题占50%;倡导学生相互合作、发挥集体创造力,重视提问,注重知识的结构,这三种能力分别占41.67%。在调查的36个具体运用的案例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师范生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启发思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自主探究的过程这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案例分析与解读。但创造力训练、感觉敏感性训练、抗挫折力培养、延迟判断、重视知识的结构这五种创造型教学方法的运用没有被例举,表明创造型教学方法的实际运用不充分、不灵活。

三、师范生创造性教育能力的提升策略

国外一个合作研究项目通过问卷调查与结构化访谈的方法,以24名初任教师和14名师范生为研究对象,围绕创造性教学法在课堂实践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在创造性实践的价值上获得认同,得出结论:创造性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创造性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创造性包含民主与批判性思维[10]。教育4.0提出,创新创造技能指培养创新能力所需的技能,包含解决复杂问题、分析思考和系统分析的技能等。创新能力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予以激发:进行有趣的学习,如游戏活动等;通过数字工具培养创新技能,如在线教育和机器人编程等;与不同背景的学习者开展合作学习等。[11]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倡创造教育,提出把创造还给教师的口号,建议小学教师主动研究如何让每一节课呈现创造的色彩,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并把新的教育观念转化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构建新型的教学生活实践和班级生活实践[12]。

综合国内外已有研究,培养教师创造性教育能力,既要唤醒创新动机,引导学生形成探究意识;又要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养成探究品质,获得探究能力。师范生创造性教育能力的提升策略主要包括转变与培育创造性观念;开发与开设创造性课程;开展与实施教学方法改革。

1. 转变教育观念,培育创造性人格品质。

第一,注重创造性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创造性理念培育。创造性教育是一种蕴含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育理念,具有民主、开放、变革的特征。加强职前教师对创造性教育理念的理解,实现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由知识中心向思维中心的教育观念转变。创建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职前教师正确认识创造性教育,潜移默化地实现创造性教育理念的内化与生成。营造创造性的校园文化,注重第二课堂教育形式的开发和利用,开展丰富的大学生社团活动,加强个性的培育,使得创造性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加大创造性人格培养力度,提升创造性教育能力。大力实施创造性人格的培育,发展职前教师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开发丰富的想象力,持有适度的冒险精神,增强适宜的挑战性,拥有高度的独立性,培育出众的意志品质。使得职前教师能够对教育教学活动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解,因材施教、对儿童满怀教育的热爱,将教育研究作为生命可持续发展的信念,提升职前教师创造性教育能力,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发展。

2. 加强课程建设,丰富创造性教育知识。

第一,开设多种课程,构建创造性教育知识体系。开设创造学、创造性心理学等课程,帮助职前教师掌握并运用创造的原理和方法、创造性动机理论,丰富创造性教育知识。开设教育哲学课程,使得职前教师获得对对象世界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促进教育哲学观的生成与发展。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注重职前教师人文素质教育,实现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第二,实施课程改革,训练创造性教育思维能力。加大创造性教育课程、思维训练课程的改革,培育创新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品质,促进职前教师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理论和方法,萌发创造的动机、生成自为的认知、实施行动的实践,发展创造性素养。加强教育研究方法系列课程改革,加强教育实践,提升职前教师的创造能力和研究能力。

3.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造性教育能力。

第一,实施创造课堂教学改革。改进教育方式:倡导职前教师开展创造性学习,突出学习者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注重学习策略的运用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塑造职前教师的创造性学习风格。改革教学方法: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诱导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职前教师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发展职前教师的问题提出能力。革新活动范型:运用互动式和对话式教学方式,实施沙龙式教学,创造具有人性化特征的活动范型,培养职前教师的问题解决能力。

第二,开展创新创造技能训练。

针对职前教师教育很少传授创造技术与方法的现状,开展创造技法进课堂活动,促进创造技法的传播与普及。开展创新原理与方法的教学,通过多种创造力教学活动,激发职前教师的创新热情,提高创新精神。鉴于职前教师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的现状,开展学术讨论会等研究创新活动,提升职前教师行动研究能力。基于“互联网+”的新式教学手段,通过智慧课堂、STEM教育、创客教育等多元探索,实现线上线下教育有机融合,培养职前教师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创造型师范生创造性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中职机械教学中创造型教学方法的应用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现代教学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