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 苗曦元
(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110168)
在视觉心理学中,认知过程是指人们通过注意、识别与记忆、思考和语言等形式来反映和辨识客观对象的存在状态,以及解释其意义和价值的过程[1]25-32。它属于视知觉活动范畴,属于较高级的心理过程(图1)。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学生以注意为起点初识课程,通过对课题任务进行识别,并展开素材收集与研讨,再到实践设计流程,并识记相关设计技术,接着完成自己的设计课题,最终通过思考和语言将自己的设计成果展示与宣传。在这个过程中,视觉认知心理学理论对于视觉设计专业教学起到关键性作用与指导意义,对于学生成果推广具有优势与价值。
认知心理学理论起源于西方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正式形成,现在几乎遍及世界各国心理学研究的所有领域[1]25-28。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级心理过程,研究人员将人或动物作为对象,分析他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认识已知世界。人的视觉在认知过程中不仅观察感知信息,最终对信息通过判断、识别、辩论、记忆等过程进行相对正确的选择,人的所有这些心理能力组成了一个系统,它们的综合功能叫做认知。从根本上讲,认知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利用与使用知识。以人为中心,即聚焦人、客观事物与环境之间的关联。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也存在学生与教师、教学成果与教学环境间的相互关联。因此,认知心理学对于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以视觉创新为目标的视觉传达专业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设计专业教学活动如果借鉴与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与研究成果指导教学,才会更深入地了解与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与需求,并设置有针对性、更有价值的课程内容,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由此可见,视觉认知心理学理论研究对于设计专业教学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由于专业发展领域广泛,前沿设计更新迭代迅猛,因而,特别要求设计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储备与良好的设计实践能力。中国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水平在不断改革与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很多视觉设计专业教学将设计等同于艺术,存在教学活动脱离实践这一重要环节的倾向,或注重计算机操作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设计课堂教学单调乏味,影响学生的知识吸收。视觉设计教学课堂仍然以传统方式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方式为辅的教学模式,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内容过于陈旧。再次,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欠缺互动环节。学生们主要通过作业来完成课程,基本上是给教师讲述设计想法,而课程结束时,作业的完成代表学生课程任务的结束,由此会导致学生缺少自身展示空间,不善于运用设计语言讲述或表达自己的设计见解,使教学缺乏学生作品的成果推广与互动环节。视觉设计专业的教学具有实战应用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诸多艺术课程,这些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都是为设计实践做铺垫。设计课程的训练对学生艺术审美的培养固然重要,然而,设计专业实践不等同于艺术实践,教学环节应与设计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认知心理学表明,注意行为是人类认知信息的第一步。人们在“注意”时会有自己选择性的关注表现,经过“注意”这一环节,被选择的信息才能进一步被识别[1]29-32。视觉传达教学课堂中,学生对视觉与听觉的注意是课程教学效果中的重要一环,只有先在视觉上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观察,才能达到接下来的传达目的。因此,如何在课程的最初阶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尤为重要。视觉认知心理学家的试验表明,选择注意包括目的指向选择与刺激驱动捕捉[1],也就是说,选择注意这一环节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主动视觉注意是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与自己兴趣需要相关的事物上,例如,视觉设计课程教学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注意并继续关注某些课程内容。而被动视觉注意是指通过外界的一些视觉刺激驱动引起的视觉注意[1]。例如,利用独创的视觉形式作为教学范例更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传统设计教学的课程材料与环境毕竟是固定的,加之教师与学生的交互环节有限,往往会出现学生在最初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多为被动学习的情况。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更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视觉注意力,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应重视课程视觉效果的设计质量。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归纳了几个视觉注意规律,分别为大小、对比、活动与新奇,也就是说,在视觉注意环节融入以上方法会帮助提高或改善人的视觉注意力。教学设计过程可以依托这些规律制订一系列有效的授课方式,从而提高和发展学生们的注意力。例如,笔者曾在图形与字体设计课程中设计制作了名为“动态黑板”的设计教学课件,正是利用了视觉注意规律理论制作完成。创意点在于将传统黑板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动态方式,在课件的每个知识点设计并添加了有新奇感的个性图标,并重新将教学内容进行了视觉对比整合,优化了每个章节中的交互效果与结构。教学实践证明,与之前的课件相比,新颖的版式结构、独特的交互体验与别出心裁的教学素材演示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新奇感体验[2]201-202,使学生对最初阶段的设计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目的。
图1 基于视觉认知心理学指导下的视觉传达专业教学解析
另一方面,为了在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注意”,应重视课程教学成果的展示与教学环境的专业性对课程的影响。教学成果能够充分体现出课程教学的质量好坏,而考查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教学环境的标准,在于是否拥有适合设计教学需要的设备和氛围,如具备学生上机实践操作的设计工作台,或呈现出更具有设计艺术熏陶的氛围与环境等。因此,建议在课程开篇阶段,设计专业教师应展示以往课程中的最具有价值的教学成果,启发与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科积极性。另外,在可能的情况下,向校方申请更有利于展开教学的设计教室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视觉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识别过程要经过大脑的知觉组织抽取与加工信息,与大脑里存储的信息匹配还原,再赋予直觉对象意义并做出反应,再通过记忆这种心理机能获得意识与经验,辨别周围的事物,去更好地完成学习、工作和生活[2]。在视觉设计课程教学中,专业教师应善于了解视觉认知心理学中的某些识别与记忆规律。例如认知心理学对于识别过程有“泛化”与“混淆”学说[3]46-48,认为人在回忆和再认信息时有“泛化”现象,也就是说,人们认识事物时会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典型特征加以识别,有些具有类似特征的对象也会被识别出来,“泛化”程度与熟悉情况有关,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应该根据需要对于某些知识进行多元化的深入学习,那么“混淆”的可能性就降低了。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对于课堂上的识记内容掌握更牢固,设计专业教师恰好可一定程度地利用视觉识别的“混淆”学说,使某些设计理论知识的认知变得更具趣味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并加深对设计识记内容的印象。笔者为视觉传达课程教学绘制了趣味性的图例依据了此原理,图形与文字信息没有直接展示出来的,它们可能是被精心设计过的缺省文字或是打乱其排列的经典的超视图形,并带有悬念地来为学生们出示一部分,给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去联想和预测,最后由笔者公布答案。由此,学生们在课程中会更积极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对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成功快速地记住了需要掌握的设计知识。再如,人的某些记忆规律可以帮助设计教师完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记忆的心理过程包括有意识记忆与无意识记忆,有意识记忆具有明确、任务具体、积极思维的特点,它属于主动的识记活动。通过有意识记忆能够更有效地获得系统而又完整的知识。因此,它应占主导地位。无意识记忆属于无自觉的识记,带有偶然性与选择性。那些能激发出人的兴趣和情感的事物更容易让人们形成无意识记忆[3]。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设计法则和定义就属于有意识记忆范畴,而将不同的记忆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结合起来,反而可以摆脱掉单调乏味的课堂气氛,从而更好地配合设计知识的吸收与记忆,并将收到极佳的知识记忆效果。例如,笔者为视觉传达设计原理课绘制了一系列的错视小游戏作为案例分享,这些具有无意识记忆特点的知识经验或案例分享带有互动性的教学特点,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并帮助他们充分理解和有效识记了课程内容。视觉传达设计教师在课堂中应善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记忆材料以及学科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记忆类型完成识记。认知心理学中对于记忆的类型,总结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适当的记忆类型会获得更有效的记忆效果,例如,遇到难以理解的视觉设计理论概念,教师可启发学生利用形象思维的记忆方法,配合图像案例讲述并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4]。对于设计历史事件的讲述,依据逻辑记忆和形象记忆两种类型,教师通过制作信息图表的课件形式来讲述,这样可将复杂的事件变得更容易理解与记忆。总之,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环节中,专业教师应配合“识别与记忆”规律,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们识记和唤醒设计知识,从而达到更出色的教学效果。
图2 沈阳建筑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成果展示
在认知过程中,思考是形成概念的阶段,人们通过思考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理解,最后形成观念。思考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视觉认知,而是形成更深层次的思想、概念与判断。在传统的视觉设计课程中,教师为了课程讲授,展示部分设计案例以及不同时期代表大师的作品赏析,这种展示是有必要的,它能帮助学生形成对相关知识的典型认知。然而,过多的设计案例与作品浏览也可能桎梏学生的思考能力,导致学生在设计实践环节的作品过于雷同。由此,笔者认为,对视觉设计参考信息的了解在教学环节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宜过多。视觉设计专业教师在课程中应留给学生更多对创新设计的思考空间,鼓励他们展开联想,对于出色的学生作品要加以肯定,提倡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思考创作出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原创作品。例如,教师在布置设计实践作业的同时,也应布置一些启发思考能力的课堂作业,课程绘制设计草稿或课程设计比稿这些方式都可以启发学生提高设计视觉思考的能力[5]。另外,配合课程实践,教师应善于利用设计课堂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例如,在视觉设计课程后期,将目标客户请到设计课堂来配合专业教师教学也是不错的启发式教学方式,让学生面对面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学生也将对未来的客户、目前的设计市场以及设计实践产生更多的思考。再如,通过组织设计活动或参与设计比赛或展览都可以激发学生对设计动态的思考与学习[6]。总之,思考是视觉认知过程中不应被忽视的阶段,思考绝对不是单一的视觉罗列,而是意识和识别形成的关键时刻[3],因此,尽可能在视觉设计课堂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并通过思考参与来加深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使他们在实践中形成更深层次的设计感悟,逐渐树立起作为未来设计师的自信心与专业水平[7]。
另外,语言是认知过程的最后阶段,任何概念都是以语言的方式组织起来的,语言不但可以对概念、信息等进行清晰的传达,也是长期记忆中的一种重要的记忆类型。因此,语言属于视觉认知的最后环节。在传统视觉设计课堂里,专业教师用语言为学生展示课程内容较为普遍,而学生更多的是聆听教师的语言讲授,然而,学生在课堂上只凭聆听是不够的。学生通过听课存储大量的视觉信息在脑海里,而某些信息可能只是短暂的记忆,即对知识的理解仅仅是“看”的阶段。视觉认知过程的理论研究显示了人们通过大脑加工相关视觉信息,与经验相匹配,最终通过语言传达才能使其理解知识。因此,除了教师讲授环节之外,课程后期还可融入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这一环节,也可以说,学生在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中创作的作品需要运用良好的语言将之展示并推广[8],用这样的方式才能圆满完成设计课程的学习。由此,笔者提倡在视觉设计课堂中,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他们用语言传达自己对某些设计作品的理解,也提倡指导他们如何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设计方案讲析,并邀请专业人士或目标客户随堂指导,以此将优秀学生的原创作品推广出去。所以说,视觉设计专业教学应加强对学生在未来可能遇到的设计工作各个环节的实践经验的培养。如何让语言环节在课堂上的运用变得更加合理是教育界一直都关注的课题,经过语言环节的处理后,才能有效地达到“明白”并完成课程信息的传达,这个阶段可以展现出最后的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教学效果(图2)。
综上所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与视觉认知心理学理论研究息息相关。在视觉认知规律指导下,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应以学生为本,根据专业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课堂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还应多留给学生思考空间,并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运用有效的语言推广自己的原创设计。了解视觉认知相关理论知识不但可以更好地完成视觉传达设计实践工作,而且在关键理论方面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与学生成果推广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