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胜娟 俞红五 张远玲 刘 萍 李艳玲
糖尿病前期是介于健康(NGT)和糖尿病之间的糖调节受损状态(IGR),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或糖耐量低减(IGT),中医学归为“脾瘅”,属“未病”范畴,是糖尿病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糖尿病前期的总体患病率已超过30%,每年有1.5%~10.0%的患者发展为2型糖尿病,形势不容乐观[1],但IGR是可逆的,因此,有必要及早发现并控制糖尿病前期的危险因素,从而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研究显示非健康饮食模式[2]、腹型肥胖、腰臀比超标[3]是糖尿病前期的危险因素,生活方式干预不但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且干预终止后该获益仍可持续数年,但生活方式干预对患者依从性要求较高,而药物干预又存在不良反应大的风险[4]。揿针法长时间埋藏于皮下穴位,是毫针留针法的发展,其具有延长针刺的作用。西医对糖尿病的饮食治疗主要考虑食物所产生的能量,但中医辨证膳食会考虑食物的四性五味对人体以及血糖的影响,为探讨中医“治未病”对糖尿病前期干预的影响,本研究联合泻胃补脾揿针法及辨证施膳从中医学角度整体调节糖尿病前期,并观察其应用效果,以期为糖尿病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2月在本医院就诊的6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男21例,女9例;年龄 24~65岁,平均(51.47±8.34)岁;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7~65岁,平均年龄(49.27±9.3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质指数(BMI)、腹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符合1999年WHO对糖尿病前期的诊断[5];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标准[6];腹围:男性≥90 cm,女性≥80 cm,BMI≥25 kg/cm2;愿意参加该项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合并精神性疾病或意识障碍者;妊娠、哺乳期妇女;皮肤溃疡、严重的周围血管病变者;不能全程完成治疗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通过。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糖尿病前期医疗方案,干预12周后对患者进行评价。
1.3.1 对照组 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①糖尿病饮食,戒烟戒酒;监测体质量、腹围1周一次。②坚持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八段锦等,每周不少于5次,每次30~40 min,运动强度不超过“170-年龄”,以微微出汗、患者能耐受为宜,并注意持之以恒。③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保持平和稳定情绪。
1.3.2 治疗组 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泻胃补脾揿针法与辨证施膳联合的中医护理。①揿针法:根据泻胃补脾的指导原则取双侧主穴脾俞、足三里、丰隆,使用0.22 mm×2.5 mm的一次性灭菌揿针(华佗牌,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刺入穴位后,按压粘牢,每周2次,留针候气72 h,周日不埋针,连续12周,共24次,留针期间需每天按压相应穴位3~4次,每次大约1 min,以患者能承受为宜。②根据中医学“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的原则,两名主任中医师和一名国家中医护理骨干护士对患者的中医证型进行分析辨别为:脾虚痰湿证、阴虚气滞证、气滞痰阻证三种证型[6],并根据证型制定相应食谱:脾虚痰湿:每日1次山药冬瓜汤(山药50 g,冬瓜150 g,慢火炖30 min,调味后制成);荷叶5 g泡代茶饮。阴虚气滞:每日1次百合橘皮粥(百合及橘皮各5 g煎取浓汁,与粳米50 g煮成稀粥,将熟时撒上黑芝麻5 g);玫瑰花及枸杞各5 g泡水代茶饮。气滞痰阻:芹菜粥(荞麦30 g先煮至八成熟,加入60 g切碎芹菜末共同煮沸)。根据控制总热量原则,每日主食应减去相应的量,并教会患者使用饮食交换份根据个人喜好调整饮食种类及制作方法,如枸杞、百合、鲜苦瓜等,食用时注意细嚼慢咽。
1.4 评价指标 观察3个月后糖尿病前期的转归、腹围、体质指数,空腹血糖水平(FPG),糖负荷后2 h血糖水平(2h-OGTT),HbA1C。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糖尿病前期的转归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糖尿病前期的转归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糖尿病前期的转归情况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代谢指标比较 治疗组患者在腹围、BMI、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代谢指标比较(x±s)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前期属“脾瘅”范畴,“脾瘅”患者形体多肥多脂,体质指数大多超标[7],按中医辨证多属胃强脾弱,又可进一步分为脾虚痰湿证、阴虚气滞证、气滞痰阻证三种证型。揿针持续埋藏于皮下,可以发挥腧穴的双向调节作用,产生持久而柔和的良性刺激,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进而激发人体正气,加快新陈代谢,有利于控制血糖。本研究取主穴脾俞、足三里、丰隆[8],脾胃同源,五行属土,土爰稼穑,滋生万物。五脏六腑之气,皆禀受于脾。脾俞穴是对应于脾的背俞穴,为治疗“脾瘅”之主穴,配治痰要穴丰隆,有祛痰化湿之功;足三里是胃之下合穴,《灵枢·五邪》曰“邪在脾胃,皆调于三里”,足三里与脾俞配伍,属上下配穴,也是俞合配伍,可健脾行气,化湿通络,促进水谷精微代谢。三穴合用,通过丘脑-垂体-胰岛腺轴调节,使胰岛素敏感性增强,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胰岛功能恢复,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与刘妍等[9]研究针刺中脘、足三里、脾俞等穴两个疗程后明显改善血糖水平一致。每周埋针2次,减少患者传统针灸每日针刺之痛苦,且揿针短小,疼痛感较弱,不影响日常生活,治疗依从性好。
糖尿病前期主要有口干多饮、胸脘痞闷等临床表现,与中医学“脾瘅”的论述[10]一致。“脾瘅”口甘是因津液停滞于脾而使脾气上泛;由于嗜食肥甘厚味而使内热中满蓄积于脾,中满内热是导致糖尿病前期发生的关键[11],因此“脾瘅”可以“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根据“脾瘅”病机将山药、冬瓜、枸杞、百合、鲜芹菜、鲜苦瓜等具健脾、理气、化湿的中药、食物煮粥、煎水代茶饮用,可以健脾化湿,行气布津,缓解口干、口渴症状,并有助于驱除病邪、延缓病程的发展,辨证施膳可有效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改善糖代谢以及控制体质指数和腹围,能有效促进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本研究两组患者在糖尿病前期的转归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腹围、BMI、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与常规护理相比,泻胃补脾揿针法联合辨证施膳在改善糖尿病前期的转归及各项生理指标中具有更为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干预时间较短,统计推断受到一定限制,期待后续能进行大样本量以及干预时间较长的研究,进而得出更客观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