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新,韦洁静,林丽萍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宁南 530021)
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机体极易因化疗的实施,产生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减弱等情况,肿瘤患者不可避免的要接受输液给药治疗,但反复的实施静脉穿刺,会使化疗实施患者感染几率升高,影响化疗实施治疗及生命安全,同时也会对患者心理状态及化疗耐受度产生一定影响。对肿瘤并实施化疗患者安置上臂植入式输液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化疗后感染发生几率,减轻患者注射痛苦感受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7月入院实施化疗的肿瘤患者58例开展本次研究,成立输液港组和静脉导管组,各29例患者。静脉导管组男12例,女17例,年龄25~48岁,平均(34.25±2.25)岁,输液港组男15例,女14例,年龄23~50岁,平均(35.06±1.44)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静脉导管组患者在化疗过程中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调整患者体位至平卧位,。对即将实施穿刺位置进行消毒、杀菌处理,以多普勒超声进行辅助,在患者上臂位置加以穿刺,后续引入导丝,安置完毕后,撤下穿刺针体,预留导丝13 cm于患者体外。
输液港组患者在化疗过程中使用上臂植入式输液港:患者实施化疗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借助多普勒超声设备可视性特点,确定患者上臂植入式输液港实施位置,采集患者上臂一般数据,以此为依据确定导管使用长度,取仰卧位对患者实施上臂植入式输液港穿刺,穿刺前给予患者一定剂量的麻醉药剂,于患者肘关节上7 cm左右的位置留置输液港,穿刺过程中使用超声技术,在可视的情况下,适当调整导管尖端位置,于患者上臂内侧开放横向切口,为患者设置远端囊袋,上述操作的完毕后并确认无误后,可对导管实施处理,同是连接输液港,并对患者上臂组织进行缝合处理。
开展护理有效性对比,对患者化疗耐受度、疼痛感受、血管情况、心理状态等项进行测试评分,满分25分,分值与患者护理有效性成正比。
本次研究上臂植入式输液港在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的运用和护理有效性,数据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t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x2检验计数资料,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P<0.05。
开展护理有效性对比,操作实施后,输液港组患者化疗耐受度、疼痛感受、血管情况、心理状态等项通过测试评分可见,相比于静脉置管患者,存在加高的护理有效性,数据指标经对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护理有效性对比(x±s,分)
上臂植入式输液港是采用植入方式,为患者安置长期留置的输液装置,具有痛苦少、伤口感染效率低、使用时效性长等诸多特点优势,在现今医疗临床输液注射上应用十分广泛[1]。上臂植入式输液港是以患者上臂为安置位置,借助超声,对置管实施可视性操作,并以此对导管尖端做出有效调整,以此使患者无不良或异常感受,患者耐受度得到有效提高,对患者日常生活及肢体行动影响较少[2]。此外,上臂植入式输液港在实施过程中,未有不良使用记录或使用并发症发生,且上臂植入式输液港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质,因此具有加高的临床使用安全性[3]。
对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安置上臂植入式输液港,能够有效提升患者肢体舒适度,在日常护理当中较为便捷,在本次研究中,输液港组患者护理有效性相比于静脉置管患者,存在较高的使用优势性,数据经比对统计学差异性,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上臂植入式输液港对肿瘤并实施化疗患者具有较高的安置使用价值,对患者化疗实施效率具有显著辅助效用,能够减轻患者置管痛苦,值得在临床上使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