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宏,袁书海,沈美玲*
(盱眙县人民医院,江苏 淮安 211700)
PDCA循环管理是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中的反馈原理来反映质量管理客观规律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1],其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四个阶段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不断提高。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UE)是未经医务人员同意,患者将插管拔除,或者医务人员操作不当导致插管意外脱落[2]。UE一旦发生,可增加患者痛苦、延长住院天数、引发医患矛盾,严重者可造成患者机体组织损伤,甚至危及患者生命[3-5]。
我院2019年第一季度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住院带管患者共2558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事件10例;采用PDCA循环管理的方法进行问题分析整理,并于2019年5月1日~8月28日对全院住院带管患者共3929例按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个步骤进行持续改进,分别于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后各从同期内住院带管患者中随机抽取90例进行预防非计划性拔管措施落实质量评价。比较改进前后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和循环过程中预防非计划性拔管措施落实情况,使护理质量改进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并呈阶梯式上升。
1.2.1 研究工具
①预防非计划性拔管措施落实质量评价标准 由护理部通过小组讨论法自行编制,评分项目包括:评估、固定、约束、交接、健康教育,根据具体评估项目进行扣分,总分100分。预实验结果显示,该表内部一致性大于0.7,重测信度为0.894。②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计算公式(单位时间患者发生非计划拔管例次/同期内置管总例次)×100%[6],置/带入多根管道患者按管道数计算例次。
1.2.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流程。实施前采用普通导管固定胶带,蝶形交叉或高举平台法固定导管。②实施后由责任护士采用《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量表》[7-10]对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后采用导管二次固定装置[11-14]进行规范的固定,并告知患者管道作用及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相关知识。
1.2.2 .1 计划
(1)分析原因:由护理部组织管道护理小组21名成员召开讨论分析会,通过对2019年第一季度非计划性拔管案例资料进行回顾,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根因分析,形成非计划性拔管原因鱼骨图。通过小组成员打分,查找要因。
(2)拟定对策:根据小组成员打分排名及“80/20”原则筛选出要因为缺乏规范的导管二次固定器、无导管固定相关标准、无风险评估标准、无质量评价标准,并据此拟定对策。
采用SPSS 26.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取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表明,PDCA实施前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PDCA实施前的0.39%降低至PDCA实施后的0.06%。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种管道在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非计划性拔管一旦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再次置管、治疗中断、身体损伤等风险,严重者甚至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危及患者的生命,同时也是引发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4]。非计划性拔管是护理质量管理中须重点监测的护理敏感指标之一,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其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四个环节,借助头脑风暴法、鱼骨图、柏拉图等根因分析的方法,找出问题的真性原因,拟定对策投入到循环当中[15]。在PDCA循环的有序推进中,将成功的经验标准化,分析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策略投入到下一循环中,使护理质量在此循环往复中不断提升,并呈阶梯式上升。
综上所诉,PDCA循环管理的运用,形成了标准化的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表,引进了导管二次固定装置并制定了使用规范,完善了预防措施落实情况督察制度,降低了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保证了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