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健康类谣言传播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2020-11-17 23:38罗雪珊
新闻前哨 2020年6期
关键词:谣言社交受众

◎罗雪珊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9年8月发布的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 《2019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指出,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社会科学是网络谣言的高发领域。本文将着力于探寻健康类谣言成因、传播方式、传播动因,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应对策略, 为改善当前不甚理想的健康信息传播环境提供参考。

一、 社交媒体平台中健康类谣言的现状和成因分析

1.社交媒体平台中健康类信息传播现状

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使得媒介环境发生巨变,不论是传播主体泛化、传播信息海量亦或是传统“把关人”职能效率下降,都深刻影响着健康类信息的传播。

社交媒体作为生活中沟通交流的工具, 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同时, 社交媒体具有准入门槛低、即时性强的特点,使得个体能够非常便捷的通过群聊或社交圈等方式传播信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社交平台成为滋生健康类谣言的温床, 同时也是健康类谣言传播的绝佳途径。健康类谣言肆虐,一方面阻碍了正常健康类信息的传播,破坏健康传播的大环境,消解社交媒体健康传播的公信力,引发信任危机。 另一方面,加剧公众了公众的恐慌,对日常生活造成困扰。

2.健康类谣言产生原因

传播主体泛化缺乏专业性。 社交媒体平台具有自由开放的特性,准入门槛低,导致传播主体泛化。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情况下,公共服务机构、专家和主流媒体的信息控制和意见垄断被打破,但是“多主体”并未自然形成理性建设性的“多中心”,反而给高度倚重专业权威的健康传播带来了“无中心”的灾难据了解,健康类的文章大部分来自“自媒体”,他们发布的健康类信息呈现碎片化、拼接化的特点,从几篇内容相似的文章中选取专业的话语进行拼凑, 往往经不起推敲。当前,仅有“丁香医生”“健康时报”等少数账号由有专业背景的医疗健康人员运营。

商业利益驱使不当传播。 健康类谣言的产生并不是为了制造谣言而制造,背后往往是有利益的驱使。

另一方面,这类传播主体往往信奉“流量为王”选取日常生活的小知识进行捏造, 以吸引眼球的标题和看似逼真的内容来吸引受众点击转发,获取流量。然后通过流量和用户数量赚取广告费。

受众健康素养偏低,缺乏谣言辨识能力。接触健康类谣言的通常是中老年人群体,他们接触网络时间短,且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对健康类谣言缺乏辨识力。尤其是健康类谣言涉及专业的医学知识,他们又普遍缺乏求证意识,加之刺激性词汇带来的恐惧心理印象, 使他们偏向于相信谣言的内容。此外,中老年群体多为退休人员、闲暇时间多。缺乏人际交往导致他们孤单感上升、社会存在感减弱,使他们更加渴求与他人交流分享,掌握话语权,由此获得社会存在感。

二、社交平台中健康类谣言内容特点分析

1.吸睛标题,刺激性词汇

健康类谣言在标题处一般都极具特色, 例如,“四川猪肉大面积出现钩虫, 煮不烂、 杀不死”“千万别吃这四种蔬菜,都是一级‘致癌物’快告诉家里人”。 充分利用受众的好奇心与恐惧心理,炮制“标题党”,骗取受众点击和转发。 从文章内容来看,通俗易懂、图文并茂。 有时还会配上精心剪辑的视频,截取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的一句话,提供佐证。 结尾还经常出现引导性话语:“转发扩散,让所有人看到”。 引导受众分享,推动谣言二次传播。

2.假借权威,虚构专家

《多吃主食死得快?柳叶刀的最新研究,打了多少医生、营养师的脸》此类文章多见于在家族微信群、中老年群体朋友圈。这篇文章把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放置于标题中,看似信源清晰真实,且文章内容引用《柳叶刀》研究“多吃主食死得快”的结论,然而对《柳叶刀》内容进行查证发现,其核心的观点其实是“高精细碳水主食有损健康”,与标题和文章标题和内容大相径庭。 “医生说”“专家表示”“XX 杂志显示”,都是健康类谣言常用的一种方式,假借权威之名,行欺骗之实。但是这种做法往往会导致受众更难分辨谣言内容,受谣言内容所惑。

3.病毒式裂变,反复出现

社交媒体平台上,经常会出现相同形式的谣言。常常一则谣言此前已被官方证实是虚假信息, 不久之后却又死灰复燃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XX 地自来水加大氯气注入,需静置两小时再喝”在全国多地流传甚广。此类谣言往往会根据地域,将前缀改为当地自来水公司名称,增加可信度。

三人成虎,谣言被提及的次数越多,受众越容易相信,这也是为什么谣言会重复出现的原因。

三、应对社交平台中健康类谣言的策略

社交媒体平台的谣言治理是一个渐进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正确认识,谣言本身就是存在的,社交平台只是其传播载体, 另外谣言产生的原因也于当前健康信息无法满足受众需求有关, 此时健康类谣言打着科普的旗号趁虚而入,导致后续一系列不良后果的产生。

1.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完善机制

承担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惩戒制度。 强化监管力度、处罚力度,让造谣者不敢肆意传播。

加强内容审核,提升信息过滤能力。发现虚假健康信息传播,平台应及时对谣言账号主体进行封号处理,并对其账号主体注册的其他账号进行核查, 并对谣言二次传播者进行提醒。

进行信用评估和登记,提升平台准入门槛。加大底线约束力度,推行实名认证,让谣言的源头有迹可循。

严格审查运营方资格进行只允许有医疗背景的主体发布健康类信息。

2.提升受众科学健康素养

避免健康类谣言侵袭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受众本身。2019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显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从1992年的0.2%提升到2018年的8.47%, 提升幅度达40多倍。 可以看出,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一直呈上升状态,但是需要正视,从整体上看,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仍然较低。这就导致公民对健康类谣言的辨别能力低下,判断力不足。

为了进一步截断健康类谣言的传播, 受众需要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以应对复杂的传播环境。 尤其是“谣言重灾区”——中老年人群体。

结语

社交媒体平台中健康类谣言的治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正视网络带来迅捷传播渠道的同时所导致的问题,理清治理思路。 不论是作为传播者还是受众,都应保持求证之心,正确传播健康信息,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使科学有效的健康信息得以传播,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猜你喜欢
谣言社交受众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社交距离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谣言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