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军:《存在、异在与他者
——列维纳斯与法国当代文论》

2020-11-17 15:35毕晓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存在论德里达维纳斯

作为20世纪活跃于法国的思想家,列维纳斯在星光璀璨的巴黎文化界显得独树一帜。集多种文化传统于一身的特殊身份,使人们无法将列维纳斯的思想锚定在任何一种固定的思维框架之中,这意味着他的思想总是位于不同传统的切线之上。童年的俄国文化记忆、独有的犹太传统、活跃于法国文坛,多重文化印迹赋予了列维纳斯超出一般思想家的理解力、视野与胸怀。1参见西恩·汉德:《导读列维纳斯》,王嘉军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年,第9—13页。[Seán Hand,Daodu Lieweinasi (Emmanuel Levinas),trans. WANG Jiajun,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2014,9—13.]同时,列维纳斯的思想横跨现象学、伦理学与文学等多个领域,更说明了他宏大的理论驾驭能力。这种多维的跨界视野,只有俄裔英国犹太思想家以赛亚·伯林能与之相媲美。王嘉军的近著《存在、异在与他者——列维纳斯与法国当代文论》是梳理列维纳斯与法国当代文论之关系的谱系学佳作。尽管中国学界已有不少关于列维纳斯的研究专著,但“法国”与“文论”这两个关键词,让本书的研究对象格外清晰。本书以海德格尔存在论与列维纳斯思想的继承关系为出发点,通过异在与他者两条主线,梳理了列维纳斯思想在法国文化(文学与艺术)界的重要影响。2参见王嘉军:《存在、异在与他者——列维纳斯与法国当代文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 年,第1—3页。[WANG Jiajun,Cunzai、Yizai yu Tazhe: Lieweinasi yu Faguo Dangdai Wenlun (Being,Exoticism,and the Other: Emmanuel Levinas and Contemporary French Literary Theory), Shanghai: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ess,2019,1—3.]为中国的列维纳斯研究做出了卓越而独特的贡献。

用“存在”“异在”与“他者”这三个关键点,切入列维纳斯及其与众多法国思想家的影响关系,是书写这一谱系最恰当不过的方法。从列维纳斯研究的角度来看,他曾先后师从胡塞尔与海德格尔,是最早将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现象学引入法国的思想家之一,3同上,第3页。[Ibid.,3.]“存在”的现象学观念是列维纳斯的思考起点与批判对象,“异在”与“他者”则是列维纳斯批判“存在”观念的主要着力点。从法国文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存在”观念对整个20世纪的法国思想影响巨大,它隐含着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对法国思想的重要影响,而“异在”与“他者”更是当代法国文论发展线索的核心要点。除列维纳斯之外,“异在”观念还灌注于阿尔都塞、巴塔耶、罗兰·巴特等人的思想之中,“他者”观念则对萨特与拉康等人的理论探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4同上,第4—5页。[Ibid.,4—5.]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他者”观念在当代法国思想界的盛行,离不开俄裔法国思想家科耶夫对黑格尔哲学的引介。可以说,当代法国哲学的兴起得益于3H 哲学大师[黑格尔(科耶夫版本)、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思想资源,而在当代法国思想史中,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批判关系。通过列维纳斯的挪用,科耶夫版本的黑格尔思想成为了批判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有力武器,加上列维纳斯“异在”观念的探索,使得存在论成为了当代法国思想的史前史,法国思想进而在20世纪大放异彩。本书正是从列维纳斯思想入手、对这一精彩华章做文论方面的书写。

本书前两章简要介绍了列维纳斯的生平与思想概况,同时论述了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存在论艺术观的批判与超越,进而全面说明了二者的艺术观差异。列维纳斯质疑了海德格尔以存在论作为基本思想前提,他指出在海德格尔所谓的存在/是(being)之前,还有一个实存(existence)或被称为无人称的匿名存在(il y a),它是光照与操心之前的黑夜与失眠。5同上,第117—118页。[Ibid.,117—18.]基于这一实存与存在/是的分歧,列维纳斯提出了超越海德格尔的艺术观。在列维纳斯看来,艺术具有脱离存在的异质性,这也为他者的引入提供了契机。正是来自他者的召唤使艺术避免沦为偶像式的漫画,从而成为一种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子午线式循环。6同上,第147—149页。[Ibid.,147—49.]

第三章讲述了列维纳斯与其挚友布朗肖的关于异在与他者的思想交锋。二人在思想早期就已结成批判海德格尔的同盟关系,套用德里达的术语,二人对海德格尔表达了一种忘恩负义的感恩。只不过列维纳斯更侧重哲学,布朗肖则更侧重文学。布朗肖接续了列维纳斯il y a 的相关思考,将其改造为“另一种夜”等概念,进而指涉一种中性的文学空间。列维纳斯对布朗肖的“过度”艺术化持保留态度,他更强调主体向作为他者的他人(上帝)负责的伦理学。二人都通过异在与他者对海德格尔发起了挑战,但布朗肖更强调文学艺术的异质性,列维纳斯的重点则在于他者的伦理学。7同上,第14—15页。[Ibid.,14—15.]

在第四章中,作者比较了列维纳斯与两位思想家福柯和罗兰·巴特之间的异同。在本书的谱系中,福柯与罗兰·巴特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被看作是布朗肖的后继者,深受其文学理论的影响。一方面,深受布朗肖影响的福柯将文学看作一种不断朝向外部的运动,文学成为一种异在(褶子);8同上,第16—17页。[Ibid.,16—17.]以这种异质性的创作运动为核心,晚年福柯走向了自我技术的伦理学,这种伦理学指向一种异托邦式的伦理生活;然而,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与此不同,它在异质性的基础上,阐明了主体对他者负有的伦理责任,在列维纳斯这里,他者优越于自我进而形成了一种不对称关系。另一方面,罗兰·巴特的“中性”理念及其写作运用——零度写作直接继承了布朗肖的文学思想,无论是中性还是零度写作,巴特都意在强调一种异质性的伦理与写作实践;但这与列维纳斯直指他者的伦理学与艺术观都有明显的区别,前者始终没有实现从异在走向他者的跨越。

第五章论述了列维纳斯与利奥塔的思想关联,以及朗西埃对利奥塔受惠于列维纳斯之思想的批判。从本书的谱系来看,利奥塔所极力推崇的崇高可以视作一种异在论,即主体面对异质性艺术时的独特感受,但他并未对异在的感性与为他者的情感作出区分。9同上,第303—304页。[Ibid.,303—4.]可以说利奥塔对列维纳斯的借鉴忽视了其伦理学的维度,使得他者优于主体的不对称性没有得到足够的强调。这一差别反应在二人的志趣倾向上,便是利奥塔偏重异质性艺术所引发的崇高感,列维纳斯则更强调主体对他者的绝对责任。然而,朗西埃却从利奥塔的思想中解读出了这一他者之于主体的优先性,并对此进行了批判,这一批判直指列维纳斯。实际上朗西埃的批判针对的是强调主体间不对称性的当代法国伦理转向。他认为这种伦理意识只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妄想,它需要返回政治的平面,将他者与自我的不平等改造成一种斗争性的平等政治。10同上,第318页。[Ibid.,318.]然而,这种批判对于列维纳斯而言显得略微牵强,11这也许正是朗西埃没有直接批判列维纳斯的原因。不对称的主体间性存在于伦理领域,而非朗西埃所强调的政治领域。

本书最后一章重点阐述了德里达前期与后期对列维纳斯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前期侧重文字学的德里达主要对列维纳斯思想采取了批判的立场,德里达的针对对象是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中的叙述问题。德里达认为列维纳斯在试图超越存在论的同时却运用了大量存在论的学术语言,这一悖论本身便展现了列维纳斯思想的缺陷。然而,德里达的前期批判往往没有对异在与他者这两个不同的层面予以精准定位,同时,正如列维纳斯所暗示的那样,德里达自己的解构思想也存在着借助逻各斯本身来超越逻各斯的内在矛盾。12同上,第345页。[Ibid.,345.]不过这次喜悦的邂逅也成为了二人成就彼此的契机。正是德里达的前期批判“催促”列维纳斯写就了他的晚期代表作《别于存在或超逾去在》,实现了从多元论(拆解一元论)到无端学的跨越。13参见朱刚:《多元与无端——列维纳斯对西方哲学中一元开端论的解构》,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年,第4—6页。[ZHU Gang,Duoyuan yu wuduan: Lieweinasi dui xifangzhexue zhong yiyuankaiduanlun de jiegou (Pluralism and No Beginning: Levina’s Deconstruction of Monistic Beginning in Western Philosophy),Nanjing: Jiangs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16,4—6.]也正是《别于存在或超逾去在》引发德里达对列维纳斯思想更深入的回应与推进,晚期德里达与列维纳斯发展出了一种共通的友爱关系。作者王嘉军以“好客”这一列维纳斯与德里达的学术兼情谊主题为核心论点,全面而细致地展现了德里达对列维纳斯那忘恩负义的感恩,并在德里达怀念列维纳斯的那篇深情悼文《永别了,列维纳斯》的余音中完成了这次永不完成的“书写”。

回顾这次奇幻的旅程,我们可以梳理出一条“存在→异在→他者”的理论路线。列维纳斯的思想内含着超越存在、通过异在、走向他者的一个层级次序。他者伦理是列维纳斯思想反复重点强调的启示性主题。同时,异在和他者逐渐递进的层级既构成了列维纳斯的思想要旨,也构筑着当代法国思想的核心问题。本书的中心任务便是梳理异在与他者在列维纳斯与法国当代文论错综复杂关系中的谱系。而从列维纳斯的立场出发,他者伦理仍然是文学与艺术的终极目标。从伦理与文论这一关系出发,本书对所有读者构成了一次永不完成的好客“邀请”。有感于这一“召唤”,对本书进行一次忘恩负义的感恩,或是对此邀请最恰切的响应。

由于列维纳斯的主要思想均指向他者伦理,因此,其涉及文学艺术的论著(文)中,伦理总是优先于文艺的,文艺理应是服务于伦理目的的。正如本书中所言:“对于列维纳斯,这种文学必须是伦理的才是正当的,因此这是一种伦理的文学。”14王嘉军:《存在、异在与他者——列维纳斯与法国当代文论》,第219页。[WANG Jiajun,Cunzai、Yizai yu Tazhe: Lieweinasi yu Faguo Dangdai Wenlun (Being,Exoticism,and the Other: Emmanuel Levinas and Contemporary French Literary Theory), 219.]于是这便为相关问题的讨论提供了可能性。有没有一种从文艺本位出发进而得以关怀伦理的文论,同时这种文论又是内含主体间性的不对称结构的?

我们或可从俄国思想家巴赫金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中得到启示,这一启示可以被认为是在文论层面上发展了列维纳斯的洞见。正如达芙娜·埃尔蒂纳斯·伏尔坎(Daphna Erdinast-Vulcan)所言:“巴赫金推论性的主体性概念也许为列维纳斯著作的核心困境提供了一条出路,并且指向一种更切实的流放式伦理思考。”15Daphna Erdinast-Vulcan,Betwee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Bakhtin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Subject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166.碍于篇幅问题,本文无法对巴赫金的思想进行全面论述,我们仅就其中对列维纳斯文艺与伦理思想有直接推进作用的部分进行简要介绍。

巴赫金正是从文艺美学活动中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来引发出他者伦理的。在文艺作品中,作者与主人公总是处于两个层面之中,即主人公的作品世界与作者的生活世界。16Mikhail Bakhtin,Art and Answerability,eds. Michael Holquist and Vadim Liapunov,trans. Vadim Liapunov and Kenneth Brostrom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0),15.在这种主体间性关系中,作者占据了一个他者的位置,主人公的种种活动往往需要向他者负责,这一他者就是外在于他生活的潜在记录者。17Ibid.,31.对于具体的主人公个人而言,这个他者就是历史意识、周围人的评论和后世评说等。因此,文艺创作本质上具备伦理属性,伦理总显现在作者世界与主人公世界相遇的切点上。18Mikhail Bakhtin,Toward a Philosophy of the Act,eds. Michael Holquist and Vadim Liapunov,trans. Vadim Liapunov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3),54.在这种意义上,创作即主人公与他者(作者)面对面的伦理事件。19关于巴赫金思想中文艺美学与伦理学之具体交会过程,已经超出了本文的写作范畴,需要另文讨论。同时,巴赫金与列维纳斯关于“他者”之思考的具体连接过程,仍需要借助拉康对“他者”与“他人”作出的区分来补充,此处不再详细展开。参见吴琼:《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496—497页。[WU Qiong,Yake Lakang: Yuedu ni de zhengzhuang (Jacques Lacan: Read Your Symptoms),Beijing: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of China,496—97.]

可以说,王嘉军此书是梳理列维纳斯与法国当代文论之关系谱系的跨时代作品。其重大意义在于,提出了一种从他者伦理出发的文论研究之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本书的谱系具有进一步的延展性。正如作者自己在书中构想的那样,这一谱系的延长线已经越出法国,抵达世界各地(如朱迪斯·巴特勒)。20王嘉军:《存在、异在与他者——列维纳斯与法国当代文论》,第414页。[WANG Jiajun,Cunzai、Yizai yu Tazhe: Lieweinasi yu Faguo Dangdai Wenlun (Being,Exoticism, and the Other: Emmanuel Levinas and Contemporary French Literary Theory), 414.]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在这条延长线上展望更远处的 风景。

猜你喜欢
存在论德里达维纳斯
千姿百态维纳斯
德里达前期隐喻思想的存在论维度
论《维纳斯》中的黑人女性身体与19世纪西方医学话语
当代维纳斯的诞生
试论海德格尔元存在论概念的出现及其意义1
资本批判的三重向度与《资本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建构
乔伊斯与德里达
浅析德里达的解构翻译思想
《资本论》:经济学术语中的哲学革命
著名雕像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