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董建红、肖琼
为了激发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在“心理育人”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务必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在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中的作用。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是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朋辈辅导互助模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性的体现,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心理育人的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便于满足全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伴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心理干预模式向心理育人模式的转变,校级心理中心较难满足面向每个在校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只有发挥二级辅导站的主场作用,才能发挥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惠及每个在校大学生。
便于完善高校的四级心理健康防护网络。四级心理健康防护网络的完善对于高校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及时应对至关重要。而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是校级心理中心与班级之间承上启下的重要通道,是搭建起宿舍—班级—二级心理辅导站—学校心理中心四级健康防护网络的有效桥梁。
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发展处在初级阶段,成熟的经验不多。
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由校级心理中心负责统筹安排协调,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只是被动地接受。这样无法发挥出院系二级辅导站应有的活力和创造性,也就削弱了二级辅导站发挥的作用。
二级辅导站部分教师身兼数职,人力投入有限。二级辅导站一般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站长,负责心理工作的辅导员担任副站长。副书记和辅导员的行政事务繁忙,很难使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深入细致。
部分缺少必要的检查和评估机制,阻碍工作的开展。个别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在成立之后,由于精力和经验不足,有时会闲置或是被动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心理中心也没有经常对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这直接导致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缺乏主动性、连续性和创新性。
鉴于班级心理委员角色与地位的特殊性,可以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的开展推进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
心理委员是开展具有连续性和创新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力军。校级心理中心主要负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和安排。对于普及教育的“心理育人”,需要借助各个平台对工作进行分解和细化。其中二级心理辅导站发挥着心理普及教育的主体地位,尤其是二级心理辅导站在开展面对本院学生具有专业特色、创新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具有优势地位。而班级心理委员是连续地开展特色的创新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力军。
心理委员是激发二级心理辅导站主动性和创新性的重要源泉。二级辅导站最重要的工作点是开发具有专业特色和品牌效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将其融入大思政工作体系,成为长效机制。二级心理辅导站要充分发挥“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三级网络体系作用,结合学院的专业特色和学生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诸如心理团日活动、心理班会、心理运动会等,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
心理委员是高校心理健康防护网络中的骨干力量。心理委员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委员在早期的心理危机知识的宣传和及时掌握危机个案的信息,起到早期预防和预警作用。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危机干预首要目的是早发现、早干预。心理委员与同学之间由于年龄相仿、价值观念相近,并有共同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因此心理委员更容易运用所学的心理危机干预技能与危机当事人建立联系和信任关系,起到对危机当事人及时预警和心理陪护的作用。在事后的追踪随访中,心理委员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委员是院系朋辈辅导队伍的中坚力量。心理委员是院系朋辈辅导队伍的中坚力量。心理委员,由学校心理中心和二级心理辅导站共同负责、分层次开展培训和督导工作。学校心理中心负责大而统的培训,二级心理辅导站则根据自身学院特色将培训进一步细化;宿舍信息员的培训由二级心理辅导站和心理委员共同负责,二级辅导站根据各自学院的实际情况对宿舍信息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心理委员则根据本班情况与宿舍信息员定期沟通,了解宿舍情况,同时可以针对个案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对心理委员工作的考评是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考核方面,心理委员可以实行双重考核。一方面,心理委员是班委会成员之一,院系也可以制定政策,对表现优秀的心理委员予以适当的倾斜;另一方面,为鼓励心理委员努力工作,可以对他们进行单独考核,考核指标为其参加培训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班级心理状态月汇报完成等情况。通过心理委员风采大赛等形式,对表现较佳的心理委员予以表扬和奖励。通过对心理委员工作的考核可以推动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的检查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