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翻译相关问题的思考

2020-11-17 13:55
鸭绿江 2020年18期
关键词:弗尔后殖民学派

杨 明

引言

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离不开翻译这个万能灵药,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什维策尔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相互作用,它还是文化间的相互作用(Ведь перевод—это не тольк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е языков ,но и взяимодействие культур.)。铁木志科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翻译。赛义德认为: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民族和跨文化的活动。美国的语言学家萨丕尔认为从根本上说语言的文化性是它的一种本质属性,他指出:“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是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文化问题是继语言问题之后翻译研究中的又一重要方面。翻译研究史表明,普通翻译理论研究主要就是围绕语言和文化来开展的,围绕翻译与文化,相应出现了文化翻译、文化翻译学、文化学派等概念,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极易混淆概念。本文通过浅显地分析,从而厘清文化翻译与文化翻译学以及文化学派这三个概念。

一、文化学派

1.文化学派的兴起及其代表人物

20 世纪60 年代后期,从以字、词、句为翻译单位到以语篇为翻译单位,翻译理论研究经历了语言学派、哲学学派、功能学派、目的论以及多元系统及规范学派的兴起。多元系统及规范学派对翻译研究从文本转移到了文本以外的的文化、历史及社会等方面的研究,基于此20 世纪90 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模式的产生,标志着翻译研究正式朝着”文化转向”的潮流发展。

苏珊·巴斯内特是当代翻译研究的领袖人物,也是西方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学派的引路人,她与安德烈·勒菲弗尔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文化转向”这一概念。安德烈·勒菲弗尔从伊始就关注了翻译的定位和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问题,他先后撰写了《文学知识增长的焦点》(1978)和《翻译研究:学科的目标》(1978)等文章,阐释了语言、文学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劳伦斯·韦努蒂受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和策略,吸收近代文化研究的理论精华,为文化学派作出了贡献。

2.巴斯内特、勒菲弗尔及韦努蒂的翻译思想

在巴斯内特与勒菲弗尔以及韦努蒂的努力下,他们的学术思想奠定并丰富了文化学派的理论基础。

巴斯内特对翻译的文化转向思想的提出,使翻译研究的重点从语言单位转移到了文化和功能上来。巴斯内特重视翻译研究的过程,尤其是文本被操纵的复杂过程,其将翻译文本的选择、译者策略的运用以及文本的接受效果到编辑、赞助人、出版商以及读者等因素纳入文化学派的视野中来。首先从宏观上把文化看成一个大的翻译单位,重点突出交际、描述、跨学科及目的语文化的需要。文化学派一系列概念范畴的提出和阐释是由勒菲弗尔完成的,他把对文化与翻译的研究放在了权力、意识形态、体制和操纵等具体层面上来。他努力寻找那些掌握话语权的人是怎样通过权力运作来改写文学以及影响公众的。勒菲弗尔从翻译的改写、赞助人系统以及意识形态与翻译等方面对文化学派进行阐述,使翻译研究突破语言学和传统美学,从文化、社会、历史等外部和宏观研究入手,构建文化学派的基础理论。韦努蒂的文化翻译观重点是对归化以及异化的重新阐释。他认为归化与异化的问题,在翻译技术层面上看起来是语言的选择问题,从文化和意识形态来看,绝非如此简单,两种不同策略的选择,体现了翻译的伦理道德和文化身份认同等文化核心问题,归化与异化是一对总体概念,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同时韦努蒂也从翻译的伦理以及文化认同等方面对翻译进行了阐述,他认为:翻译的同一性伦理(求同),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而差异伦理(存异)是抵抗霸权话语。他的翻译理论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来分析翻译文本与文化的关系。

巴斯内特“文化转向”的提出使翻译理论中的描述学派进入一个新时期;勒菲弗尔的研究使文化学派实现了文化转向;韦努蒂是继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之后对文化翻译作出巨大贡献的学者,其丰富了文化学派的基础理论,拓宽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领域。翻译的文化学派正是继承和发展了描述翻译学和操纵学派的观点,同时提出了“改写”、“赞助人”、“意识形态”等概念,为新时期的翻译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文化翻译

在文化学派之前,“文化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翻译类型,或者作为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的处理方法,早已存在。“文化翻译”的概念最早是由社会人类学家提出的,在翻译学界,奈达和泰伯是较早提出并把“文化翻译”当成术语的学者。上世纪80 年代初“文化翻译”这一概念被正式引入我国,随后“文化翻译”这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翻译研究的论著中,但是人们在理解和阐释这一概念时,时常存在一些混乱,有人把文化翻译当做是以“文化”为内容的翻译类型,有人认为文化翻译是一种翻译方法。

奈达和泰伯认为:文化翻译与语言翻译相对,是原作语言中并不包含的信息却得到引介的翻译。刘宓庆1999 年在《文化翻译论纲》中提出:文化翻译的任务不是翻译文化,而是翻译容载或含蕴着文化信息的意义。2001 年谢建平在其论著中对文化翻译做了进一步解释,他认为: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及语言结构进行“浅显”及“深刻”的研究,发掘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2005 年蔡平在《外语教学》11 月期刊中对“文化翻译”提出疑问,究竟文化翻译中的“文化”是转换还是保留,它是翻译类型还是翻译方法,应归化(以源语文化为标准)还是异化(以译语文化为标准)。经过多年来对文化翻译的不断展开与深入,综合分析了众多翻译家的思想,杨仕章于2016 年在《文化翻译学界说》一文中,在通过阐述奈达与泰伯的文化翻译观的基础上,即文化翻译是与语言翻译相对的一种翻译策略,认为文化翻译可作为一种翻译策略;通过梳理刘宓庆和蔡平对文化翻译的诠释,他将文化翻译划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文化翻译,而翻译内容就是狭义的文化翻译的一部分,据此他认为文化翻译可以是翻译内容;从广义层面上看,文化翻译是指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从这个角度上文化翻译具有文化特性。杨仕章认同,文化翻译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翻译问题的观点(翻译内部研究),但发生文化转向之后,人们大多认为文化翻译中的文化是文化语境(翻译外部研究),这是因为人们把文化翻译看成了翻译研究的一个领域。由此杨仕章将“文化翻译”从多个层面综合概括为:作为翻译策略的文化翻译、作为翻译内容的文化翻译、作为翻译特性的文化翻译以及作为翻译研究一个领域的文化翻译。

“文化翻译”与“文学翻译”只一字之差,这两个概念通过字面意思看似是对某一方面的翻译,基于此,我们通过借鉴学者们对文学翻译的研究与理解,类比文化翻译,进一步加深对文化翻译的认识。

有学者认为:文学翻译指的是翻译行为和事件。也有学者提出:文学翻译就是对外国文学原作的“艺术加工”,文学名著的翻译的先决条件是存在能够胜任且品行兼优的译者。矛盾曾说过:“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加切奇拉泽认为:文学作品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其中内容永远起主导作用。文学翻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学创作,作者和译者都遵循创造性原则,他们之间的原则性区别在于,作者在客观现实中有最广泛的选择自由,而译者则只能局限于原作固定的艺术现实。

由此,我们可以把文学翻译理解为:是一种翻译策略,以文学为内容的翻译,翻译研究的一个领域,从事有关文学内容翻译的人等。如果我们把文化翻译类比文学翻译,结合学者们对文化翻译的不同理解,那么可以得出对文化翻译这一概念的理解:一是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翻译;二是认为文化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的翻译方法;三是对有关文化内容或因素进行的翻译;四是从文化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五是关于文化与翻译的问题,是翻译的一个研究领域;六也可以把文化翻译称为是从事有关“文化”相关内容方面翻译的人。

三、文化翻译学

蔡平在《文化翻译研究》一文中提出:他认为文化翻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翻译指的是对源语论著中的特定文化内容及文化素的翻译,广义的文化翻译是指两种语言之间跨文化的交流。我国学者对文化翻研究的理解大多倾向并认可于其狭义的理解,因此文化翻译学属于翻译学的内部研究,它基于翻译本体,研究狭义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问题。国内对文化翻译研究的文献中的提出的观点大多指的是其狭义的理解,研究狭义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问题。

文化翻译学的研究对象既是语言文化,又是翻译,是语言问题中的翻译问题和翻译中的语言文化问题的统一。它以语言文化为对象,但立足于翻译,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王秉钦1995:7)杨仕章从文化翻译学的研究内容、学科地位以及学科性质对文化翻译学进行了界定,从而得出了定义:文化翻译学不是偶然独立的情况下产生的,他是各学科相继发展,相互影响的结果,文化翻译学属于翻译学内部研究,是翻译学的一个子学科,具有综合性学科的特点。也有学者提出:从字面上看,文化翻译学研究的内容看似就是文化翻译的问题。但翻译学界对“文化翻译问题”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一是把文化视为翻译的内容;二是“文化视角下的翻译问题”;三是“文化与翻译问题”。

国外对文化翻译理论的研究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文化意识的觉醒,其次是文化转向的发生,最后是文化转向的发展及衍生。随着“文化转向”思潮的发展,人们逐渐对女性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进行了关注并对此进行研究,从而发展了女性主义翻译观及后殖民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feminism)最早于19 世纪80 年代出现在英文中。西蒙认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揭示用忠实与不忠实来看待女性与翻译,以及用歧视性词语描述女性的一种扭曲的建构过程。张伯伦认为:翻译通常是以性别程式化与性别中的权力话语之间关系呈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探讨女性主义与翻译的历史渊源、对翻译的影响和作用,女性主义翻译观主要观点根植于西方语言、文化和社会的土壤中,“文化转向”更加在理论上为女性主义翻译观做好了准备。

20 世纪60 年代开始了后殖民的文化研究,20 世纪70 年代正式开展对后殖民的文化研究,20 世纪80年代后期翻译理论引入了后殖民理论。赛义德是后殖民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从性别、种族、阶级等多角度来考察自我和他者的关系,使得人们可以聆听女性、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等不同的声音。他认为后殖民的翻译既是一种阐述自己的策略,也是一种反抗霸权话语的方式。斯皮瓦克在研究后殖民理论时,时常感受到第一世界话语中心对第三世界在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殖民控制的野心,他认为第三世界的译者就是抵抗霸权的操控,恢复被扭曲历史的本来面貌。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的是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活动,隐藏在译文背后的权力运作以及考察权力与话语不平等关系,它还原真实历史的本来面貌,给予历史以真实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研究的是文化中的广义翻译过程问题,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从微观研究,转向了与翻译研究相关的社会、历史及文化因素,尤其转向了对翻译有较大影响了权力话语、意识形态、赞助人等翻译研究的社会化过程,属于翻译学外部研究,甚至其中一些研究就是文化研究。而文化翻译学与西方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学派并不相同,文化翻译学脱离不开语言的转换,其揭示不同文化译法的理论性,解释文化翻译中各种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研究狭义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问题,故而文化翻译学属于翻译学的内部研究。

结语

翻译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以巨大的力量再现异域文化的身份,同时也构建着本土的主体身份。文化问题是翻译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焦点,本文通过浅显地探讨与分析文化翻译、文化翻译学与文化学派,从而厘清文化翻译与文化翻译学以及文化学派这三个概念。文化与翻译的相关研究是一项方兴未艾的事业,需要不断地探索与深入。

猜你喜欢
弗尔后殖民学派
Dream pursuer on the snow 雪上追梦人
全球化之下的少数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浅探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后殖民解读与性别研究的有机结合
——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马琳·诺比斯·菲利普诗歌研究》
黑暗月光下的非洲丛林——《大河湾》的后殖民生态解读
践行“耳朵学习先行”并以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学(下)——莫雷·沙弗尔创造性音乐教学观的多维解析及现实思考
践行“耳朵学习先行”并以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学(上)——莫雷·沙弗尔创造性音乐教学观的多维解析及现实思考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