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圣与重建中华文化自信
——纪念四川省杜甫学会成立四十周年

2020-11-17 12:40祁和晖
杜甫研究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诗家诗圣杜甫

祁和晖

一、重建中华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重兴的起点,不是目标

汉唐之世,中国人不知人间有民族自卑心理一说。鲁迅对汉唐人的气度胸怀之阳刚从容、善于吸纳、广博开阔有极高评价,那时的中国人,动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静则“坐地日行八万里”“扶摇直上九重天”。近百年中国积贫积弱,列强侵吞,国不成国,民失生计,不甘亡国灭种之士,奋起抗争,经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终于走到21 世纪。中国经40年左右改革开放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全国将进入“精准脱贫”。在“两山”论指导下,中华大地绿水青山,金山银山频频闪光呈现。李杜诗中描写的人间美景深情,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映证,凄凉、冷漠、荒秃无助的苍穹变成了温暖宜生的东胜神洲。《西游记》中唐僧玄奘千山万水,西行求法,每到出示“通关文牒”时总要先申明“我是大唐和尚”。西行取经求法,表现了对异国学术文明的好奇与向往,“我是大唐取经僧人”则表现出对自己祖国国力与文明的强大自信,唐僧的自信与视野胸怀与杜诗表现的视野胸怀正是同根同脉,共情共理。

中华文化重兴的起步线便是克服近百年弱国弱民的自卑心态,先站在文化自信的起跑线上——文化自信是起跑线,不是目标,重建中华文化自信,极其重要。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

重建中华文化自信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但这不是我们的前方目标,只是起跑线。我们文化建设的前方目标是要为21 世纪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对此,“不忘初心”之始即很明确。2011年,当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便指出: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习近平多次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早在2016 年,习近平即指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②,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③,“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④,习近平强调“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⑤

习近平十九大报告,不仅是他个人的立场态度,也是代表当今中国人(包括你我他)的共同宣言和价值观。我们的见解是:坚决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反对种族歧视。我们努力提升中华文明自信心的前进方向是努力争取以文明交流、互鉴、共存代替文化霸权,超越文明之间的隔阂、冲突、自大优越之类消极浊流。

一千三百年以来,经历史沿革、筛选而形成的杜学诗圣文化正是中华文明“美美互鉴”优秀传统的一大模型。

二、诗圣文化的核心是仁爱天下,众生平等

“众生平等”,在大乘佛学中形成术语,用以指“众生”在佛性上平等,无差别,这对讲究“佛根”深浅等级制的佛教派别(比如有漏种子、无漏种子说,慧根、愚根说等)是一大进步。但大乘佛学“众生”所指,仅为“有情”生命体,一般指有机物中的动物,现代生物学所指“生命”不仅指动、植物,还包括各种肉眼不见的有机体或“活体”,比如微生物。中国道家、儒家哲学中的“生命”与现代生物学生命观,与佛学生命观大不相同。中国哲学中道家强调“道法自然”。而“自然”之“道”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儒家“生命”理念可以倒文为“命生观”。“命”比喻自然之“道”仿佛君王命令,让天、地之间万物按照天道命令次递产生。此“生”指产生,而非仅指有机体。儒经《周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天地之大德曰生。儒家哲理的“生”,不仅指有机物,而是指天地之间的所有存在。“命”指所有次递产生之万物都同源同理来到天地之间。人是天地万物中之“灵长”,故人为贵,但“人贵”并不意味着人拥有对人身外万物的霸权。人只是万物中之一员。人与天地间万物为同源、同理产生的“同胞”,人固有天赋人权,万物也拥有天赋物权。中国人各民族都有“万物有灵”的民间信仰与习俗。文学(包括诗歌、小说、戏剧)中经常有“万物有灵” 的美丽想象与描写。比如《红楼梦》中宝黛爱情属于“木石前盟”。宝玉原是青埂峰上一块石头,黛玉更是那石头旁的一株绛珠仙草。石头不仅给这株仙草遮风挡雨,还时时分雨露滋润此仙草成长,这一石一草投人胎前即已订下盟约,誓要相依相守。这叫“木石前盟”。薛宝钗乃没落皇商千金,项戴俗世僧道赠送的紫金项圈。人们硬将俗世紫金项圈与宝玉含玉而生的先天玉配成“金玉良缘”。今世压力,宝黛无法抵挡,黛玉以死抗俗,捍卫“木石前盟”,宝玉告别今世亲情,飘然而去,自我消失,捍卫“木石前盟”,今世宗法、财产形成的“金玉良缘”变成一场空。俗世权力终究敌不过“木石”之灵的前盟。这则凄美的爱情悲剧反映中国人“万物有灵”的信仰,不可亵渎辜负。

杜甫的生命观正是儒家的生命观,杜甫的仁爱不止施与人,而且施与山川草木,杜甫诗中的山、川、草、木、雨、雪、鸟、兽都有灵气。在浣花草堂中,杜甫慧眼看到两个黄鹂在翠柳树上鸣叫唱歌,一行白鹭便调皮地跳舞般直冲青天;老杜兴致勃勃地记录了此一生动实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见竹根竹笋窜长到小松树根上了,他责骂儿女式的数责竹子生长逞强侵扰了小松树的成长,似乎很生气地批评“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其实杜甫生平极爱竹,可以称为是“竹迷”“竹痴”。青年杜甫即有“美花多映竹”(《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其二)⑦的审美趣味。就在他“责骂”“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之时,他对竹的偏爱、挚爱便时时处处流露,他在浣花溪草堂卜居《营屋》中写道:“我有阴江竹,能令朱夏寒。阴通积水内,高入浮云端。甚疑鬼物凭,不顾剪伐残。东偏若面势,户牖永可安。爱惜已六载,兹晨去千竿。萧萧见白日,汹汹开奔湍。度堂匪华丽,养拙异考槃。草茅虽薙葺,衰疾方少宽。洗然顺所适,此足代加餐。寂无斤斧响,庶遂憩息欢。”此诗为杜甫避乱东川梓州一年半后重回浣花草堂,修葺茅屋与庭园,不得不砍去千棵竹,心中与这千棵竹“惜别”而作。杜甫后来离开浣花草堂,暂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瀼西草堂时,还在怀念他浣花草堂的竹荫。他说:“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馀,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杜鹃》)杜甫在自己的庭苑松竹中仔细观察过杜鹃鸟(应属四声杜鹃类)春鸣生子放在其他鸟巢中的鸟俗,又研究访问过蜀人礼拜杜鹃的“民俗”。蜀人认为杜鹃鸟是杜宇蜀王的魂魄所化生,是“古帝魂”。杜甫也入乡随俗,参拜杜鹃春临。并非杜甫迷信世俗鬼神,而是杜甫对“万物有灵”民间信仰与民间传说历史的尊重!杜诗咏竹诗句多而美,他在夔州草堂所写《客堂》中说:“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他曾告诉好友兼上司严武说:“拾遗曾奏数行书,懒性从来水竹居。”(《奉酬严公寄野亭之作》)在送别官场好友画家窦九前往成都赴任时,老杜叮嘱:“ 我有浣花竹,题诗须一行(xíng)”。(《送窦九归成都》)窦九老弟,你到成都后,一定要为我杜陵野老的“浣花竹”走一回,去观赏,去题诗。杜甫生平有“种竹交加翠”(《春日江村五首》其三)癖,他声称“爱竹遣儿书”(《秋清》),杜诗中遍写竹风、竹露、竹叶、竹花、竹枝、竹林、竹色、竹影、竹径、竹斋、竹宫、竹园。在“万物有灵” 审美意味中,竹兰梅松,皆草木中君子,高洁芬芳。中国文学逸事中,竹林七贤,竹溪六逸,弥漫书香清韵,引后人无限景仰。杜甫爱竹咏竹乃发之天性,承之传统。可以说,诗圣人格即是正宗的君子人格、竹韵人格。

君子律己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之爱不限于对人,而是“民胞”及“物与”。万物之产生存在都有其“道法”于自然这造物主的合理合情性。妨碍“道法自然”者为逆反,早晚必遭“天遣”。故中国人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民胞物与”成语源自北宋思想家张载《张横渠集卷一·西铭》,而合成于清代杜学研究中。张载原话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清代佚名学者所编《杜诗言志》卷六析成:首言我与世本无异同,民胞物与,处处皆然,用张载思想解读杜诗,深得儒家宗旨。

杜甫出身书香世家,从小接受儒家教化熏陶,对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对《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都有系统传习,又经历青壮年时代两次漫游访学锻炼,真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双重锤炼。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都体现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⑦,杜甫生平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志向与审美趣味。在杜甫看来,治国治世的底线,只能是“国不以利为利”,应“以义为利”⑨,正是基于此见,他痛苦批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社会两极分化现象。正是出于义大于利、义重于利、义为大利、利为小利的价值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仁爱大义的千古正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只要天下人与万物安,何惜一身一家破,这就是中国君子人格,这就是诗圣精神。

杜甫之爱,属于仁爱——仁民爱物,这是一种人间大爱。不仅仅爱识与不识之人,还爱及草木虫鱼。对他人,对身外之物充满设身处地的“同情”之感。这便是中国君子之爱,诗圣之心。

后世中国文学中,弘传君子之爱,诗圣之心的作家作品极多,随举几例如下:

明清小说,有专写“大爱大义”题材的作品,《西游记》中,妖魔鬼怪,有善,有恶,一般持恶不改必被消灭,愿意归正从善便能获拯救。《聊斋志异》中蛇虫、狐狸,也分善恶两类,各有报应。《镜花缘》中百位才女美女皆由百种花木投胎而生。其才女领袖唐小山前世本为百花仙子,因遵人间女皇武则天醉后旨意,要百花隆冬盛开御花园,人间女皇旨意,百花不敢不从。然而此一逆时令开花之举又违背天庭法度,诸花神一律被贬入凡尘投胎,人间遂有了响应武则天女科举的100位文武才女。

明清小说中体现的人间大爱,在当今科幻作品中在继续弘传——诗圣之心,君子之爱在继续滋润中国文学创作。

三、杜甫“诗圣文学观”

“诗圣文学观”是一个层次递升的理论系统。

(一)“诗圣文学观”之一是“文章千古事”。

杜甫视诗文写作为人生大事,必须严肃认真对待。曹丕《典论·论文》认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杜甫同意曹丕后半句见解:文章乃不朽之盛事。杜诗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此杜句出自杜甫旅居夔州草堂所写《偶题》,兹引如下: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永怀江左逸,多病邺中奇。騄骥皆良马,骐驎带好儿。车轮徒已斫,堂构惜仍亏。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不敢要佳句,愁来赋别离。

此诗22 韵44 句,写于唐大历元年(766)。明代杜诗学家王嗣奭《杜臆》评价此诗,认为:少陵“一生精力用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诗,而此篇乃其自序也。诗三百篇各自有序;而此篇又一部杜诗之总序也。而起二句乃一部杜诗所从胎孕者。‘文章千古事’,便须有千古识力。‘得失寸心知’则寸心具有千古。此文章家秘密藏,为古今立言之标准也。”⑨《偶题》此诗表达了杜甫系统的文学观,比如一、强调“诗言志”优良传统——“法自儒家有”;二、尊重汉魏风骨——“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三、诗骚“言志”传统,经汉魏六朝,有“承”,有“变”。江左逸士、邺中奇才都是“良马”。王符(《潜夫论》作者)、蔡邕(妇幼碑解家)都不仅仅只是诗人,而更具观世、治世之才;四、文章之事,正常衍变应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有继承,有创新——“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

正是基于“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的认识,杜甫对“初唐四杰”给予高度肯定,而对讥笑四杰的“轻薄儿郎们”予以严厉批评。杜诗《戏为六绝句》(其一)点赞“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后人不拜倒在前贤赋作成绩之下,而能看出前贤如庾信辈赋作之不足,有自信能超越前贤。杜甫对此种“后来居上”规律与现象高度赞赏。但是,《戏为六绝句》其二却对盛唐时下虚夸自大文风及时给予抨击。其二说: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其三进一步评点说:“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杜甫认为“风骚”乃中国诗歌之祖,其言志之旨与兴观群怨诗教功能组成的优秀传统必须继承,汉魏风骨接近诗骚正统,故可贵,“初唐四杰”之诗,其诗风变化为“当时体” 是无可非议的。所不足的是“风骨”气度比不上汉魏对诗骚风旨的继承。

杜甫能成为诗圣,其文学观的“正宗”正确传承是一大原因。

(二)“诗圣文学观”之二是杜甫极其重视诗人的学识修养与语言功夫。

在诗人学识上,杜甫主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好读书,有读书藏书的嗜好。他的居处必置书,他在《冬日有怀李白》诗中自述“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他在浣花草堂,培植花木梅竹的同时,迅速聚书藏书:“傍架齐书帙”(《西郊》),“散乱床上书”(《溪涨》)。他暂息云安时居处亦“风床展书卷”(《水阁朝霁奉简云安严明府》)。晚年“出峡”,漂泊江湘,小船上也堆满书,“群书满系船”(《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老病衰年,杜甫有“老困拨书眠”(《九月一日过孟十二仓曹十四主簿兄弟》)的习惯。杜甫应酬作客之时,也喜欢观看别人家的藏书,注意主人家读书学养状况。他赞美郑虔家“群书一万卷”(《郑典设自施州归》)。他在养病云安时点赞当地一对普通移民来巴的夫妇风雅嗜学之“巴风”,诗题即名《可叹》,摘引如下: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近者抉眼去其夫,河东女儿身姓柳。丈夫正色动引经,酆城客子王季友。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贫穷老瘦家卖屐,好事就之为携酒。……

杜甫曾点赞汉州(今四川广汉)王大录事“身外满床书”(《汉川王大录事宅作》),点赞“何将军山林别墅”“床上书连屋”(《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九)。杜甫羡慕那些家有“书堂”的人,比如《宴胡侍御书堂》便说“闇闇书籍满”。他点赞“柏学士茅屋”中浓浓的读书氛围:“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身岩居。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题柏学士茅屋》),杜甫认为好读书之人,读书是不拘环境优劣的,可以“读书云阁观”(《送窦九归成都》,可以读书“秋树根”(《孟氏》),可以读书“东岳中”(《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杜甫本人读书遍及经、史、子、集四部,尤其集部《文选》时常在手,作为盛唐读书人,杜甫对初唐史料极为注意。他曾“尝读《唐实录》”(《别张十三建封》)。

杜诗成为诗史,杜甫成为诗圣与其嗜读好学风气直接相关,与其文学观的先进性与合理性,息息相关。

辞章的内容,只能由社会生活时景时事与作者个人学识见解组成。离开充实内容、真知灼见识鉴体验,只剩下“词藻”的作品是毫无意义的,当今读书人须认真记住诗圣遗教: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女儿当然应与男儿平等分享诗圣教诲,要读“五车书”,方能超越“小脚女人”状态。

四、杜甫是唐人“诗家文化”生涯的个案范例

中国先秦开始的诗礼传统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到大唐之世,士人不学诗,无以言,不善诗,无以行。大唐之世,综合国力鼎盛,官场、民间形成广泛的“诗家文化”习俗。可以将唐人生活称为“诗味生活”。不妨从五个角度对此作出观察:大唐君子“诗家文化”风气;杜甫宗族诗书传家;杜甫以“诗”陶冶性情;务求诗意诗语清新;诗与道的关系。

(一)“大唐君子诗家文化”风气在杜诗中得到反映。《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记载,先秦迄汉诸子百家之说,摘其影响大者十家入史,为儒、道、法、墨、阴阳、名、纵横、农、杂、小说十家。魏晋后形成图书四部:经、史、子、集。唐代文苑、学林推出十家诸子之外的又一家——杜诗称之为“诗家”,检索杜诗,称“诗家”者凡五见,“诗家秀句传”,此句出自《哭李尚书之芳》。杜甫赞颂宗室贵族李之芳雄材大略,为大唐外交内政立功:“修文将管辂,奉使失张骞。史阁行人在,诗家秀句传。”李之芳其人业绩堪入“史阁”,而其人诗家本色留有“秀句” 传世。

杜甫将自己亦归入“诗家”——“吾人诗家秀”,此句出自《同元使君〈舂陵行〉并序》。杜甫与元结曾同科应举,而同时被口蜜腹剑的李林甫黑榜落第。《同元使君〈舂陵行〉》中说:“吾人诗家秀,博采世上名。粲粲元道州,前圣畏后生。”杜甫在此诗《序》中,对“诗家”人格、诗风特点做了一番解释——“览道州元使君结《舂陵行》兼《贼退后示官吏作》二首,志之曰:当天子分忧之地,效汉官良吏之目。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得结(元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少安可待矣。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感而有诗,增诸卷轴。简知我者,不必寄元。”由此诗序,可见唐人“诗家”并非仅指会写诗便可称“家”,唐人诗家者流应具三大特点:第一,有参错天下、治国安邦抱负;第二,深切关注民间疾苦;第三,习诗尊《诗》言志传统,有比兴体制之篇、娓婉顿挫之句传世。按此标准,杜诗中称赞“讽兴诗家流”,此句见杜诗《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诗中说:

载闻大《易》义,讽兴诗家流。蕴藉异时辈,检身非苟求。皇皇使臣体,信是德业优。楚材择杞梓,汉苑归骅骝。

“诗家”必学养丰厚,才兼桑梓名驹,德业优异,善长讽兴,若杞薪,凡马之属难入“诗家之流”。入诗家之流是有标准的。“诗家一标准”句出自杜甫暂居云安所写《赠郑十八贲》。摘引如下:

温温士君子,令我怀抱尽。……示我百篇文,诗家一标准。羁离交屈宋,牢落值颜闵。……

杜甫飘泊江湘的最后岁月,仍在坚守“诗家” 生涯夙愿。他在《醉歌行赠公安颜十少府请顾八题壁》中对颜十、顾况说:

神仙中人不易得,颜氏之子才孤标。天马长鸣待驾驭,秋鹰整翮当云霄。君不见东吴顾文学,君不见西汉杜陵老。诗家笔势君不嫌,词翰升堂为君扫。

唐代流行“诗家”文化。读书人在从政、从业、娱乐、交游中处处写诗,索诗,品诗。他们认为“诗尽人间兴”(《西阁二首》其二),“消遣诗发兴”(《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他们“即事会赋诗”(《西阁曝日》),他们“赋诗宾客间”(《寄薛三郎中璩》),他们聚会时“说诗能累夜”(《奉赠卢五丈参谋琚》),“吟诗许更过”(《过宋员外之问旧庄》),“听诗静夜分”(《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九),他们赛诗为娱乐,且看: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他们“诗成得绣袍”(《崔附马山亭宴集》),他们会即兴赋诗供伶官现场演唱“伶官诗必诵”(《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他们见面时会“微笑索题诗”(《大云寺赞公房四首》其一),他们话别时会“去远留诗别”(《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阙》),他们彼此问候会说“知君苦思缘诗瘦”(《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他们彼此寄赠诗信扣问起居安好,如杜甫初到成都寄居城西“野寺”过春节,高适“人日题诗寄草堂”问候杜甫一家安好。

唐代形成了一种“诗家”的诗意文化生活习俗,这是诗圣、诗仙得以产生的一大背景。

(二)杜甫宗族诗书传家——赖诗教以“齐家”。杜甫自豪说“诗是吾家事”。此句出自杜诗《宗武生日》,杜宗武,小名骥子,是杜甫的二儿子,从小深得杜甫喜爱栽培。《宗武生日》是一首家教家训诗。摘引如下: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

杜甫在30岁成家立室后,即自觉承担起家族训教责任。他在《祭远祖当阳君文》中明志“小子筑室首阳之下,不敢忘本,不敢违仁。”⑩杜氏家族的“本”指“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⑪,杜甫自述他“少小多病,贫穷好学”⑫,杜甫要将“诗书传家”的家风承传下去,故宗武生日这天,特写了一首家训家教诗给宗武。杜甫对十三世祖杜预、祖父杜审言,引以为荣。杜预所著《春秋左传集解》,后世学林专称“杜注”,至今仍是研读《春秋左传》儒经的必读书。杜审言则是“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⑬,杜甫自豪咏叹“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杜甫声称他自己“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杜甫以诗“齐家”,在家中时常“身教”,比如“呼儿觅纸一题诗”(《立春》),比如,日常生活中“次第寻书札,呼儿检赠诗。”(《哭李常侍峄二首》其二),杜甫家境清贫,曾长期靠“卖药都市,寄食朋友”维持生计。曾先后饿死两个儿子。但他坚持人穷志不穷。在寄居东川梓州打算“出峡”时,忽闻官军收复洛阳、长安二京,一家人喜极而哭,此时“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极贫而颠沛的境遇中,杜甫一家仍宝留着“诗书”。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一大优秀传统——诗书传家。杜甫在人前常叹“例及吾家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

(三)杜甫以诗修身:杜甫从小到老以读诗写诗修养性情。他“学诗犹孺子”(《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又“自吟诗送老”(《宴王使君宅题二首》其二),他“有情且赋诗”(《四松》),有时“独立苍茫自咏诗”(《乐游园歌》),有时“赋诗独流涕”(《昔游》“昔者与高李”),杜甫自认“陶冶赖诗篇”(《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杜甫反复念叨“遣兴莫过诗”,此诗出自杜诗《可惜》,其篇曰:

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杜甫总结自己平生诗书生涯感慨道:“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修身养性,必伴诗,美哉,唐代诗家。

(四)以诗修身养性,务求诗意、诗语清新

唐代诗家,以诗修身养性,在诗味修养中他们感觉好诗有神助,做诗炼句成为他们的一种“信仰”。杜甫正是唐诗炼句信仰的一个代表。杜甫称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家们感觉,“诗成觉有神”(《独酌成诗》),“诗兴不无神”(《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唐代诗家相信“诗卷长留天地间”(《送孔巢父归游江东兼呈李白》),他们将诗卷、诗篇看得神圣,将诗句字词比为“珠玉”,所谓“诗成珠玉在挥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杜甫将诗篇诗句比为“珠玉”以后,苏轼将诗词文章都喻为珠玉,留下名句:“不羡千金买歌舞,一篇珠玉是生涯”。(苏轼《绝句》)

作诗如制珠玉,唐代诗家作诗,极其认真用心,苦吟派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们常常“苦思缘诗瘦”。杜甫讲究“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新诗句句好”(《奉赠严八阁老》),杜甫点赞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其六),杜甫每写诗都要反复吟哦推敲,杜甫有吟哦改诗的习惯。他自述:

陶冶性灵在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十二首》其七)

在居住浣花草堂岁月,杜诗的诗境、诗艺升华至又一个新境界,他自述过浣花草堂时期的创作状况: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杜甫的文学观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故行文作诗不可轻忽。“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又是杜甫成为诗圣的一大原因。唐代诗家几乎都有以“生命为诗”的风气。唐诗也因此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

(五)“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

此两句出自杜诗《贻华阳柳少府》,其时,杜甫寓居夔州草堂,杜甫与邻居柳少府相约到野寺门前相见聊天。二人“并坐石下堂,俯视大江奔”。二人处境相似,都客居夔州山城,待论到时局世事,“子壮顾我伤,我欢兼泪痕。馀生如过鸟,故里今空村。”正是在这种“离尘自省”的时刻,杜甫告诉尚在壮年的柳少府说“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在和平世道,文章有助润色鸿业,但在乱世,仅凭文章救不了世。求治世还得靠“道”。杜甫在《哭长孙侍御》中亦曾感慨俊杰豪雄如长孙无忌,生平纵遭挫折亦不减英雄本色:长孙氏“道为诗书重,名因赋颂雄。礼闱曾擢桂,宪府旧乘骢。”可见杜甫所倡之“道”,指诗书礼乐、孔孟教化、治国安世之才略。

上述五种“诗见”,构成唐代“诗家”文化的诗教,也是杜甫作为“诗圣”精神的精粹所在。

五、杜甫在当代欧、美学林得到至高评价

2020年5月21日《南方周末》以《西方视野里的杜甫》为标题,介绍了当代英、美学者对杜甫的认识。重点是介绍《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纪录片。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纪录片,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公共历史学系教授迈克尔·伍德担任主持和撰稿人,瑞贝卡·多布斯担任制片人。伍德1980 年开始频繁到访中国,2016 年推出纪录片《中国故事》向英国人讲述中国的历史。《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一片则由英国BBC和中国央视纪录频道联合制作,于2020 年4 月在英国播出。此片由英国国宝级演员伊恩·麦克莱恩(80岁,莎剧演员)担任片中15首杜诗英译文的朗诵。

《中国故事》与《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能在BBC 播出这当然是中英文化交流的一大美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此片相关的近年欧美学林对杜甫的评价。

此片制作人瑞贝卡·多布斯说:“杜甫也应该向整个世界发声”“杜甫剧本与杜甫赢得了多布斯的心”。

撰稿人迈克尔·伍德说:“从《诗经》开始,中国诗比任何西方诗歌传统都更古老,中国有成千上万的诗人”;“在众多杰出诗人中,英国人称杜甫为最伟大的诗人”(而不是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伍德认为“最伟大诗人,比最伟大诗人之一,是个更好的标题”。伍德教授自称是中国诗人杜牧的“死粉”,他还对近代贵州省诗人郑珍很感兴趣。

杜诗英译家洪业及宇文所安二人都毫不犹豫称“杜甫为最伟大的诗人”。宇文所安说:“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存在。如同英国文学史上的莎士比亚。无论文化和价值观如何变化,每个时代的人都能从伟大作者身上找到属于自己时代的内容”;“杜甫的神奇之处在于……他会吸引20岁至70岁的任何读者。”

伍德、宇文所安他们认为:杜甫与莎士比亚都有千变万化的心灵。它能够带入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声音。无论精英或底层,富人或穷人,表达不同的人类情感,……他俩(杜、莎)使我们想起每个人最普遍的人性。

伍德在此片中感叹,把杜甫评价为最伟大的诗人,是局限了他的地位。在西方,没有任何类似的人物,不仅仅可以展示自己的情感,还能象征整个文明在道德上的感悟能力。

伍德的见解与美国诗人雷克斯罗恩一致,雷克斯罗恩被人称为“垮掉一代之父”。但他说他的诗“主要受到杜甫影响”。雷克斯罗恩说:我认为他(杜甫)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杜甫)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与荷马,至少他(杜甫)更加亲切自然。

由上可见,英美学界已出现了认可中国诗圣为最伟大诗人的论见。这里表现出三级跳的申论线条: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超越莎翁与荷马的诗人。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一片制人瑞贝卡·多布斯说:杜甫也应该向整个世界发声。多布斯的呼唤与习近平同志所说文明交流互鉴方向一致。

诗圣杜甫将是当代超越文明隔阂、构建文明互鉴的精神使者。诗圣精神、唐代诗家文化正是当代中国重建文化自信的不二资源。谨以此文纪念四川省杜甫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向李杜先驱为中华文化所做的贡献致敬。

注释:

①③④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 年10 月出版,四川人民出版社重印,第二次印刷本,第23 页、第40-41页,第10页,第25页,第59页。

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6页、第207页。

⑥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其二,见(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166 页,文中所引杜诗皆出自此书,不再一一注释。

⑦⑧(清)朱彬撰,饶钦农点校:《礼记训纂》卷四十二,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866页、第869页。

⑨(明)王嗣奭:《杜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62页。

⑩⑪⑫⑬(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2217页、第2172页、第2158页、第2172页。

猜你喜欢
诗家诗圣杜甫
周改红
桂花
和李杜合影
登高
春雨中遥拜诗圣杜甫
寄慰徐持庆诗家
忠贞不渝的“诗圣”杜甫
忧国忧民沉雄博大
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