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如今,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有些人习惯了刷刷手机完成线上交易、动动手指外卖送来、语音指令机器人擦窗扫地……那么,劳动离我们远了吗?不是的。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永远不会改变。劳动始终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
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劳动教育的弱化和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代办包办,催生了少数“巨婴”,一些青少年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较差。而青少年的劳动态度、劳动理念及劳动精神风貌不仅关系个人成长和家庭幸福,也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因此,强化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既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呼唤,也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劳动史。从古代的万里长城修筑、大运河开凿,到今天的高速交通物流、南水北调工程,以及“蛟龙”潜海、航母巡洋、“嫦娥”飞天、“北斗”组网……无不浸透着劳动者的辛勤汗水、凝聚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蕴含着劳动者的牺牲奉献。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有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文化基因,有着“天等不等天,苦干不苦熬”的民族气质,崇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劳动和实干精神。
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世界。劳动,使人类从远古走向未来、从荒蛮走向文明,并让偌大的地球变成了小小的村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和历程,刻印着千万铁军筑路架桥的足迹,定格着亿万农民进城打工的身影,记录着无数“老黄牛”创造的“三天一层楼”的中国速度,熔铸着科技人员不断向未知领域挺进的探索。
劳动是梦想成真的必经之路,也是成就灿烂人生的“通行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任何一位劳动者,要想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洪流中勇立潮头,在不进则退、不强则弱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人生中有所作为,就要孜孜不倦学习,勤勉奋发干事。”劳动是硬道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生命中的所有辉煌,只有通过劳动才能铸就。
劳动具有综合育人的价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可以立德,用汗水洗刷灵魂的灰尘,养成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品质;劳动可以增智,强化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和生活智慧;劳动可以健体,加快生理的新陈代谢,锤炼强健体魄和坚韧意志;劳动可以育美,陶冶性格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劳动精神,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要强化劳动精神的教育引导。2018 年9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各级各类学校除了开齐开足劳动必修课外,其他课程和活动也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要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教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嵌入劳动精神内容,培育崇尚劳动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使广大青少年学生焕发劳动热情,把劳动与促进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紧密结合起来,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修养、一种人生境界。
要促进劳动精神的实践养成。劳动教育,决不能满足于课堂“听”劳动、课外“看”劳动、网上“玩”劳动,而要积极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务工务农、社区服务、公益劳动和勤工俭学、创新创业活动,将教育同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形态已经或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我们要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促进劳动精神的实践养成,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配合、凝心聚力。家庭应树立热爱劳动的良好家风,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在衣食住行中掌握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培养劳动兴趣,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社会各行各业应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开放实践场所,创造更多有利条件,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播撒崇尚劳动的种子。
要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和模范感召作用,同时,对社会上少数人轻视劳动、贬低劳动的现象,要激浊扬清,形成舆论气势,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强烈氛围。要创新体制机制,为广大劳动者岗位建功、才尽其用,各居其位、各得其所开辟广阔天地,使劳动者得实惠、享荣光,有尊严、有保障,让劳动热情充分迸发、创造智慧充分涌流,从而凝聚起亿万人民劳动创造的磅礴力量。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竞争与高端产业角逐空前激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着严峻挑战,亟须培养和弘扬全民族的劳动精神,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每一滴汗水都会折射太阳的光芒,每一份付出都会照亮梦想的天空。让我们唱响新时代的劳动赞歌,以实干赓续传统,以拼搏迎接挑战,以奋斗成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