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材也能获大奖:新闻价值源自新闻与时代的连接
——以第三十七届湖北新闻奖一篇获奖作品为例

2020-11-17 12:23◎张
新闻前哨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上学稿件

◎张 屏

6 月23 日, 第三十七届湖北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我采写的《父亲一条船两摩托连通女儿上学路》(后文简称《上学路》)获评一等奖。

《上学路》讲述了武汉青山村村民万新建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坚持通过摇船和骑摩托、开电动车的方式,每天送女儿万雨升跨越梁子湖到对岸的升华小学上下学的故事。 在此次的74 件一等奖作品中,《上学路》是少数几条草根社会新闻之一。 它能从2019 年这个新闻作品大年中脱颖而出,和老英雄张富清的新闻故事、武汉军运会相关报道、中国首款64 层三维闪存芯片在汉量产报道、我国首条“地方主导”的汉十高铁通车报道、 创多项世界之最的杨泗港长江大桥通车报道等宏大题材的新闻佳作同台受奖, 令作者深感荣幸。

此前我曾在新闻奖参评推荐材料中写到, 在武汉这样的大城市里出现“摇船上学”的故事,自然是稀奇的,但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稀奇“本身,而是其折射出的朴素深沉的父爱,和真正有效陪伴孩子的教育理念,这正是时代所呼唤的。此次获奖经历也证明了,新闻题材没有“大”“小”之分,找准新闻题材在时代大背景中的位置,生动去呈现其与时代的连接,新闻便有了深度与广度,便折射出更大的新闻价值。

一条朋友圈引发的选题

作为一名教育口记者,我有许多的教育战线朋友。我时常会看看大家的朋友圈,从中寻找新闻线索。

2019 年1 月,地处梁子湖畔升华村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升华小学的校长李明菊发了一条朋友圈, 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发了多张图片,介绍她和学校老师们寒假家访的过程,其中提到,到最远的学生家只能靠学生父亲摇船过湖来接,这条路也是学生的上学路。

这条朋友圈得到了很多点赞,许多教师朋友留言“老师家访真辛苦,要注意安全“,我看到后脑中则冒出了很多问号:”现在都是就近入学,为什么在武汉这样的大城市中还会发生这么艰难的上学故事? “”现在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位现象明显,照顾、接送孩子的绝大部分都是母亲,在农村更是如此,父亲往往是打工外出的角色,为什么这家是由父亲接送?“”他们的上学路一定很坎坷,会发生什么事?“很明显,此事的新闻点就不在于当天的家访,而在这对父女的上学路。

我赶紧给李校长留言, 在得知小女孩万雨升和她的爸爸万新建已“摇船上学“两年半后,我立刻向李校长表示,希望在新学期开学第一天,随这对父女走一遍他们的上学路。

在做好前期沟通工作后,我们等了快一个月,2019 年2月20 日,开学当天,我和摄影记者黄土峰、视频记者何婷按照约定,早早来到距报社70 多公里的万家,顺利完成对万家父女的贴身采访,次日独家报道《上学路》发表在了《楚天都市报》封面及关注版上。

回想这个选题的产生过程,朋友圈功不可没。 我认为,朋友圈是一个展示场,人们在发圈前总会反复思量,所发的内容,是为打造自己的人设服务的,它对发布者个人具有重要性。我们可以在去除掉微商广告的前提下时常翻阅下朋友尤其是战线朋友的朋友圈,不仅能了解战线动态,还常常能找到新闻选题。 事实上,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已经很多。

熟悉专业领域准确审题

某种意义上说,审题比选题更重要。

以《上学路》为例,我并不是第一个得到线索和第一个见到万家父女的记者。 事实上,寒假的那次家访时,学校就已经联系了一家电视台进行全程报道,遗憾的是,记者跟拍了“家访路“,却错过了新闻价值更高的“上学路“。

准确审题,得靠对战线和社会的了解和思考。采访万家父女当天很冷,下着雨,天气预报是3-6℃,体感温度低到零下,采访时我踩上滑溜溜的船舷摔了一跤,采访结束后手指被冻到有半小时不能弯曲。 但我反而很高兴,环境艰苦,更能让我们理解父女俩的上下学状态, 也更容易让我们提出好问题, 比如为什么不选择就近入学而到这么远的学校上学,为什么不外出打工,宁愿种地、人吃亏收入少也要一天四趟摇船接送女儿,单程就达50 分钟? 为什么能够坚持这么久?

这些问题也来自于我对教育战线、教育现状的认识。万爸爸一一解答:2016 年梁子湖的牛山湖破垸分洪炸堤后,他不能再开着摩托车沿着大堤送女儿到湖对面的升华小学上学了,绕湖到校的距离是50 多公里,本可以转到稍近的学校,但女儿舍不得老师和同学,他于是尊重女儿的意愿;为了接送女儿他只能留在村里种地,人辛苦也收入少,但曾当过十年民办教师的他觉得能陪伴孩子成长更值; 坚持这么久,虽然有艰辛的时候,可也留下了与女儿的温馨记忆,这种坚持更锻造了女儿的品格。

这些回答非常动人, 它触及的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东西:爱、理解、尊重、以身作则、身教大于言传等。如何实现好的家庭教育是个永恒的话题,鲁迅先生写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豆瓣有“父母皆祸害“小组吐槽父母对孩子的伤害,我们身边很多家庭有各种矛盾,其根源就在于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较难实现。 而从近年来的政策导向看,国家、学校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教育部2015 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许多学校开设家长学校,新闻媒体有责任去树立家庭教育方面的典型。基于以上考虑,《上学路》 的立意将不是去展示一个猎奇或艰辛的故事,而是要记录一个优秀的家庭教育案例。

这个个案的内涵也是有扩展性的: 首先, 人人都有父亲,对父爱能感同身受;其次,在父母们普遍教育焦虑,忙于送孩子上培优班却忽略对孩子的陪伴的当下, 万爸爸的选择提供了另一种家庭教育的模板, 这也是对社会热点的一种回应。

写作需要追求文本价值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落实“四向四做”,践行“四力”要求;内容真实,感染力强,社会效果好;新闻性强,时效性强,主题鲜明,勇于创新,语言文字生动,制作精良;体现“走转改”精神的作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短、实、新作品;存在导向不当、有不良社会影响、新闻要素不全,有事实性错误或事实交代不清、文不对题、表述有歧义(被采访对象口述和引用原文的除外)等情况的作品,不得获奖;存在词序错乱、成分缺失、指代不明、语句杂糅、归类有误、意思表达不清等情况的作品,不得获一、二等奖;存在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多字、落字等情况的作品(含视频作品和新闻论文)以及存在主持人、记者表述错误的音视频作品,不得获一等奖;存在使用成语不规范、词语使用或搭配不当、缩略词语不当、生造词语、指代不统一、数字单位缺失、前后表述不一致等情况,不得获一等奖。

这是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标准(部分)。 除了强调四向四做、四力等,对写作水平、语法文字等都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 新闻是明日的历史, 记者作为记录时代的文字工作者,必须要追求文本价值,尤其是与文学关系亲密的新闻通讯体裁,更需注重结构美、文字美。

在写作《上学路》时,我是根据题材确定风格的,主人公朴实腼腆,传达出一种深沉的父爱,所以稿件也是含蓄的,在表达情绪上很克制,有一种“闷”着的感觉,反倒使得稿件的情感“后劲”比较足。

在结构上,《上学路》 借鉴了电影的表现手法, 在引文(交代背景)、现场(坐船场景)和原因(为何坚持)的三个部分里,均采用了由现实引入,浮现过往的结构,读起来比较灵动流畅。

在文字上,《上学路》 使用了大量的白描修辞手法,如“早上7 时,家住东湖高新区滨湖街青山村的万新建就带着11 岁的女儿万雨升,往她的学校升华小学赶。 天气预报说当天有雨,他俩穿着雨衣。 妈妈杨金蓉跟出来,不停地叮嘱注意安全”“偌大的湖面上只这一艘小木船开行。 记者哆嗦着问:‘现在是不是上学最冷的日子?’迎风站在船上控船的万新建笑了:‘冬天是最难受的……’”, 再如 “ 一学年约200 个上学日,万家父女坚持了500 个上学日。 上学日里,万雨升每天6 点起床,7 点出发, 若天公作美,7 点50 分能到校赶上晨读;有几次天气恶劣湖面不能行船,万雨升就让父亲骑摩托送她上学,赶到学校时第一节课已快结束;有几次她早上到校晚上却过不了湖回不了家,在亲友家借宿;还有些日子,她只能请假,跟着老师网上发来的课件自学。”更大量使用短句、动词,使文字具有节奏感,如“万雨升灵活地跳上船,熟练地把靠船头的船舱边舷擦干净,铺上薄毯,这是她的专座。”“万新建先划5 分钟桨把船驶离岸边浅水区,接着打开发动机,船向对岸进发,冷风迎面猛扑过来,记者的脸和手马上冻木了。 ”

新媒体时代,新闻的时效被极致压缩,一些新闻稿件变“粗糙”了,出现了基本事实错误、语法文字错误。 常见的基本事实错误有地名、姓名、职务错误等;常见的语法错误有句子缺主语、直接引语间接引语中标点出错、搭配不当等;常见的文字错误则体现在错别字上。

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稿件动笔前确定结构的划分、理顺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在稿件写完后多读几遍,对读起来不通畅的地方进行调整,注意有没有地名、姓名、职务、语法、标点、文字错误。

大家应该都注意到了,近年来,新闻奖评选中对语法错误、标点错误、错别字等已趋于“零容忍”。 我们应以此为导向,加强语文素养,改进文风。

好稿件带来好社会效果

一篇新闻稿件,若能做到观照时代,写作用心,就会形成社会影响。

以《上学路》为例,该稿件被多家媒体转载,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也联系我们,希望跟进采访,只是因为主人公万新建不希望影响女儿的学习生活,婉拒了之后所有采访,故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后续报道。

见报当天,百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联系楚天都市报,为万家父女捐助1 万元,以改善小雨升的上学条件;并捐助万雨升就读的升华小学50 万元, 帮助学校完善相关设施、改善学生生活,多家公司也向升华小学捐赠。

如今,偏远的村小变得美丽、洋气,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条件更好了,一举一动都洋溢着自信。 对此,楚天都市报用后续报道:《你好! 梁子湖边的万雨升》(刊于2019 年6 月2日)向读者进行了介绍:整整100 天后,楚天都市报记者再次见到了万雨升。 她长高了, 崭新的球衣让她看起来更明亮、更洋气。 在学校里,她最喜欢的是百威捐助建设的桃李园,每个年级都在里面有块花地,有的种栀子花,有的种向日葵……

一篇精心写作的稿件, 能改变一个孩子和一所学校的面貌,像这样的契机,在我们的记者生涯中并不少见。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认真对待新闻题材,将新闻与时代进行生动连接,就不会错过这些契机,好的新闻作品便会呈现。

猜你喜欢
上学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上学啦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今天上学怎么样?等
特约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