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经济新闻标题如何“抓人”

2020-11-17 12:23李剑军
新闻前哨 2020年12期
关键词:韧劲新闻标题博会

◎李剑军

经济新闻,一般定义为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 也可以说是人类社会最新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的报道。

跟时政要闻、社会新闻、文体新闻等新闻类别相比,经济新闻与其既有共通之处,又有自身特点,前者指的是都非常关注相关领域的重要变动及其带来的影响, 后者尤其是非事件事经济新闻,往往具有隐性、渐变性、可预见性较强等特征。许多经济新闻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统计局定期发布的GDP、CPI、规上工业增加值等重要的经济数据,长江大桥、干线高速公路及高铁的开通,上海进博会、湖北双创周、武汉华创会举行,关注度很高,但也有很多经济新闻受众不像时政、社会新闻那样广泛,受众面较窄,如常态化的期货交易、比特币涨跌、沿江码头岸线治理,只有特定人群才会关注。

党报经济新闻的标题如何“抓人”? 如何避免落入概念化、表象化、庸俗化、“标题党”等陷阱? 经济新闻标题,大致可分为事件性经济新闻标题和非事件性经济新闻标题。 总体而言,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在把握时度效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着重从新闻传播规律出发,因事制宜、分类施策,最终达到“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传播效果。

事件性经济新闻标题——突出核心事实 折射深层要义

事件性经济新闻, 主要围绕经济领域某个新闻事件展开,业内通常称之为经济类“硬新闻”或“消息”。 这类新闻的标题,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即直击新闻事件本身,突出核心新闻事实,让受众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而不是雾里看花。

连办三届的进博会已然成为中国进一步向世界敞开大门、扩大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疫情严重冲击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今年的第三届进博会更是吸引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海内外众多媒体纷纷聚焦。央广网报道标题为《第三届进博会11 月4 日晚开幕 为今年全球最大规模的线下国际性展会》,主题直接第三届进博会开幕的核心事实,副题突出了活动的规模、定位,凸显了进博会的重要性,透过字里行间,分明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已得到有效控制,中国经济正以超预期的速度强劲复苏,中国深化对外开放的决心坚定不移。

新闻的本质是用事实说话,经济新闻也不例外。在做事件性新闻标题时,突出新闻事实往往可用对比、反差,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击力。在我国新闻史上,有几篇堪称典范的经济新闻报道:

其一是关于应城农民杨小运卖万斤粮的报道。 上世纪80 年代初,广大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单干”)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 粮食生产年年丰收,然而我国的工业产品仍处于短缺经济时代,远远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经济新闻《杨小运愿向国家超卖万斤粮——只求买到一辆“永久”自行车》,标题就体现了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报道在《湖北日报》刊发后引起强烈反响,海内外媒体纷纷转载,《参考消息》还刊载了美联社记者撰写的述评《中国的农业向工业提出了挑战》。

其二是1979 年辽宁日报记者范敬宜写的一篇报道《莫把开头当“过头”》。上世纪70 年代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辽宁推行后,很多干部的思想还停留在过去“一大二公”的左的思想窠臼里,仍把包产到户视作“资本主义尾巴”,完全适应不了新的形势,认为搞“过头”了。范敬宜以活生生的新闻事实,反映了包产到户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对农业丰收带来的莫大好处, 并以具有强烈反差性的标题加以呈现,取得令人震撼又发人深思的传播效果。

其三是反映基层统计造假的消息《簰洲湾溃口“淹”出7000 多人》。1998 年那场特大洪水没有淹死7000 多人,而是让簰洲湾“多”出了7000 多人,抱树9 小时后得救的新闻人物、7 岁的小姑娘江珊就是其中之一,岂非咄咄怪事?看似无关的两件事,却因1998 年这场特大洪水,揭开了当地多年来人口超生严重、统计造假成风的盖子,标题以强烈的反差先声夺人、令人震惊。 而这岂止是嘉鱼县簰洲湾一地的事情? 以此为发端,剑指统计造假的大整治由此展开。

此外,夺得2011 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7 万人不再吃钢铁饭 武钢“非钢”全年利润首超主业》,同样紧抓鲜为人知的变动,吹糠见米,以鲜明的新闻事实彰显核心价值。 众所周知,武网是吃“钢铁饭”的,然而受制于国企沉重的历史包袱及体制机制的束缚,企业办社会、机构臃肿、大养闲人的矛盾日益突出,企业效益每况愈下。 对此,武钢从1993 年起率先在国企实施的 “精干主体、 剥离辅助”改革,37 家专业化公司、近7 万非钢生产人员独闯市场,自谋生路,不再吃“钢铁饭”。双管齐下,不仅让主业瘦身健体,扛住了铁矿石上涨、库存加大、利润税减的巨大压力,稳住了阵脚,而且搏击市场的“非钢饭”越吃越香,利润甚至首超主业,彰显了国企改革带来的活力。

当然,标题也不是万能的,面对复杂的新闻事实,标题不能面面俱到,更多的时候只能攻其一点,有些深度揭示的内容要通过报道的内容乃至评论去呈现。 如长江日报荣获中国一等奖的报道《140 万双袜子的命运》,就只是抛出了一个“炸药包”,所揭示的国企考评机制的深层弊端都要通过这个“炸药包”炸开,给受众乃至决策层以震撼,进而推动国企改革的进程。反映武汉长江第一隧贯通的经济报道《今天我们“走”过长江》,一个“走”字堪称神来之笔,将长江隧道的历史性跨越、 湖北人民在经济建设上的昂扬自信展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平中见奇的阅读效果。

非事件性经济新闻标题——抓住变动 吹糠见米

事件性经济新闻标题,因为至少有一个核心新闻事件,标题尤其是主标题围绕一个核心新闻事实展开, 制作起来相对容易。而非事件性经济新闻,由于新闻并无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或者新闻的跨度较大,过程较长,因而乍看起来给人似曾相识之感,对受众的冲击力相对较弱。

2017 年10 月16 日湖北日报刊发的《武汉长江大桥的60 岁生日,没什么“新闻”》,就是一篇典型的非事件性经济新闻,标题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抓住了纵横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时代变迁,内涵丰富,令人回味悠长。

1957 年10 月15 日,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盛大通车,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参加通车仪式,十余万市民上桥争睹大桥风采。 场面何其壮观,国人何等振奋。 千百年来,浩浩长江天堑阻断中国南北,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修一座长江大桥都是痴心妄想、 遥不可及。 新中国成立短短8年,就将国人江上建大桥的梦想化为了现实。 此后,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杭洲湾大桥、港珠澳大桥以及武汉长江二桥、白沙洲大桥、军山长江大桥、天仙洲大桥等一大批跨越江海的大桥横空飞架,处处“天堑变通途”,这是何等的荣耀!

更难能可贵的是, 当年为造武汉长江大桥而设的中铁大桥局,早已担纲“造桥国家队”,1.3 万余人的造桥大军在世界各地的江河湖海、 峡谷沟壑间同时架设着160 多座特大桥梁,累计造桥2000 多座,而且一次次刷新世界大桥“最长、最高、最大、最快”等一系列纪录。 正如该新闻所说的那样,“相形之下,武汉长江大桥眼下没什么令人惊讶的、值得报道的新闻素材”。

看似没有新闻,却于无声处听惊雷,强烈地反衬出中国造桥技术的巨大飞跃,将一件件凝聚着无数能工巧匠智慧、科技进步及新型工业化最新成果的大桥作品, 做得越来越游刃有余,铸就成见证这个伟大时代的丰碑,这不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足音吗?

还有湖北日报2019 年推出的重磅报道 《一根纱的韧劲——武汉裕大华百年坚守的故事》。这又是一篇典型的非事件性新闻,一家纱厂历经百年变迁史,若不是记者主动梳理,挖掘其背后的“韧劲”故事,几乎没人会关注它的百年坚守。然而记者层层抽丝剥茧,解答了裕大华这家身处传统行业的企业何以经历百年风雨而根脉不断, 并跻身全国纺织业智能制造的新标杆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纺织初心,保持一股“韧劲”不动摇,勇立潮头敢创新,始终朝着“做中国最好的纺织企业”逐梦前行。

该稿主标题“一根纱的韧劲”一语双关,借纱的韧劲喻指百年裕大华对初心与梦想的执著坚守,可谓言简意丰,颇有爵头,与厚重的正文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韧劲新闻标题博会
聚焦“丝博会”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阅读之美 摄于第29届书博会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直企首探进博会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夯实基层基础 我们有韧劲
对“到此一游”该有监督韧劲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