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宁睿
人物报道策划是新闻报道策划的重要方面。 这类报道往往围绕某一个重大主题,从“人”的角度组织策划报道,在形式上以人物通讯为主体,是让主题宣传报道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要方式。通过选取一定时期有代表性的人物或集体,从个人经历来折射时代主旋律,既可以增强重大主题报道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也能实现人物报道的境界提升和价值升华。
对一篇人物报道而言,人物是中心点,因而在报道策划中必然需要对如何把握人物形象、 构建人物形象进行思考和决策。本文借鉴符号学理论的同时,借助文学视角和传播学视角进行分析,将其作为一种“人物符号”的塑造和意义赋予的过程。 选择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对女性医护人员的报道为例,选取其中两篇典型报道,从其报道形式、文字内容、视觉感受等方面分析其“人物符号”构建的方式和意图,思考人物报道策划的差异对其传播效果的影响。
符号学认为,任何事物都表现为某种符号。符号是人类载送信息的代码和携带意义的载体。 德国学者卡西尔在其著作《符号形式的哲学》中进一步提出:人也可以被抽象为“符号”,人的行为和人类的历史可以被抽象为“文化”。换言之,作为物理存在的人,其本身也是符号。 符号的涵义常被划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因而对人这个符号而言,人物本身物理实体的部分是“人物符号”的“能指”,其背后的思想、情感、意志、价值、意义等则是其“所指”。
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以新闻符号传播新闻信息和接收新闻信息的活动,在人物报道种常常通过“人物符号”的“能指”,即人物外表、活动、话语等的构建,来引出深层的“所指”,如人物的思想,人物代表的品质等,以期达成传播目的。但从传播目上来看,“人物符号”往往要 “抛弃”“能指”,即撇开该人物所负载的具体社会文化身份等表层的内容,指向人类特性、人类共同生活中的某一部分, 如典型性格、时代特点等“能指”的部分,这样的树立起来的“人物符号”更具有代表性、符合普世价值观。
与此同时,新闻传播环节中,传播者将需要传播的内容或意义转换成各种新闻符号,受传者接受并加以理解吸收,是信息传递者“编码”与信息接收者“译码”的过程。 符号的传达和吸收,是建立在个人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既往经验等方面上,对新闻内容和思想加以认知和理解,并对这些内容进行评价、判断、反馈,进而在思想意识中做出反应。因而符号传播环节普遍存在着编码和译码不一致的问题,因而在人物报道策划中要极力规避这一点, 才能更好的达成传播效果。
因而在“人物符号”作为新闻符号传递前,即策划阶段:首先,要思考到其“能指”的构建方式和内容。“能指”是否具有说服力将影响“所指”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其次,赋予“人物符号”的意义应该是复合型的。受众在不同层面的理解上会有差异,要思考如何使“人物符号”在不同层面上都符合传播目的。 最后,要使传播效果符合预期,要尽量减少符号歧义或异议,规避符号在传者、受者之间理解上的差异。 这样的人物报道策划对“人物符号”意义的赋予之于传播才能起到正面效果。
2019 年底,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出现。 为了应对疫情,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紧急采取各种措施,投入到抗“疫”斗争之中,其中医护人员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相应的, 医护人员的提及率和社会关注度也随着疫情的关注度不断攀升,如人民日报、新华社、南方日报等媒体也刊载了大量相关报道。它们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使用“脸上的口罩压痕”、“防护服下闷的肿胀的手”、“为方便穿脱防护服剃头”等表征形象。 作为医护人员“人物符号”的表层“能指”,突出医护人员专业水平过硬、奔赴前线的无畏、悬壶济世的仁心、对抗“疫”情的辛劳等“所指”层面的深层含义。从报道策划的角度而言,医护人员的“人物符号”塑造有利于提升民众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增加全民面对疫情的信心,成为战胜疫情的重要力量。 此前,国内发生多起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伤医事件”,医患关系正处于冰点。 疫情期间,不仅要让民众给予医护人员“信任”,也要“感恩”,保护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安全同样重要, 这也会成为战胜疫情的一大支撑力量。
疫情期间对医护人员的新闻报道中, 女性医护人员的人物形象塑造尤为典型。 本文选取以南方都市报2020 年2月18 日发布的新闻《广东10 名医护集体剃光头,这一幕看哭!》和每日甘肃网官方微博于2020 年2 月15 日发布的短视频新闻《剪去秀发,她们整装出征》作为研究案例。二者在报道内容上有相似性——都选取了 “女护士奔赴疫区前剃光头”的事件作为切入点,在传播效果和社会反响上却截然不同。 从中, 对前期人物报道策划中存在的差异对报道形式、报道内容和报道效果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该篇人物报道的主要对象是10 位隶属于广东潮州赴荆州医疗队的护士。她们从潮州奔赴湖北荆州石首,负责石首市中医院重症病人的救治。全篇分为几个小章节,其中讲到“女护士剃光头”的是第一章。
题目直接引用了采访的当事人:22 岁的护士林锦芬的表述“头发可以慢慢长,命只有一条”。在文字内容上选择到“形象与性命”这个层面的问题。让受众能直观感受到,当事人本人对于光头的认知和态度,且该观点有理有据,足以引导受众的关注点和思考方式。
在文字内容上, 主要依据对潮州医疗队的副组长林金凤、同单位22 岁的护士林锦芬的采访,以时间顺序展开,以情节叙述为主,穿插着人物外貌、语言和思想活动的表述,这样的写作方式使“剃光头”的前因后果展现得非常清楚,减少受众想象空间。
在报道图片上,该章节选取了两幅图片,一副是医护人员带着口罩“比心”的合照,另一幅是广东潮州赴荆州医疗队内护士自拍(如图1)。 相比传统的集体照,自拍较之新闻照片,是更为日常的带有‘个人色彩’的行为,从而对受众而言更具接近性和真实性。 与此同时,画面中的两位护士直面镜头,并不避讳“光头”这一违背传统女性形象的特点。 照片中的两位护士表情从容,情绪通过直观的表情展现,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共情,减少抵触。从美学角度来看,两位护士的五官都十分清秀,即使是剃光头也并不影响照片的审美体验,客观减少了受众因 “不美”对“女性剃光头” 行为的抵触。
广东潮州赴荆州医疗队内护士自拍
发布这篇新闻的《南方都市报》,在新闻策划上秉持自己的特色——价值理念层面坚持“以人为本、彰显民生”; 操作层面用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新闻手法。在价值理念上,南方都市报通常从民生之根本切入、体现个体多元化利益。 因而,在操作层面上,其新闻策划的常用方式往往是以小见大,贴近生活贴近受众,选择故事化的写作方式增加可读性,使用更民生更具有时代特色的专家或普通市民的评论, 使新闻信息和观点同时呈现。 因此,本次“女护士剃光头”的事件,恰好符合其最擅长的新闻策划模式。
在人物报道中对“人物符号”赋予意义,在报道策划中首先抓住当事人“人”的形象。把人的形象塑造好、塑造的真实、塑造的有说服力,是该报一贯擅长的,这样的“人物符号”在保留特点的同时圆润“接地气”,更容易被解读和认同。此外,采用故事化的报道方式。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更重视发展过程、情节的展现,挖掘人物内心情感、刻画人物个性特点、捕捉生活细节,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 减少受众对于新闻宣传性的抵触。 使其赋予的意义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
该新闻由每日甘肃网发布, 主要采用短视频配合短消息的方式在微博平台传播。 内容甘肃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启程前,队内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的女性护理人员在集体出征仪式中剃光头。该新闻现已被每日甘肃网官方微博删除, 故以下图片内容来自其他转发这则新闻或报道事件后续消息的媒体。
在短视频内容上, 这则新闻直接选用了为女性医护人员剃头时的片段(如图2)。 文字部分仅在标题《剪去秀发,她们整装出征!》种提及女性医护人员剪发,正文部分只提到了时、地、人等信息,对于短视频内容的概括使用了 “他们将于今日下午赴宁卧庄宾馆参加集体出征仪式……”,最后附上感谢和祝福(如图2)。 这样的新闻表述会使受众认为“媒体对‘剃光头’在进行用语回避,那么该行为应该是‘应当回避’的”。同时,受众会对“集体仪式”和“剃光头”的关联性进行思考和质疑:“集体仪式”是带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集体主义色彩浓重的一种活动方式,该活动是符合参与者个人意愿或仅仅是集体要求?
在视觉方面,该短视频新闻的封面图(如图3),直接选用女性医护工作者剃光头的近景,照片中女性眉头紧锁,眼角下垂,面部情绪极为悲伤,使受众对当事人并非自愿参与活动的猜测有了“证据”。
每日甘肃网发布视频截图
好看视频转载每日甘肃网视频进行进一步报道的截图
近年, 新闻采编流程和报道中的人性关怀成为重要的关注话题——在采访中, 需避免对遭受苦难的当事人进行二次伤害。 该画面明显违背人性关怀原则。 同时,该行为本身不具必要性, 会加深受众对该行为是否使受视频拍摄者授意进行猜想。
这则报道发出后各大新闻媒体纷纷为新闻当事人发声。 人民网在针对其发表的评论《女性逆行,尊重比赞美更重要》中明确表示“女性医护人员,珍爱自己至高无上的职业尊严,所以她们逆行,她们义无反顾;同时,她们也珍视自己的性别尊严,不容轻慢,不容猎奇……除非本人愿意,满眼痛苦的她们,需要的也不是颂扬,而是尊重和回避”。 此外,参考消息、妇联、新华社等,态度一致的谴责该则报道存在“伤害女性”的行为。在此情况下,每日甘肃网迅速撤回该条微博。
当下,在人物报道策划中,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该内容是否适合视频的传播方式, 将直观的内容交给受众自行判断是否会产生歧义?得到传播效果和预期能否一致?如拟定该则新闻使用视频的方式进行报道, 因其在拍摄阶段的成果会影响整个新闻报道的内容,因而在策划环节,即拍摄前,应更加明确新闻主旨、对拍摄者进行约束。 当需要塑造“人物符号”,在策划时就应对报道的人物有一定了解,对其行为、话语进行预判,判断“人物符号”会不会被其他因素干扰,不能达到传播效果。人物报道策划问题将会导致人物符号塑造中不同角色之间产生“排异”情况,传播者赋予的意义被受者自己感知的意义压制,导致传播效果不佳。
对于“女护士剃光头”的新闻事件,在人物报道策划中可以明确其试图塑造的是“医护”的“人物符号”,赋予的意义是“伟大(勇敢)的牺牲和奉献”。
首先, 对该事件性质进行初步的判断。 这则新闻事件中,最明显的冲突是当事人“医护”角色和“女性”角色的冲突,这种冲突能更好的显示其“剃光头”行为所具有的为“医护”的角色所做的勇敢的牺牲的。从而判断这个新闻事件可以成为塑造典型人物“人物符号”的支撑案例。
其次,则需对产生冲突的二者进行评估,在冲突条件下能否塑造出适合传递 “所指”意义的“能指”,并寻找“人物符号”的正面刻画和侧面刻画中合适被赋予意义的角度。
最后,还要对受众可能感知的意义进行预估,以此预估“人物符号”是否能成功,传播目的能否达成。 在“女护士剃光头”的新闻中可以预判受众进行“人物符号”“解码”的过程,即对新闻内容的解读,至少会从“医护”和“女性”两个角度切入, 因而必须保证新闻的表达能使受众在两个角度上都能感受媒体想让受众感知的意义——从“女性”来看,她们做出了牺牲,但是相较之下,作为“医护”的她们是专业负责的,面对疫情,她们的牺牲相较痛苦更应被表现为勇敢。同时呈现冲突的二者,但重点一目了然,提供“两面提示”降低受众的抵触心理,提高他们对负面信息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催生了大量来源于普通民众的,看似“一手信息”,实则没有经过核实的内容在网络中大量传播。 网民群体对于碎片化信息的大量接触更使得他们对于传统的、模式化的新闻报道模式“不买账”——受众不再轻易相信新闻报道、 对于有着鲜明政治性和导向性的典型人物报道持观望、怀疑态度。这不仅使得人物报道策划预期效果难以达成,也使得媒体权威性日趋降低。
因而,在现如今的人物报道中,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无论是典型人物报道或是人物群像的塑造, 在策划阶段就瞄准核心的“人物”塑造“人物符号”,把关形象塑造和意义赋予的过程将成为人物报道克敌致胜的关键。 在新媒体时代的环境下,把握新闻专业主义,巧妙运用多种媒介渠道,做出符合当代受众喜好和时代需求的报道, 使报道效果符合甚至超出预期。这是当前人物报道的趋势,也是新闻行业的整体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