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强调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和区域等政策要加强协调,形成集成效应。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回旋余地较大。近期美国和欧洲推出了更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政策。相比之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经济恢复得要早一些,近期表现较为亮眼。但要保持政策基本稳定,需把控好节奏和力度。
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施效果。下一步,刺激经济增长应成为工作重点。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到位,注重质量和效益。二季度以来,随着复工复产的稳步推进,供给恢复得快一些,需求恢复慢一些。在需求结构中,投资需求恢复要快一些,消费需求恢复慢一些。在投资需求方面,房地产开发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恢复得快一些,制造业投资增长恢复得慢一些。因此,未来宏观经济政策要更加注重政策针对性,考虑资金使用效果,做到有的放矢。
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基调,但要更加灵活适度。会议强调精准施策,进一步推动融资成本明显下降。除了降准降息,还要提高融资便捷性和资金可得性。通过改革,疏通政策传导机制,特别是创新政策工具,把资金引导到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中去,而不是任其滞留在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兴风作浪”。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体现从“宽货币”到“宽信用”的变化。从货币政策传导路径来看,从央行到商业银行是货币流通环节,从商业银行再到企业是信用扩张环节。会议强调确保企业能够得到更多实惠,因此要保持政策的灵活性、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从而提升货币政策的效果。相比全球普遍实行低利率,我国利率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但是由于目前存款实际利率已经是负值,贷款利率还可适度下调,降息不应成为主要政策手段。
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小微企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二季度,投资在经济恢复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但相较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基建投资的快速增长,目前制造业投资增长仍显低迷。小微企业始终是各项政策关注重点。监管部门要求金融机构今年主动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6月份,央行创设了贷款延期支付工具,对小微企业今年年底到期的借贷资金允许延期到2021年3月底偿还,不收取罚息,对此央行给予商业银行1%的本金奖励;还创设了没有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引导资金流到小微企业。未来金融服务创新还有很大空间。
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和区域等政策要在支持经济恢复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并相互配合,形成集成效应。毫无疑问,与就业相关的产业应该得到更多资金支持,包括财政资金和银行资金。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也需要得到更多资金支持。另外,区域经济创新协同发展,如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等,也要体现各自特色,找准产业定位,形成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