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恒昌小组在新时期的责任与担当

2020-11-17 09:43口述人
黑龙江史志 2020年7期
关键词:组员班组加工

口述人 马 兵

2 0 世纪50 年代初,在全国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活动中,马恒昌小组通过报刊向全国兄弟工厂的班组提出五项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挑战书,发出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得到全国各条战线工人兄弟的热烈响应。在竞赛中,他们以厂为家,苦干实干,提前两个半月全面完成国家计划,创造了69 项新纪录。马恒昌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马恒昌小组成为闻名中外的全国劳动模范小组。

我是1994 年技校毕业以后进入二厂,从我1994年上班到现在共二十多年,经历了二厂的辉煌和低谷,再辉煌到低谷,到现在逐步走出低谷,感受很多。

那时候我还下过岗,在我1994 毕业后进入工厂,等到1996 年形势开始不好,1997 年我们刚进厂的年轻人技术水平也低,就开始放假,下岗回家。下岗后我也做了很多工作,在台球厅当过摆球的服务员、停车场停车引导人员,而且我还利用打工时的空余时间到齐齐哈尔职工业余大学进行学习。通过下岗的这几年的时间,我很珍惜工作的来之不易,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没有珍惜和带着感情工作,尤其是失去工作、迷茫的时候的确很难。

2000 年我又回到了二厂,厂子形势开始逐步好转,在2004 年我进入了马恒昌小组,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变化。当时厂里领导也说:你在外边工作好几年,再回来上班行不行?再说你想进入马恒昌小组,如果不行再把班组良好氛围破坏了。

厂里经过考虑,把我安排到与马恒昌小组一墙之隔的其他小组,和我师傅开始学徒。师傅是厂里二十多年的老厂工,他平时话不多,但对我们在工作中是非常严厉的,很有老劳模的传统,就是现在说的工匠精神,他现在已经六十五六岁了,退休很多年了。那时的人对待工作真的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和我最常说的就是坚持,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挺住。学习车工是一门手艺,无论工厂的形势好坏,干这个活能够维持家里的温饱。学徒一年然后开始独立操作,和师傅在一起三年多。

到2004 年的时候,领导觉得我表现不错就调到了马恒昌小组。除了和师傅学习技术外,还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到马恒昌小组后也有很大压力,一个是面对别人的质疑,还有就是真的不会。

到了之后感觉到马恒昌小组和别的组不一样,除了师傅以外,还有人告诉你活该怎么干,先干什么后干什么,都有人指点。车工的活有时候觉得很难,其实就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就豁然开朗,没捅破想几天也想不明白。

这些都是前辈们留下的好经验、做法和传统。比如说你这活不会干,我去帮你,就影响了我干活的时间,大家都是干一份活挣一份钱,我们小组的组员都是很乐于助人的,我也是比较笨的,有时要好几次才能学会。现在也是遇到困难,大家饭后会在一起讨论怎么解决,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感受到了小组内部的关心和关爱。

马恒昌小组经过调整现在有组员7 个人,其中有五名党员,年龄最大的是1964 年的,最小的是1989 年的,小组的人员不是很多,现在正处于调整期,最多的时候一个车间好几十人甚至更多。技师现在有6 人,还有一个年轻组员正在培训学习,马上就可以成为高级技工了。

以前我们马恒昌小组归铣床分厂,2010 年时非核心转移,转移后我们小组就留到了厂里加工主导产品,主轴、丝杠中小件的加工。小组现有五台数控车床,一台卧式加工中心,一台弧齿磨床。

小组成员平均年龄45 岁左右,有两人是技校毕业,剩下的是大专。大专都是在进入工厂以后参加的成人高考。有一个老大哥为了进入马恒昌小组,适应工作岗位,和孩子一起学习参加成人高考,考上了电大,学了三年数控专业。

马恒昌小组很吸引人,那时设备和待遇都很好,劳动强度也不是很大。以前我们的党委陈书记说:在马恒昌小组培养一个组长比培养个处级干部都难,这些工人没有文化,能干活但是不会表达,说不出来。

小组成立的几十年,各级党委、政府给马恒昌小组的待遇是很高的,像我是党代会代表、市人大代表和市人大的常务委员,都是从小组上给的政治荣誉,从第一届到第十一届都有全国人大代表。所以当组长也不能只会干活,还要组织领导大家学习理论、时政等方面的知识。我每次开完会回来,兄弟们也很关心,问都讲了什么内容?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像2016 年我去列席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在北京时,兄弟们给我发微信问怎么样?回来后,我都第一时间把会议精神传达给小组的同志。

马恒昌小组这些年一直得到上级领导、工会和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关怀,像我去国家和省里开会,省工会和一些老领导都很关心,询问小组生产任务情况。去北京开座谈会,时任全国总工会主席的王兆国点名问马恒昌小组代表来没来,询问我们厂里和小组的情况。他曾两次到过我们厂,发现我们在新时期设备有些落后。他说:“你们马恒昌小组创造了这么多共和国第一,但你们在设备使用上还很陈旧。”2005 年后,工厂陆续购进数控设备为我们进行技术改造。

到马组工作,我感受的变化第一个就是设备的更新和变化,设备上的变化为生产发挥了关键作用。就拿我们来说,我们小组第一次接触数控设备是在2005 年,公司为我们小组配备了第一台数控设备。领导也是很信任我们,让我来操作这个设备。当时我们厂生产任务比较多,没有时间到厂家进行学习和培训,我们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工作十几个小时回家了,自己买一些简单书籍看一看,对数控车床有一些大致了解。

当时设备来了以后,我和分厂的领导都很上火,没接触过这种东西,不知道它能干什么,不会操作,不知道它的加工能力到底有多大。当时有说这个设备好的,有说不好的,毕竟我们一直在用普通设备,没接触过先进东西。过了一段时间,通过自己努力对设备有了初步了解和掌握,能够简单地干一些活,使大家对数控车床有了进一步认识。

新机床刚来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我们厂子和北京全三维动力公司合作,为大连的一个电厂生产一套节能设备。北京负责设计,我们负责机器加工生产。其中,这套设备有两个关键件,调节阀和调节阀体由我们马恒昌小组来承担加工任务。第一先编程序,然后就是准备刀具。

在干这个活的时候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我和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把活就干出来了。在干的过程中对自己学习有个提升,当时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就觉得干得挺好,大家一起努力,它就是几个圆弧相切形成的一条曲线,只能是数控机床来加工。等到零件干完以后厂家派老师傅检测的时候,大家才对数控设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才明白这个检测方法是这样的:干出了这条曲线后他们有一个样板,扣到零件上面要求严丝合缝。我们自己看着是挺好。老师傅来了以后让我把这个零件卸下来,拿到一个房间里面,把灯关掉,把样板放到这个活上,在背后放个打火机点着,如果说相接这条曲线有缝就能看出来。

当时我就蒙了,自己心里都没有底,到底行不行啊?

我就没看样板一直在观察老师傅的表情,我一看他的表情挺好、挺满意,我的心里就有底了。只见他往上一扣,背面搁上打火机,屋里没有亮,如果这条曲线不严丝合缝有高点或低点它就透亮。

等老师傅走后,我自己拿打火机试验了一下,确实是很好。所以干完这个活后大家对数控车床有了进一步认识,大家好奇的心态和想学习的想法愈加浓厚,在业余时间我就教大家怎么操作,怎么对刀和编制程序。在其他设备到来之前,大家都学会了数控机床操作。

到2007 年的时候,我们小组实现了第一次数控化改造,就是从普通设备班组形成了完全数控化的班组。等我们10 台设备都到车间以后,我们的组员,给他们床子以后直接操作编程就可以干活了。

当时我们的生产任务很多,一个萝卜下一个坑,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个月有20 天的时间加班到晚上10 点,另外10 天是到晚上12 点。车间有一个老主任说更换上数控设备后对我们马恒昌小组是一场革命,包括完成的工作效率、人的劳动强度都有大幅度地提升,原先的时候一个月干六七百小时,现在用数控设备能干一千多小时,而且人的劳动强度没有那么大了。

再就是使用刀具的变化,原来都是自己磨刀,虽然也很好使,但没有数控刀具那么耐使,而且刀具翻转以后误差也很小。这都是改革开放以后新技术、新设备给我们带来的新改变。还有我感觉人们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变化,我刚一进厂的时候,我们那四十多岁的师傅感觉像现在的六十多岁,而且厂房脏乱,地上坑洼不平,油泥特别厚,现在都是油漆地面每天都擦,不像以前一踩都粘脚。大家状态都很饱满,感觉工作一天很愉快地把工作完成,有时活多,加班就把任务完成了。

再有设备的变化使安全更有保障,现在使用的设备是全封闭的。以前铁沫乱飞,车间哪都有,现在干活的时候可以把门关上,对安全的考虑更多了。跟踪世界先进技术,进行第二、第三次数控化改造。在2010 年我们进行了第二次数控化改造,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我们用的机床是从德国进口的卧式加工中心和弧齿磨床,是我们厂加工铣头产品专用设备。

以前干铣头产品一头连着铣镗床的主轴,另一头需要个角度,还有铣头自身的主轴带着刀具旋转,这两个面的角度是四十五度。原来是靠普通设备普通床子有转台进行旋转,现在数控化设备测头测量尺寸,通过换算转角度,这个四十五度是很准确的,以微米为单位,我们现在的误差都是在几秒以内。弧齿磨床的齿轮是弧形的,这个齿轮以前不磨的时候咬合接触面小,噪音也很大,现在磨完以后噪音控制达到了国际标准,床子转起来哗啦响是不行的。

在2010 年把设备买进来后,工厂把操作者送到德国培训。老外不像咱们老师手把手的教,本来语言就不通,他讲完一遍再问还不给解答。德文的专业术语很难理解和翻译,为克服这些困难,大家只能买本德文词典一个个单词对照着翻译,把这些东西基本上弄懂。现在编程序以及小问题的维修,都是我们自己处理,确实很不容易。

我也去过很多大工厂,他们的工人只负责干活,对刀和编程由别人负责,上去按钮测量就行。我们的工人都是自己对刀和编程,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为工厂节省了财力。

现在我们公司在进行第三次数控化改造,我们小组承担着厂里一部分关键件任务加工,像蜗杆、刀杆、齿轮的加工。现在正在规划做出几个方案,准备把马恒昌小组打造成厂核心零部件加工的班组,从我们小组出去的产品就是成品,干最后几道工序。

2015 年3 月,在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宏大计划,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的产业工人提出了要求,他强调要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现代产业工人队伍。我认为我们首先要有坚定理想信念。我们要通过自己努力让公司更加辉煌,老前辈、老师傅们做得很好,鼓励我们厂度过最艰难的时光。

老组长马恒昌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踏踏实实、脚踏实地地干。我们要把前辈们留下的理想信念传承下去,包括新进厂的大学生,都带他们去马恒昌小组展览馆参观,认识和了解先辈们在那样艰苦生产环境下,有时是吃不饱、穿不暖,还坚持生产,为国家做贡献。虽然那样的艰苦环境不会有了,但艰苦创业的精神还要发扬光大,那时我们开展的劳动竞赛,大家都争分夺秒,上厕所都小跑着,即使生病也坚守在工作岗位,师傅要给徒弟们起带头模范作用,严格要求自己再带动别人。

再就是学技术,用自己全部的精力。马恒昌小组在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加工能力在全国都是领先的,尤其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性增大,爷爷带着小组组员,包括八大厂优秀的技术工人去全国进行技术表演,把外面先进技术带回来,让自身优秀技术走出去。

那时候,马恒昌小组精挑丝杠二十多分钟就能干一根,在南方两天才能干一根,而且光洁度和质量都不行。大家都想知道马恒昌小组怎么做到的,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他们都会写信询问,手把手地都把他们教会了。

现在,马恒昌小组也一直在努力学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只有多学、多看才能掌握更好的解决办法。厂里也很重视学习,给我们订阅一些专业书籍,办学习班,把高级工程师请到小组讲课,现在刀具服务厂家也很多,也把他们请到我们厂讲讲怎么用的,匹配转数和走刀量,使刀片的使用寿命更长。

还有就是创新,也是前辈留下的优良传统,马恒昌小组六十几年一直没有放弃技术革新的脚步,我们将新老技术融合。小组前辈们想的一些办法我们现在也在用,在他们的基础上还不断创新。

我们也一直在改变原有的加工方法,加工蜗杆和轴套方法都是最近几年研究出来的。我们也和其他厂在一起交流,好的办法大家一起借鉴。还有就是靠自身的努力,真正把心思用到工作上。很简单的小办法,大家没事的时候就琢磨,其实创新并不需要太大的智慧和学问,最主要的就是有对工作的责任心,只要肯动脑筋想办法,创新并没有那么难。我们小组有一个组员,现在已经去世了,他是一个铣工,铣工用刀片是很费的,一个刀片上有4 个尖,用完后刀就废了,他就研究了一个磨刀的装置,刀不用卸,把磨刀装置卡到床子导轨面上,砂轮一转就能自动磨刀,这样就又能接着用了,能够继续创造价值。全厂那么多刀片,磨完还能多干好几个活,给厂里节约了资源,还获得海峡两岸职工创新展一等奖。这就是创新,自身学习和创新很重要,今后还要继续引领我们走下去。

我感受最深的还有一点,就是要团结,大家在一起工作时间很长就像家人一样,互相的脾气都很了解。从老组长那一辈留下关心组员的优良传统,作为班组长,要关心组员的大事小情。早晨来一看组员状态不好,就关心询问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别给安排复杂的活,平时多和他们沟通,能做的尽量帮忙。这都是老前辈们留下的传统,我也会将这些传统继承发扬下去。

我们鼓励年轻人学技术。像我们厂2012 年和德国合作,给广东的汽车公司生产的压力机,所有的图纸、技术都是德国的。我们把老外请来指导,加工这些零件。加工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问题,像我们加工的液压螺母,老外来了一看不行就废掉,不及时修复就会影响周期呀。我们小组承担修复任务,我们通过改变加工方法和技术将零件修复完,再把老外请来一看认可了。

德国人就是他认可你了就什么都可以,要是不认可怎么说都不行。像我们铸一个几十吨大箱体,上面有一个小气孔。咱们可能就拿东西堵上也不影响使用,德国人就觉得不行,要求十分严格。

德国人刚来的时候很牛,觉得自己是行业老大,到后来改变了对我们的这种看法。开始时,他们一到车间就捂脸,表情很痛苦,后来认可你了就非常热情,很远就打招呼。和外国人的学习,不但把老外请进来,我们也走出去。我们厂有一个班组,去德国学习,从最基础开始,工具怎么摆放,放到什么位置,都是有规矩的。

通过学习,确实很有提高。老外的标准很高,就像装配时拧螺丝都有标准,他们有国家标准,而我们没有。螺丝先用手拧,拧不动再用扳子,拧两下半,是抗拉强度最强的。从这方面看到了和国外的差距,他们非常严谨。就像我们中国出口的一些设备外观都很美,老外是外观如果有用就弄得光洁度很好,没用就刷一层油,但他核心的关键技术很强。

比如说我们有一块板需要拧几个螺丝,当他们拧时螺丝拧不上,首先他们会把设计找来,认为设计的有问题。老外觉得我们设备加工出来的绝对没问题,就是设计把孔画错位置了。如果是我们,可能会觉得是不是孔打歪了,扣是不是偏了,我们想到的首先是这些问题。通过和他们学习,使我们进步很快,原来老师傅也一直在学,只是没有这么好的条件。

那时候老组长马恒昌和大庆“铁人”王进喜是很好的朋友,虽然不是同期的劳模,王进喜是1959年的,我爷爷是1950 年的。他带着小组组员十下大庆去学习,学习大庆精神。那时大庆的条件也很艰苦,马恒昌六十多岁时还带着组员出去学习,把大庆的先进技术带回来。

现在我们和大庆的“1205”钻井队也有联系,相互学习。我们有4 个基层班组一直在保持联系,都是当年选出的全国先进班组。有北京丰台的“毛泽东号机车组”、青岛的郝建秀小组、大庆的“1205”钻井队,还有我们马恒昌小组。此外,新时期全国总工会树立的先进班组,像天津的孔祥瑞、铁路的窦铁成,我们都很熟悉,互相交流好的经验和做法。

从我自身来讲,小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了爷爷的光荣,爷爷去世的时候我是九周岁。我小时候参加过我爷爷从北京开会回来的欢迎仪式,感受到爷爷作为劳动模范的光荣。那时,我才上幼儿园,爷爷每次开会回来,大家都敲锣打鼓去火车站迎接爷爷,当时不懂什么是劳动模范,就知道爷爷回来了,在我们厂文化宫演出文艺节目给马恒昌小组祝贺,我感受到了他光荣的一面。当我进入工厂以后,就对马恒昌小组有了更深的了解。当年马恒昌做了这么多事情,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技术革新,使我对爷爷更加敬佩。

那时我在车间工作,一抬头就是我爷爷和毛主席握手的照片。我就想,既然来了,领导对我这么信任,而且从其他班组调到马恒昌小组,只能踏踏实实地干,从最简单的做起。

我作为马恒昌的后人,要把榜样力量学好,接过马恒昌小组组长接力棒就是传承老组长和组员的精神,就是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地把自己工作做好,无论任何时期都要挺在我们二机床的前面,让马恒昌小组的旗帜高高飘扬。

猜你喜欢
组员班组加工
可加工陶瓷精密铣磨加工技术研究
自由曲面加工中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
疫区日记:一个120急救班组的武汉12小时
山西省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 加工制造类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小组落幕
夯实班组文化
浅谈企业如何扎实推进”五型”班组建设
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