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1日,受李克强总理邀请,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来到国务院小礼堂。李克强勉励选手们要努力做大国工匠,把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的历史性突破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他说:“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迈上中高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一代青年技能人才肩负不可替代的使命。”
世界技能大赛是最高层级的职业技能赛事,也是展示和交流先进技能的重要平台,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
从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开始,一批批中国青年技术工人站上世界级竞赛的领奖台,一次次让“中国制造”闪耀在世界技能的舞台。
在这些载誉归来的年轻技工中,有实现金牌零突破的中国“好焊”曾正超,将每道鱼鳞状焊纹间最宽与最窄的地方焊接得分毫不差;有先后两届蝉联冠军的张志坤、张志斌兄弟,成为数控铣项目和塑料模具工程项目中的佼佼者;有强强联合的广州胡耿军和云南郑棋元,打破了移动机器人项目韩国五连冠的世界纪录。
16枚金牌、14枚银牌、5枚铜牌和17个优胜奖,中国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荣登金牌榜、奖牌榜、团体总分第一。
上海更是作为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的举办地,接过世界技能组织会旗。至此,世界技能大赛开始进入中国时间、上海时刻。
看着高高挂起的五星红旗,回想起2011年首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那一幕,第三次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的张立新感慨万千:“当时,逐一联系开设有比赛项目相关专业的学校,根本找不到参赛的人。不是技术不过关,就是语言不行,要不就是还没搞懂究竟要比什么。”
然而,不到10年后的今天,一块又一块大赛奖牌已经与迅猛发展的中国工业一起,镌刻在中国制造的里程碑上。
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肖星星实现了我国在电气装置项目金牌零的突破。他说:“我是个幸运儿,赶上了尊重劳动、崇尚技能、争当技能人才的好时代,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
参赛之前,肖星星和他的同伴们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村娃,是散落人群就找不到的无名之辈。
参赛之后,他们成了聚光灯下的宠儿、青年技术工人的偶像,劳模工匠荣誉等身,有的高技能人才还破格成为最年轻的副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显然,年轻技工每天十几个小时的辛勤汗水,技术学院以赛促学的激励机制,国家造就技能型劳动者大军的扶持政策,共同铺就了高技能人才走向成功的漫漫征途。
目前,尽管我国技能人才已达1.65亿人,高技能人才却仅有4791万人。技能人才的素质、规模和结构,仍然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需要。
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祝贺中国选手在大赛中取得的佳绩,同时要求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新一代大国工匠的新星,正在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