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伟
由于历史、地理、文化冲击等原因,俄罗斯出现了不同的文明主义,其中以斯拉夫主义(славянофильство)、西方主义(западничество)、欧亚主义(евразийство)尤显突出,这些文明主义相互作用构成了一种对冲模式下的俄罗斯文明体系。在这种文明对冲模式下,俄罗斯国家发展和建设模式特点突出,矛盾性与选择性并存,因此俄罗斯也成为一个“欧亚文明对冲体”。可以说,这种文明对冲构建了俄罗斯的国家治理和发展路径。本文论述的俄罗斯的文明主义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人文精神,而是在多元而多源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下,俄罗斯民族对于国家属性和文明归属的一种选择和认同,更是俄罗斯治理国家和发展路径所遵循的理论根源。
起源于第聂伯河流域的俄罗斯民族,在拜占庭文化、蒙古带来的东方文化以及西方文明的共同影响下,文明形式多样发展、融合对冲。加之其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理现实,更是为其成为一个“欧亚文明对冲体”创造了先天条件,正如普京总统所说:“俄罗斯永远感到自己是欧亚国家。”①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Путин.Россия: новые восточные перспективы,Президент России,http://www.kremlin.ru/events/president/transcripts/21132.(上网时间:2000年11月9日)但是,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社会的变迁、历史人物的出现以及俄罗斯民族的认知不断丰富,这种“欧亚文明对冲体”又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
第一,斯拉夫主义。斯拉夫主义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成型于与西方主义的争论中,其深层次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俄罗斯民族的文明自信,倡导尊崇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即俄罗斯民族对于自己的文明优越性有绝对的认同感,反对俄国发展西方式道路。斯拉夫主义者普遍认为“我们(俄罗斯民族)很有价值,我们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我们自己的历史使命”。②Юрий Сергеевич Пивоваров.Вечный спор:Западники и славянофилы,Православный журнал“Фома”,https://foma.ru/vechnyijspor-zapadniki-i-slavyanofilyi.html.(上网时间:2009年7月30日)
斯拉夫主义有经典的“三套马车”似的文明认同观:其一,认为原始的农村公社制度和劳动组合制是俄罗斯民族“联盟”思想的现实根源和“独立自主、和谐共生”民族意识的实践基础,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直接来源。斯拉夫主义指出,在俄罗斯广袤的土地上,公社制曾是俄罗斯民族最美好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以地域性作为地理联合范围,将若干家庭组织在一起生活在公社之中。其中住宅、劳动工具、小块耕地和劳动产品是私有的,森林、牧场、水源和土地则归公社所有,集体使用,③姚海著:《俄罗斯文化之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页。虽然公社制后来逐步被私有制所破坏和取代,但是这种延续了较长历史时期的“米尔”④这种地域性的农村公社形式在北方称为“米尔”,俄语中有世界、和平的意思;南方则称之为“维尔夫”或“维尔福”,原意是绳子的意思,因为公社刚成立时,需要用绳子丈量耕地面积,以便于平均分配。仍然在俄罗斯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二,强调俄罗斯传统的专制制度有其特有的民族优越性存在。斯拉夫主义者认为俄罗斯的“专制选择”可以战胜西方的“立宪制”,可以带领俄罗斯民族强大、复苏。斯拉夫主义者虽然支持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认为工商业等发展经济的部门必须得到长足的进步才能推动国家的发展,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也希望保留专制制度的国家政治机制运行形式。他们认为这种机制所代表的精神内涵是俄罗斯民族政治强大的基础和国家团结有力的根源,是一种类似于“道德力量”的存在。
其三,认为东正教是最正统的基督教,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来源。斯拉夫主义者“强调俄罗斯相对于西方世界(包括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独特性、纯正性与正统性”。①赵爱国:“俄罗斯‘斯拉夫主义’思想的学理内涵“,《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1期,第93~94页.这种对于“纯正”基督教信仰的狂热和信仰逐步衍生出了俄罗斯的“民族自觉性”,将这种独特、纯正与正统的文化理念根植于民族文化中,引导俄罗斯民族进行自我改造和自我提升,成为了斯拉夫主义里“民族优越性”的理论根源和信仰来源。所以,斯拉夫主义者对于西方主义者尊崇的“彼得大帝时代”充满了否定,认为“在彼得大帝时期,俄罗斯失去了自己的国家理念,俄罗斯的传统魅力被西方所掩盖”。②Г.В.Жигунова.Национальное самосознание русского народа в философии славянофильства,Вестник Мурман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техниче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1.2006г.стр.54.
总之,“斯拉夫主义源于俄罗斯人民精神的核心,是理解俄罗斯民族认同和自我意识的一个阶段”。③Г.В.Жигунова.Национальное самосознание русского народа в философии славянофильства,Вестник Мурман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техниче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1.2006г.стр.57.在这个阶段里民族元素作为俄罗斯社会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俄罗斯民族意识、国家意识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斯拉夫主义的民族意识形态。这种民族文化认知下的国家治理与发展路径,毫无疑问就是以国家以及民族利益为中心的实用主义选择。
第二,西方主义。西方主义与斯拉夫主义产生于同一个时代,是斯拉夫主义的对立派,也是俄罗斯发展道路的一种选择。它认为西方文明是先进的文明系统,俄罗斯应该借鉴和学习,走同西方同样的发展道路。④Владимир Иванов:Славянофилы и западники,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https://histrf.ru/biblioteka/b/slavianofily-i-zapadniki.(上网时间:2020年5月10日)总体来看西方主义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观点。
其一,强调应该废除俄罗斯的君主专制,引进类似于英国、法国等国的议会民主制,积极主动学习西方各种工业技术、建筑以及各种先进思想,构筑俄罗斯军事、经济强国的发展基础。同时,积极倡导只有像彼得大帝一样大刀阔斧地改革才能实现俄罗斯的强国梦想。
其二,倡导“欧洲化”,学习和完全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观体系,可以从西方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出促进社会和国家进步的规律,进而应用到俄罗斯的社会进程中,实现俄罗斯的强大。
其三,认为在地理和文明范围内俄罗斯与西方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俄罗斯与西方一样都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欧洲国家,唯一不同的就是俄罗斯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因此应该尽早加快学习西方的步伐,赶上文明的发展进度,走上人类发展的“康庄大道”。部分西方主义者将俄罗斯人称为“欧洲俄罗斯人”。⑤Г.Н.Кочешков、Е.Л.Сараева:Истоки русского западничества 40-х гг. Xix века,Ярославский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ий вестник,№4.2010г.стр.29.
这种“欧洲中心”“欧洲先进”的文明主义选择,对于国家治理方式的影响是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治理模式,实行“拿来主义”。在国家的发展方向上,倡导“以西为师”,将成熟的西方国家发展模式完全套用到俄罗斯之上,试图使俄罗斯成为下一个西方发展强国。
第三,欧亚主义。欧亚主义是区别于斯拉夫主义和西方主义,兴起于20 世纪20 年代的一种意识形态和政治潮流,⑥А.Е. Еремеев:Идеология евразийства: основные категории,Вестник Россий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дружбы народов.Серия:Социология.№.4.2007г.стр.40.倡导兼顾两种文明,以双重身份来作为国家发展思路的文明选择。
其一,在地理位置上,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欧洲文化和亚洲文化共同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欧亚大陆具有独特的“地理和历史世界”。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俄罗斯也是欧亚文化的共生体。因此,不应该单独选择西方或者东方,应该兼容并蓄。即从欧亚主义的角度来看,欧亚大陆不是欧洲和亚洲的结合体,而是它们之间的中间大陆。欧亚主义代表、俄罗斯历史学家乔治·维尔纳德斯基在《俄罗斯的历史》一书中写道,没有两个俄罗斯(亚洲的俄罗斯和欧洲的俄罗斯),只有一个俄罗斯(欧亚俄罗斯或者是欧亚大陆上的俄罗斯)”。①Антон Клубков: Евразийская доктрина Путина и классическое евразийство,https://cont.ws/@razkolnik/82142.(上网时间:2015年4月11日)
其二,俄罗斯民族本身就拥有两个文化源头。一方面,俄罗斯的西方文化源头可以通过拜占庭文化追溯到希腊文化,与西方文化同根同源。另一方面,蒙古鞑靼人的入侵为俄罗斯带来东方的草原文明体系,具有典型的亚洲文化特征。两种文化源头所传输的不同体系的文化理念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了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征。
其三,俄罗斯文明与欧亚两种文明都具有明显的差异。因为“同欧洲相比,俄罗斯从未有过真正的封建主义、文艺复兴、人道主义和宗教改革,长期处在死气沉沉的停滞状态”。②李静杰、郑羽著:《俄罗斯与当代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67页。而同亚洲相比,蒙古的草原文化仅仅是亚洲文化的一部分,根本不能代表整个亚洲文化的发展体系和样式。因此,俄罗斯的文化不能归属于欧洲和亚洲任何一方。
其四,当下俄罗斯国内一些学者和政治精英所推崇的“普京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欧亚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或者特殊的发展阶段。“普京主义”所推崇的联合欧亚地区,追求的地缘政治利益和地缘经济格局,就是一种“实用的欧亚主义”的特殊表现形式。③В.В.Путин:Новый интеграционный проект для Евразии–будущее,которое рождается сегодня,https://www.putin-itogi.ru/2011/10/04/v-gazete-izvestiya-opublikovana-statya-v-v-putina/.(上网时间:2011年10月4日)
在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道路选择层面,欧亚主义没有明确的思路和方法,强调的是一种以自己国家利益为主的道路选择标准。
综观苏联及俄罗斯的历史进程,可以说斯大林时代是斯拉夫主义最发达的时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将斯拉夫主义发展成为一种“民族极端主义”,引向了泛斯拉夫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独裁统治的方向,形成了对内独裁统治、对外推崇民族沙文主义以及联合斯拉夫民族的国家和民族发展模式。
第一,在政治层面实行独裁、专制。斯拉夫主义所推崇的专制制度是一种俄罗斯骨子里的对于强权和君主的崇拜和尊崇,更是俄罗斯民族所认可的一种君主道德力量,通过这种道德力量实行的强权统治可以带领民族走向强大。斯大林的政治专制和集权就是在斯拉夫主义的认知下形成的“君主专制”思维。斯大林执政时期破坏了苏联党内民主的政治制度,逐步走向了斯拉夫主义所推崇的专制制度。
斯大林经过了“三步走”实现了个人专制的目的。第一步是在1924 年在联共(布)十三大上,免去了托洛茨基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第二步是1925 年在联共(布)十四大上,控制了军队和保安机关。第三步是1927 年在联共(布)十五大上,击败了托洛茨基、季洛维也夫、加米涅夫和布哈林组成的联合反对派,彻底巩固了其个人专制的基础。④樊玉生:“党内民主是社会主义胜利的政治保证——由斯大林专制认识党内民主的重要性”,《世纪桥》,2010年第3期,第7~9页.同时,为了进一步打击反对派,巩固其个人专制制度,1934 年斯大林借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基洛夫被暗杀事件,发动了苏联历史上骇人听闻的大清洗运动。为了推进大清洗运动,斯大林一方面修改了法律,在案件侦查时间、上诉和赦免以及处置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重新规定,为大规模清洗运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另一方面提出了阶级斗争不断尖锐化的观点,为大清洗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中说,从1937 年到1938 年,共有3831 份党、苏维埃、共青团、军队以及经济部门的活动家的名单由叶若夫交到斯大林手中,要求实行第一类判决(枪毙),斯大林批准了这些名单。⑤邢广程著:《苏联高层决策70年——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第二分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327页。大清洗运动在维护斯大林专制统治的同时,也使苏联党、政、军失去了一大批优秀骨干,阻碍了社会经济进步,对苏联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第二,经济层面坚持国家所有制和集体农庄合作社所有制两种形式并存。斯拉夫主义的思想基础是国家所有制的公社制度,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和平均主义的社会道德理念,及其相似于社会主义所尊崇的高级阶段的社会道德形式和社会结构形式。为了完成这种斯拉夫式的社会结构,斯大林结合苏联的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国家所有制和集体农庄合作社所有制形式,集体农庄是斯大林时期建立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和集体劳动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农业企业。在集体农庄中一些大型农机具、牲畜等都归集体所有,农庄成员进行集体统一劳动,同时允许农庄成员自己持有一部分小农具以及家禽等,类似于斯拉夫主义公社制制度中的“米尔”的存在。
第三,在对外战争中推崇民族优越论。首先,认为俄罗斯民族是最杰出、最优秀的民族。在二战胜利后,斯大林进一步坚定了俄罗斯民族优越论的认知。在1945年5月24日的红军将领招待会上,斯大林曾说:“我喝这杯酒,首先祝俄罗斯人民健康,因为他们是加入苏联的所有民族中最杰出的民族......不仅因为他们在这次战争中被公认为我们苏联各族人民的领导力量.......因为他们是起领导作用的人民,而且因为他们有清晰的头脑和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耐性。”①邢广程著:《苏联高层决策70年——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第二分册,第437~438页。
其次,在战争中以斯拉夫主义为思想基础,构建斯拉夫民族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以斯拉夫民族情结为纽带和基础,强调新斯拉夫主义者应该团结起来,“我们,新斯拉夫主义者,列宁主义者,斯拉夫主义者,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共产主义者,不是为了统一,而是为了斯拉夫民族。我们认为,无论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有什么差异,无论在家庭和民族上有什么差异,所有的斯拉夫民族都必须团结起来对抗我们共同的敌人——德国人”。②Н.А.Хренов:“творческий ответ”,Сталина на вызов истории в контексте византийской традиции,Верхневолжский 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й вестник,№2.2019г.стр.211.斯大林建立的斯拉夫民族的反德统一战线在二战中很好地配合了苏联对德国的军事战争,同时苏联也利用这个统一战线争取到了斯拉夫国家的支持,在与英国争夺巴尔干地区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兼并和侵占东欧国家领土也是在斯拉夫统一战线的掩盖下进行的。
第三,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优先论,在对外政策选择中不惜牺牲他国利益。以苏中关系为例,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苏联从自身利益出发,先后实行了“不干涉”的中立政策、援华抗日、促成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向日本售让中东铁路等各种外交方式。尤其是在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更是以牺牲中国的利益作为出兵条件来实现其政治需求,即“斯大林在战后安排上竭力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利益”。③邢广程著:《苏联高层决策70年——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第二分册,第430页。
叶利钦时代的国家发展选择是典型的西方主义,是一种对冲现象明显、非此即彼的发展模式,即完全排斥苏联的所有文化体系以及道路选择,全部借鉴和学习西方的发展方式,认为西方的文明模式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康庄大道。
叶利钦时代终结了苏维埃体制,建立了西方主义特征明显的国家发展模式。苏联作为社会主义的象征和标杆,其解体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终结,还标志着“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轰然倒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终结。同时,苏联解体说明与苏联对峙的西方模式的胜出,这种胜出不仅是军事、政治、经济的胜利,更是文明发展模式的胜利,所以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叶利钦和俄罗斯民众相信胜利了的西方文明发展模式才是最好的选择。俄罗斯领导人相信,在西方的帮助下俄罗斯很快就能融入到西方先进的、完美的社会体制中,很快就能走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康庄大道之中。普通民众更是将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奉为圭臬,认为西方模式是俄罗斯摆脱苏联模式的必然选择。1990 年的社会学调查资料显示,有32%的人赞成俄罗斯施行美国国家发展模式,32%的人支持施行日本发展模式,17%支持德国发展模式,11%的人支持瑞典发展模式,4%的人赞成中国改革模式。①潘德礼著:《俄罗斯十年:政治·经济·外交》上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12页。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叶利钦选择了相对“比较进步的”、“有说服力”的西方国家治理和发展模式,主要有三方面具体体现。
其一,通过新宪法,彻底摧毁了苏维埃体制,重新划分了国家权力构成。1990 年,以叶利钦为首的俄罗斯“民主派”执掌国家权力之后,便已经着手制定俄罗斯新宪法,以期取代1978 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目的是完全学习西方,改变现有的国家性质,建立“主权的、民主的、社会的和法制的国家”。在国家权力构成方面建立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权力构成。在经济制度上一改原来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用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来取代。虽然新宪法在修改的过程中一度遭到了反对派的反对和阻挠,但是最终在1993 年的莫斯科“十月事件”之后,新宪法得以正式生效。这一方面标志着苏联共产党瓦解、苏维埃制度被终结,另一方面也标志着西方式的“民主政治”成为了宪法的基本原则、西方的人权概念正式入驻俄罗斯,即将西方主义作为主要文明选择的俄罗斯时代的到来。
其二,经济领域实施“休克疗法”。为了巩固政权,尽快实施经济改革,叶利钦自己兼任政府总理职务,掌握了发布经济命令和任命部长等特殊权力。同时,他任命盖达尔为第一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实施盖达尔提出的激进的、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方案,即所谓的“休克疗法”:依靠西方经济援助和贷款,改造俄罗斯经济;全面放开物价,实行贸易自由化;严格财政货币政策,控制货币发行量和信贷投放规模。同时,加速私有化进程。叶利钦实施的私有化过程包含大小两种类型,大私有化是指大中型企业的私有化,即“证券私有化”(通过向居民发放私有化证券无偿转让国有资产)和“现金私有化”(通过出售企业股票有偿地转让国有资产)。小私有化是指商业、服务业及小型工业、运输和建筑业企业的私有化。②李静杰、郑羽著:《俄罗斯与当代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10页。叶利钦之所以坚信“休克疗法”能够实现俄罗斯的发展,一方面是因为想破而后立,尽快转变俄罗斯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体制的改革,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对于叶利钦的支持也坚定了其“休克疗法”的信心。在俄罗斯经济发展困难重重时,西方的七国集团宣布将向俄罗斯提供高达240 亿美元的经济支持,这无疑是给叶利钦和俄罗斯精英们吃了一剂定心丸。再有,在1993年叶利钦与人代会的全民公投的关键时期,西方更是“一边倒”地给予了叶利钦以强大的支持,为其助阵。“1993 年4 月18 日西方七国集团宣布了对俄罗斯的援助计划,多边援助:信贷284 亿美元;双边贷款与援助:日本提供18.2 亿美元,美国提供18 亿美元,英国提供6 亿美元。西方国家同时调整了部分债务的偿还期。”③本刊编辑部:“俄罗斯全民公决综述”,《兰州学刊》,1993 年第3期,第62~63页。另外,在政治上西方集团也声援了叶利钦,在1993年4月初的温哥华会晤中,克林顿对叶利钦大唱赞歌,称他是“俄国千年史上第一位民选总统”。④白成国著:《叶利钦》,长春出版社,1994年,第111页。
其三,外交政策选择向西方“一边倒”。叶利钦希望尽早加入“西方文明大家庭”,因为西方文明主义是一些俄罗斯人骨子里向往的文明。在俄罗斯民族中一种认知是俄罗斯民族本就起源于西方,本就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只不过是俄罗斯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与西方文明越走越远。因此,可以借此重新选择的机会重返西方文明。另外,在俄罗斯民族的历史进程中,俄罗斯一直心向西方,认为西方的文明是先进的、发达的,是俄罗斯应该向往和学习的,曾经的彼得大帝巡游西方、学习西方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再有,在俄罗斯的领导人看来,国内政治制度已经完全学习西方,在外交领域自然就要加入西方阵营,在国际事务中与西方保持一致。虽然在叶利钦执政中后期也开始重视东方,加大了与东方国家的交往力度,但其向往西方,想要融入西方的外交选择是没有变化的。1992 年1 月至2 月间,仅用一个月时间叶利钦就对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等主要西方国家进行了旋风式的访问,签署了《俄英联合声明》《关于俄美两国新关系的戴维营声明》《俄罗斯与加拿大友好合作宣言》《俄罗斯与法兰西条约》等条约,第一时间与这些主要西方国家建立了同盟或伙伴关系,试图尽早加入到西方阵营。叶利钦还指出,俄罗斯与西方将共同努力,实现俄罗斯接近和加入西方政治、经济和安全组织体系的目标。①海运、李静杰著:《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外交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页。
叶利钦“一边倒”的外交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俄罗斯精神中西方文化因素的胜出,经过东西文化角力,此时的俄罗斯民族最终选择了西方主义,选择面向西方。这种文明选择随之而来的就是叶利钦时代十年艰辛的俄罗斯国家发展历程。
在国家治理和发展模式层面,欧亚主义主张兼容并蓄,将俄罗斯作为欧亚文明的结合体来看待,拥有双重性的文明特征。自从普京执政以来,从国家政治理念形成、经济发展到外交选择等方面,无不融合了欧亚文明的共同特征,挖掘了欧亚理念中对俄罗斯发展最有利的方面,创建了一种特殊的欧亚主义发展形式——“实用欧亚主义”,在当下也被称为“普京主义”。普京时代的欧亚主义强调主权和国家利益的终极思想,反对霸权主义,企图平衡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同时“凸显战略上的坚定性和战术上的灵活性,并辅以一种相对自信感,尽管也有一定的谨慎甚至焦虑”。②波波·罗、杨辉:“普京的外交政策”,《俄罗斯研究》,2019年第4期,第32页。
1999 年底从叶利钦手里接过权柄的普京虽然壮志满怀,但也有苦难言,因为他接过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当时的俄罗斯欠西方国家债务近2000 亿美元。经济极其萧条,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50%,“这个1.46 亿人口的大国,国内生产总值折成美元不如0.044 亿人口的挪威多”。③盛世良:“普京引领俄罗斯走非西方发展道路——试析苏尔科夫文章,‘长久的普京之国’”,http://www.qstheory.cn/dukan/hqwg/2019-04/25/c_1124413533.htm?spm=zm5062-001.0.0.1.RYs0Qj&bsh_bid=4404944389.(上网时间:2019年4月25日)卢布贬值,居民消费价格最高飙升了38.4%。国内各项产业总产值下跌严重,1998 年,工业总产值已下降到1990 年46%的水平、机器制造业下降了65%、建筑材料业下降了71%、轻工业下降了大约89%、食品加工业下降比率也超过了50%。④[美]大卫·M·科兹,弗雷德·威尔著,曹荣湘等(译):《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的俄罗斯道路——苏联体制的终结和新俄罗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75~277页。可以说,普京是典型的临危受命,但是他以其独特的政治能力、领导能力和选择能力,不仅带领俄罗斯人民走出了困境,而且重返了世界大国行列,距离实现强国复苏梦越来越近。普京时代之初,是激烈的文化碰撞之后的选择期和平静期。叶利钦选择的西方主义宣告失败,那么此时的俄罗斯该何去何从?该如何选择?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对自己、也对俄罗斯提出了“七问”,即今后怎么办?怎样才能使新的市场机制全速运转起来?怎样才能消除社会上日益严重的思想和政治分裂?在21世纪,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应占有什么样地位?再过10 至15 年,我们希望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达到什么样水平?我们的强项和弱项是什么?我们今天到底拥有什么样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在这些追问中体现了普京的下一步施政打算和国家发展方向的选择。
一是结合俄罗斯的发展实际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完善市场经济机制、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整合政治体制,统一中央权力,实现主权民主,摆脱西方“最美”的体制认知。普京强调,“只是将外国课本上的抽象模式和公式简单地照搬到我国,我国的改革不付出巨大的代价就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是不可能的,机械照抄别国的经验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只有将市场经济和民主制的普遍原则与俄罗斯的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才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⑤[俄]普京著:《普京文集文章和讲话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2年,第6页。二是在国际社会中谋求大国身份,实现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提升,争取更多的国际利益。三是构建以爱国主义、强国意识、社会团结为主要内容的俄罗斯民族认知,实现新时期俄罗斯民族自发的“文明统一”。在这种国家发展期望的背景下,普京从三个方面充实了欧亚主义的新内涵。
其一,在国家治理层面,普京奉行的是强权政治。一是在政治领域他构建了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体制。普京说过:“俄罗斯复兴的关键在于国家政治领域,俄罗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制。”①赵龙庚:“普京迈出政改第一步”,《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7期,第6页。普京上台后,使总统和联邦中央的宪法和法律权威名实相符,恢复了总统和联邦中央的集权地位,同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之有效的权力垂直体系,将俄罗斯划为7大联邦区,牢牢抓紧了地方权力基础。规定总统有解除主体领导人职务、解散地方立法机构、解除下属权力机关领导人职务的权力,扩大了总统的权力范围。二是打击寡头干政,彻底维护了政府行政权力。普京上任之初就打掉了寡头古辛斯基所拥有的俄罗斯最大的媒体垄断集团之一“桥”,并将古辛斯基关进了监狱,形成了强烈震慑,不仅打击了寡头干政势力,还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寡头干政的国家政治生活模式。三是改变国家杜马的政党组成,逐步改变了杜马的政治角色,使杜马成为了和总统、政府的合作机构。四是实现了国家制度的转型。普京在“可控民主”之下实现了国家制度的相对稳定,完成了由“竞争性威权政体”(конкурентный авторитаризм)向“霸权型威权政体”(авторитарная гегемония)的转变,构成了其执政的主要政治内容。②Кирилл Рогов:20 лет Владимира Путина: трансформация режима,ведомости,https://www.vedomosti.ru/opinion/articles/2019/08/07/808337-20-let-putina.(上网时间:2019年8月7日)总之,通过20 年的国家强权治理,普京真正掌握了国家权力,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他的“欧亚主义”的发展理念。正如普京在2013 年“瓦尔代”俱乐部国际会议上所说的,“欧亚一体化是后苏联空间内俄罗斯成为全球发展的一个独立中心的机会,而不是欧洲或者亚洲的边缘”。③Антон Клубков,Антон Клубков: Евразийская доктрина Путина и классическое евразийство,https://cont.ws/@razkolnik/82142.(上网时间:2015年4月11日)
其二,在经济领域实行经济东转,融入亚太经济发展圈。从经济政策的角度分析,普京执政的20年里,俄罗斯经济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9~2003 年,经济增长急剧加速,外国投资涌入和卢布升值。第二阶段是2004~2008 年上半年,宏观经济稳定和投资评级的分配导致外国投资急剧增加。第三阶段是2008~2013年下半年,俄罗斯经济在全球经济危机中逐渐复苏。第四阶段是2014~2019 年,乌克兰战争之后经济上被西方孤立和创新发展。④Сергей Гуриев:20 лет Владимира Путина: трансформация экономики,ведомости,https://www.vedomosti.ru/opinion/articles/2019/08/09/808435-20-vladimira-putina.(上网时间:2019年8月8日)在第四阶段,2014 年作为一个时间节点,标志着俄罗斯对于西方文明主义选择徘徊的终结。西方文明对于俄罗斯的又一次抛弃,坚定了俄罗斯自我发展的决心。从地缘角度分析,俄罗斯横跨欧亚一方面是一种优势,可以以双重身份参加国际事务、提升国家地位,但是另一方面也不归属于任何一方,欧亚对于俄罗斯都没有归属认同感,致使俄在欧亚之间尴尬的境遇明显。正如苏尔科夫所说,“俄罗斯的文化及地缘政治归属就像异族联姻家庭中出生者一样,找不到自己的个体认同感,貌似跟所有人都有亲缘关系,却不被当作亲人一样对待”,⑤Владислав Сурков:Одиночество полукровки,Комсомольская Правда в РФ,https://www.kp.ru/daily/26817/3853772/.(上网时间:2018年4月11日)即所谓的混血者的孤独。在该阶段,普京发挥远东地区资源和地缘优势,深入推进了远东开发战略,实施经济东转。普京此举一方面是为了突破西方经济围堵,打破贸易壁垒,另一方面也是促使远东地区摆脱发展落后的经济状况。2015年,普京总统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创建了东方经济论坛,旨在发展远东、推介远东,以远东作为窗口融入亚太经济发展轨道。东方经济论坛实施五年来效果明显,加速了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过去的五年中,远东地区通过了40 多项法律,旨在刺激投资活动并改善社会环境,创建了20个超前发展区,5个自由港,已经开始实施价值3.8 万亿卢布的1780 多个投资项目,创造了230 多家新企业,超过7 万人免费获得1 公顷土地,并在其上建造住宅和农场。⑥Юрий Петрович:Трутнев-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России,О Восточном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м форуме,Восточный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форум,https://forumvostok.ru/about-the-forum/.(上网时间:2015年4月11日)总之,通过一系列转向东方的手段和措施,俄罗斯在西方围堵的情况下,实现了经济东转,发展了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实现了转向亚洲地区的选择,这种灵活性的外交转向正是欧亚主义所独有的特点。另外,普京实施的远东开发战略也与欧亚主义的创始人彼得·萨维茨基强调的对于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发展观点不谋而合。①Антон Клубков: Евразийская доктрина Путина и классическое евразийство,https://cont.ws/@razkolnik/82142.(上网时间:2015年4月11日)
其三,在外交领域,利用地缘政治优势积极推进大欧亚伙伴关系。在2016 年6 月举行的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普京总统正式提出大欧亚伙伴关系的构想。这不仅是俄罗斯一种经济一体化的构想,更是地缘政治思想的实践模式。具体分析之下,可以看出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文明认知的正式定位。大欧亚伙伴关系是“大欧洲”思想失败之后俄罗斯的认知定位或者说就是普京的“主义选择”,即西方(欧洲)中心主义的失败,具有斯拉夫主义性质的又区别于斯拉夫主义的普京时代的欧亚主义的胜出。这也意味着俄罗斯将以特殊的、兼容欧亚文明特征的身份亮相世界。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抢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各种经济体异军突起,而世界贸易组织的功能却逐步弱化。这种背景下,俄罗斯在“欧亚经济联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区域范围,提出了“大欧亚”的经济一体化倡议,是促进经济区域化发展、全球化发展的有力手段。三是应对世界多极化状态下各“极”发展的政治化手段和经济化手段。西方制裁、围堵的现实仍在,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进程逐步加快,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又越做越实,亚太整体经济圈发展速度变快,此种背景下,为了回应美国的两个关系协定,转变自我经济发展被动局面,同时对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主动权,俄罗斯提出了“大欧亚”的倡议。四是希望以此作为基础,逐步构建利益共同体。“大欧亚”伙伴关系也是俄罗斯从战略角度,构建地区安全的一种实用性手段。“客观地看,如果以中俄印三国为核心,加上伊朗、土耳其等,成功构建大欧亚伙伴关系,使欧亚大陆经济走向一体化,安全上形成利益共同体,那么对以海权为基础的美国霸权和大西洋主义将形成巨大冲击,世界格局也将发生巨大变化。”②李自国:“大欧亚伙伴关系:重塑欧亚新秩序?”《国际问题研究》,2017年第1期,第74~88页。
普京时代的国家发展看似一条特立独行的俄罗斯之路,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它就是普京从俄罗斯现实、世界政治经济现实以及国际关系发展现实出发而形成的以欧亚主义为基础的治国思维模式,“在一个极端上,将文明和政治实体实现了有机的重合”。③[美]享廷顿著,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28页。所以,其治下的俄罗斯就是一个新的“欧亚文明对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