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摩崖石刻

2020-11-17 07:38王普生
黑龙江史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摩崖马鞍山题诗

王普生

(柳州市军事博物园博物馆 广西 柳州 545000)

柳州市区的摩崖石刻,主要集中于马鞍山、鱼峰山、驾鹤山、陆道岩、高岩等地。自北宋兴起,南宋兴盛,元代衰落,明代再度兴盛并迅速发展,清代达到顶峰,形成了以 “游记”“抒怀”“题字”和“题诗”为题材的摩崖石刻群体人文景观;不仅内容不同于碑铭、造像,而且数量众多,是柳州乃至广西摩崖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广西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

一、马鞍山摩崖石刻

马鞍山最早见于唐代柳宗元《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记载,称为仙弈山,是柳州古八景之一。自柳宗元《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奇文传世后,马鞍山、鱼峰山便成了附郭名山,成为历代官宦文人雅士来柳必游去处。马鞍山摩崖主要集中于仙弈岩和其西北山麓,至今山上还留有宋、元、明、清历代名人游客的诗文23 处。

(一)仙弈岩摩崖

仙弈岩摩崖石刻始于北宋,其中宋代10 件,元代1 件,明代2 件,无年款1 件,多为登览题名,亦有状景诗作。这些摩崖多是宋代来柳官宦名流寻柳宗元足迹游赏,状景叙事抒怀之举。

(二) 马鞍山西北山麓

北宋末年至南宋时期,马鞍山摩崖主要集中在马鞍山西北山麓、山腰及其支峰梓潼山上,共留下北宋末年至南宋时期的摩崖石刻十余处。这主要是当时马鞍山西北山麓盛极一时的佛事活动带动的结果。

二、鱼峰山摩崖石刻

鱼峰山摩崖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清凉洞、罗汉洞、三星洞、刘三姐塑像及戴钦墓旁等处,共计70 余方(包括民国时期)。其中宋代四方,最早的是北宋元佑七年(1092)曹现的游览题名并序。摩崖主要内容以游览题记、题名、题诗及景点命名为主;另有崇祯四年(1631)《振柳营劝化路道碑记》和光绪二十九年(1903)柳州电报创建等纪事石刻。根据柳宗元《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记载:“石鱼之山,全石,无大草木。”鱼峰山虽小但很陡峭,明代前无通山巅之道。明代戴钦诗云:“小龙潭上立鱼山,绝顶悬萝岂易攀。”据崇祯四年(1631)《振柳营劝化路道碑记》载:“信士龙见泉等二十多人施银,修上山路。”明代以前来此游者较马鞍山少,明代鱼峰山寺建成后,佛事活动由马鞍山西麓转移到鱼峰山。经数代僧人绿化,自然景色大为改观,吸引文人墨客来此览胜。鱼峰山上,明代摩崖10 多方,其中5 方在“清凉国”洞口附近,内容多为题诗;山上清代摩崖近30 方,内容多为题字和少量游记、铭事等内容,其中游记、题诗多为赞美鱼峰山美景。

三、驾鹤山摩崖石刻

驾鹤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造型,秀美的自然风光,引历代名人墨客到此游览。现在驾鹤山上刻有历代摩崖9 方,其中宋代5 方,明代1 方,民国1 方,佚名2 方。驾鹤山摩崖石刻集中分布其西南面,以宋代为主,摩崖书体楷体、隶书、行书均有。这些摩崖与名人、历史、书法艺术有密切地联系,极具历史、美学价值。

驾鹤山是柳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节点。宋代驾鹤山摩崖石刻尤其是王安中、吴敏和汪伯彦三相相约驾鹤山,成就一段历史佳话,也引领当时幕贤求学之风。驾鹤山成为当时官员、文人慕名赏景抒怀聚集之地,赵师邈的《三相亭碑记》中就有“寻访名贤古迹”“相与游访林石佳处”。 赵师邈在《三相亭碑记》中还记载了当时驾鹤山三大人文景点,并论述了“小桃源”的来历,“因观岩石屏立,上有空洞数处,遂创茅亭二所,曰驾鹤书院,曰三相亭。时携筇挈榼,观书论诗,款洽谈终日不倦,因此遂成胜迹,题曰‘小桃源’”。驾鹤书院为广西历史上最早的书院,它不但延续了汉以来柳州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更引领了柳州乃至广西问学求知之风。驾鹤书院落成后,一时成为龙城盛事,常有文人学子前来拜访。王安中离开柳州前曾写诗一首《留题柳州甘氏娱文堂》赠给柳州学子,可见“驾鹤书院”名副其实。“绍兴二年(1132)柳州有5 个人同进士,创下柳州历史上一科进士人数之最”。 “驾鹤书院的建成,秉承柳宗元扶持、奖掖后进之风,形成了良好的兴学之风”。清代范赫以“鹤院驻高风,云水诗千篇”诗句描述驾鹤山这一人文盛景。

四、陆道岩摩崖石刻

陆道岩摩崖石刻位于陆道岩山洞洞穴内,现存有摩崖石刻6 方,其中宋代4 方,无年款2 方。陆道岩6 方摩崖石刻都与宗教相关,最早一块“拱真岩功德铭”,刻立时间为淳祐元年(1241)。

陆道岩摩崖石刻是研究柳州道教发展的历史节点,它记载了道教传入柳州并建立教址的时间不晚于公元1241 年,南宋时期柳州地区儒、释、道三教已经相互接纳融合。陆道岩摩崖石刻记载塑造道教神像东南西北中五斗星君、至尊三清及诸尊神等共计42 尊,捐助者41 人,捐款数额总计捐米值钱82贯。信徒有男有女,来自不同的地方,捐款数额较大。陆道岩摩崖石刻反映了南宋柳州道场规模较大,道教神灵数量进一步发展,信奉人数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其中前报恩光孝禅寺住持飞兴的《飞兴重游陆道岩诗》《飞兴和王公诗》是研究南宋时期柳州地区儒、释、道相互融合接纳“三教合一”的重要史料。时任判府大将军王公的《飞兴和王公诗》,也反映了宋末元军不断南下,宋军节节失利背景下宋朝将领的豪迈情怀,具有重要的历史内涵。

五、高岩摩崖石刻

雒容高岩摩崖石刻位于古雒容县城西高岩,自宋至清高岩摩崖石刻共计20 方,其中宋代8 方,明代4 方,清代7 方,2 方时代不详。高岩摩崖石刻以题诗、记事为主,具有鲜明的特点。

高岩摩崖石刻的兴起与宗教的兴盛关系密切,石刻文中直接说明与宗教相关的共有6 方。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北宋景德二年(1005)董瀚仲容题诗,文中“职事寓崇福,高岩颇奇特,上有仙墨迹;昔仙隐其间,于中有所得”。崇福即为当时的崇福寺。北宋熙宁四年张森题诗“何处神仙景可攀,好是高岩三洞府”;林承朗等人的《□开堂演法祝延》载“□□右公长老,具眼禅宗,间生法器”和秦思庆的《重修高岩厨门记》中“崇福寺西,有山曰高岩。居僧相继焚修,废与不一”,均说明北宋时期高岩摩崖与佛教的兴盛密切相关。宋绍兴年间韦道宝上石的《王相公墨迹》,其中韦道宝就是一位修山道士,说明绍兴年间道教在高岩已经发展起来。明清时期与宗教相关的摩崖有:明代天启甲子年黄仁“远天启甲子孟夏吉日口村黄仁等鼎石门舍白银乙两玖福”的《高岩祈福》。清光绪二十五年,沈兆禄 “佛殿那堪留过客,禅堂聊可寄行踪;风清日白无人问,且听高僧扣晚钟”中的《游高岩七律二首》。清康熙已丑年,陈询“不信岭云封洞口,还寻古佛向山蹊”的《高岩题诗题诗》。

高岩摩崖石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据高岩摩崖石刻不同时期的数量,可知高岩摩崖文化宋代兴起并盛极一时,且这些摩崖几乎均为外来柳州为官者所刻(仅有刻工秦思庆为广西桂林人,其余有记载者皆为外来);元代社会黑暗动乱高岩不见摩崖;明代柳州文教兴起名人辈出,“柳州八贤”就是其中代表。明代高岩摩崖文化重新兴起发展,其中4 方摩崖作者为柳州籍就有2 方 ,到清代高岩摩崖达到新的鼎盛。

柳州摩崖石刻众多,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柳州摩崖石刻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研究柳州地方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地理变化和书法艺术都有很高的价值,其地理分布及时代变化,也反映了柳州地方文化的时代兴衰和格局演变。

猜你喜欢
摩崖马鞍山题诗
西狭颂摩崖石刻
郭沫若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题诗
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将在国博展出
画竹题诗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李一氓工作情景与《石头记》题诗
《君子萧萧》画题诗
关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城市转型发展的研究
摩崖造像
马鞍山塑造转型“新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