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洪长 新华社福建分社首席记者、经济采访室主任向“审丑”亮剑
在影响极为广泛的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中,几个年轻流量明星的荧屏表现引起了巨大争议,许多陪着孩子看节目的家长大呼“辣眼睛”,对“娘炮”之风的质疑和批评逐渐超出了狭隘的演艺圈子,而成为一起牵动社会神经的公共事件,也因此被纳入了“辛识平”栏目的评论视线,《“娘炮”之风当休矣》一文引起广泛社会共鸣,媒体用户和读者纷纷给与好评和支持,成为现象级的“爆款”作品。作为评论的主笔人,我觉得这篇稿件的成功之处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立论鲜明,敢于亮剑。娱乐圈的事情绝不仅仅是娱乐那么简单,关于娱乐明星的是是非非往往折射出深层的社会心理和情绪,此次关于“娘炮”的争议更是如此,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几个“小鲜肉”的舞台做派,而是担忧“跑偏”的偶像经济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特别是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打蛇打七寸,这篇评论矛头直指“娘炮风”的病灶所在和流毒所至,体现了新华社评论立根铸魂的责任担当意识和激浊扬清的舆论引导能力。正如受众反馈中的声音,认为“新华社出这样的文,及时给力”,文章“有血性、有灵魂、有品格”“击中要害,酣畅淋漓”“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二是论述深刻,鞭辟入里。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评论要起到匕首、投枪的作用,关键还要在析事明理上下功夫。这篇评论从标题开始就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但论述过程却尽量避免平铺直叙,而是放大“小切口”,深挖问题根源。从“病梅”之喻起笔,到“娱乐至死”的警语收尾,把“娘炮风”放在社会历史的维度中来审视,引述精当有力,容易激发受众的共情共鸣。评论特别把“娘炮风”与常见的艺术表现需要区别开来,指出“娘炮”盛行背后的“魔影”乃是资本推手和娱乐圈奢靡浮夸之气,既避免了不必要的“误伤”,更突显了评论的思想张力。
三是语言活泼,贴近受众。为了加强评论的贴近性和亲和力,笔者不仅观看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娘炮风”视频,做到感同身受、心中有数,同时在表达上尽量使用年轻读者易于接受的“网言网语”,比如对“娘炮”的画像式概括“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被后续评论广泛引用,文中“把‘孟特’裁成了‘孟特娇’”的表达取梗于大热的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读懂的人自然会心一笑。评论语言的轻松幽默不能流于“挠痒痒”式的插科打诨,不能因为风格而牺牲风骨,而是要在准确理解现象、深刻揭示本质的基础上做到举重若轻、深入浅出,体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独特功效。
安传香 新华网新闻中心副总监、新华网评栏目负责人
我认为这篇作品充分发挥了评论的一个重要功能:投枪和匕首。它不遮不掩、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当下一些人热捧“小鲜肉”、渲染“娘炮风”、误导价值观的不良现象,酣畅淋漓、直击要害,深刻到位地剖析了一些人病态审美的深层原因,指出任其泛滥的恶果,启发呼吁公众重新思考、理性看待当下流行文化,具有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同时,文章的策划采编等也体现了创作团队强烈的责任担当,他们在众多媒体中率先发出了激浊扬清、正本清源的声音,有血性、有品格、有思想,让作品成为现象级“爆款”,引发全社会强烈共鸣和热烈讨论,赢得线上线下一致赞誉。而且文章还配有短视频版,顺应了融合发展和短视频传播的趋势要求,在声音、画面的恰当加持下,观点得到了更充分、更生动的展示,传播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