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2020-11-17 03:09郑婉君
中国国情国力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企业

郑婉君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来,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具体表现为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文化消费模式更加便捷、文化产业门类发展势头良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热情持续高涨等。这表明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现状

1.营收持续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5.6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62187亿元,比2018年同期增长了7.6%。从行业类别看,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中,除了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行业外,其他8个行业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其中,增速超过10%的行业有文化投资运营、新闻信息服务和创意设计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投资运营行业发展异军突起,增速由2018年的-0.2%转变为2019年的12.3%。从产业类型看,文化服务业增速最快,比2018年同期增长12.4%;传统的文化制造业增速较缓,营收增长率为4.2%。从区域看,东部地区文化产业营业收入最高,占全国比重为75.6%;东北地区收入最低,占全国比重为1%;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以占比14.2%、9.2%位列第二和第三名。其中,东北地区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出现负增长。总体来看,我国文化产业营收处于平稳较快增长阶段。

2.带动就业效果明显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具有覆盖范围广、灵活性强和融合度高等特征,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据国家统计局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文化产业的从业人数已经达到2789.3万人,与2013年底相比,就业总量增长了30.8%。文化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平台,在文化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文化服务业从业人员1213.7万人,占59.0%;在文化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中,文化服务业从业人员354.1万人,占48.3%[1]。此外,文化产业是助推精准脱贫的重要平台之一,贫困地区依托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不仅有效保护了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实现了产业脱贫。

3.新业态发展迅速

网络化进程的加快和智能移动设备的不断更迭给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19年文化新业态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324亿元,比2018年同期增长21.3%;占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的24.6%,比2018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2]。视频直播、智能移动设备、视听载体和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其中,互联网信息和广告服务、虚拟现实设备和用户可穿戴智能设备等行业的收入增速都在30%以上。这表明,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新型文化业态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4.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

文化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激发了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在政府各项政策红利的支持下,2018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实收资本为2.2万亿元,其中,国家资本占25.4%、集体资本占37.1%、个人资本占19.1%、港澳台资本占8.4%、外商资本占8.2%。这表明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5.文化消费水平提高

在文化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人民的文化消费水平逐步提升。2018年,全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827元,比2013年增长43.4%,2014-2018年年均增长7.5%,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2%[3]。这表明,居民文化消费和文化投资相互促进。

问题

1.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不足

目前我国文化产品制造业所面临的是好不好的问题。真正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新时代人民文化需求的文艺精品还不够多,抑制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热情,阻碍了文化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产业的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脱节,低质量的文化供给过剩和高质量文化供给不足问题亟需解决。

2.产业链延伸意识缺乏

产业链是指分属于不同产业的企业基于产品的相关性,利用各自优势相互帮助,共同为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合作关系。以日本的动漫产业为例,它们先是以书籍的形式将漫画出版发行,然后通过改编影视作品和建立动漫玩具公司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充分发挥出文化企业和相关产业之间的集聚效应。但是,从国内文化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一些文化企业经营者缺乏开发产业链的意识。如《大鱼海棠》《大圣归来》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在大获成功之后,企业并没有对其后影视产品进行全方位拓展,忽视了产业链的延伸。

3.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是文化服务业仍需进一步提高营收占比。从文化产业类型看,文化服务业在2019年前三季度营收占比为41.2%,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所占比重之和为58.8%。二是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分区域来看,东北地区2019年前三个季度文化产业营收处于负增长状态,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差距依然巨大。三是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较少,多数都是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下或者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文化企业“小”和“散”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由于投入资产不高,再加上对创新的要求比较高,文化企业普遍面临盈利不稳定和生命周期较短的问题。

4.人才和技术短缺

一是科技人才缺乏。随着科学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科技人才作为技术与文化连接处的关键一环,可以不断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的产生与发展。但就当前情况来看,文化产业的科技人才总数仍然不多,具有专业背景的科技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二是文化产业技术水平不高,我国文化产业目前对技术方面的开发和应用并不充分,以电影行业制作为例,有很多创意得到高度评价的电影,在后期制作过程中由于技术不精,导致电影制作完成之后并没有取得满意的口碑和票房。技术的不足致使许多文化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5.市场竞争力不强

一是品牌意识缺乏。一方面,有的文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注重品牌的创立;另一方面,拥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文化企业往往存在忽视品牌宣传、产品形式单一和原创能力不强等问题。二是创新能力不足。一些传统文化企业转型速度缓慢,无法及时推出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文化创意产品,导致企业无法形成比较稳定的盈利模式,在市场竞争中丧失优势。三是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在核心文化产品技术上,我国的文化产业距离国外先进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建议

1.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质量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方式中寻找创作灵感,主动适应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变化。用真正反映时代需求的文化精品,更好地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向往。

(2)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文化产品制作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手,将其思想精髓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实现创新性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生产生活之中,赋予其新时代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

(3)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强政策引导,通过降低文化企业准入门槛,引入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文化企业发展的集约化,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2.注重文化产业链延伸

(1)加速推动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文化产业链使不同环节的文化企业集聚起来,在降低文化企业成本的同时,还可以实现文化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2)推动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如加强文化产业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通过发展互联网平台型文化企业,不断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为文化产业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3)开发文化产业衍生产品。通过生产多元文化产品来体现优秀的文化创意,实现文化创意价值最大化。

3.重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1)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出符合文化产业人才发展需求的中长期规划,培养高新技术人才。鼓励文化企业积极引进掌握文化产业核心技术的海外优秀人才,建立人才骨干培养计划,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2)积极推动高校文化产业及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在培养文化产业科研型人才的同时,为文化企业中有技能提升需求的从业人员提供专业培训。

(3)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支持文化产业技术开发企业,提高文化产业从事技术开发人员的热情。

4.提升文化企业市场竞争力

(1)树立品牌战略意识,文化品牌的建立需要在文化创意上下功夫。文化企业要善于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实现特色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将特色文化的精髓融入文化作品中,用国际通用的文化表现形式在国际市场打出影响力,形成富有创意、形式丰富的知名文化品牌。

(2)创新文化企业经营模式,实现规模化发展。发展前景良好的文化企业可以通过兼并、收购一些创新动力不足的文化企业,实现强弱互助,不断扩大规模。文化企业之间还可以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不断为文化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3)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消除地区之间隐形行业壁垒,实现人才、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为文化企业营造公平的市场秩序。建立合理的市场监管体系,严厉打击粗制滥造等不正当市场竞争行为。建立文化企业信用黑名单,对严重失信的文化企业采取严格的惩戒措施。

(4)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政府可以通过降低文化企业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外商资本等资金投入,实现社会资金与文化产业的有效结合。支持设立专门为文化产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推出适合文化企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为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便利,实现文化企业与金融行业的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企业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2018上海企业100强
谁远谁近?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