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杨云生
青州市人大常委会把转变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作为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求创新、务实效、争一流,各项工作得到显著提升,形象面貌为之一新。
文风会风连着党风政风,更直接体现着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文风会风的“繁”与“简”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工作作风的“虚”与“实”。改进文风会风对于人大工作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常委会行使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都需要形成报告或议案并经过会议审议,这既是人大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一项关键工作。近年来,青州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改进文风会风作了一系列转变。在文风方面,倡导“短、实、新”,力求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根据工作需要严格控制常委会会议材料字数,摒弃漫谈成绩、套话虚话,只求情况说准、问题点透、建议合理,并统一材料制式,在页码上推行“468”模式,让材料更规范、程序更严谨、会议更紧凑。在会风方面,倡导“议、决、行”,力求会而有议、议而有决、决而有行。针对以往听取报告时间长、审议发言时间短的问题,调整会议流程,提前一周下发会议材料,增加熟悉材料和提前调研的时间,增加分组审议环节,建立重点发言人制度,保证议深议透,提高审议质量。每年选取部分重点议题,对审议意见办理工作进行“二次审议再监督”,先后跟踪督办荒山绿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10项议题,督促审议意见落地生根,人大监督更加务实,有效杜绝了文来文往、空对空现象。
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它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人大作为党领导下的代表机关、民意机关,作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机关,必须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近年来,青州市人大常委会以作风建设为抓手,紧扣人民群众重大关切,坚持摸实情、办实事、求实效,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赢得了代表和群众的信任支持。深化与代表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与市人大代表联系和市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意见》,充分尊重代表主体地位,实行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工联系代表制度,每年至少联系两次以上。代表按照地域就近联系方便的原则,固定与10名左右行业相近的基层群众保持经常性联系,定期向选民述职,及时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深入基层听取民声。制定《视察、调研工作办法》《执法检查工作办法》,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精准选题,每年组织6至8次视察、3至5次调研、两次以上执法检查,综合运用实地考察、座谈讨论、问卷调查、跟踪调研等多种形式,杜绝“蜻蜓点水”“闭门造车”“走马观花”等形式主义现象,发现问题更精准,提出建议更接地气。积极为民办事解忧纾困。创新代表建议督办机制,实施“421”工作法,每年对建议承办单位、答复意见、办理进度、办理结果进行4次公开,对答复意见反馈情况和阶段性落实情况进行两次集中调度,年底对办理工作进行一次评议,将督办任务分解到各主任、委员和委室,实行全员参与、分工督办、跟踪督办,答复满意率、建议办结率、问题解决率大大提升。换届以来共督办代表建议527件,推动解决了大量群众关心关注的实事难事。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探索创新也永无止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人民探索建立、巩固完善的,也必然在党和人民的创新实践中不断实现新的发展。近年来,青州市人大常委会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项改革创新都走深做实,多项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有力地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从2015年开始,连续5年开展了乡镇人大规范化建设“三年三步走”和“两探索一创建”,乡镇人大主席团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监督刚性和实效得以增强,乡镇人大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探索实行街道人大监督员制度,弥补了街道人大监督的“空档”;谭坊镇人大围绕教育工作进行专题询问,开创了我省乡镇人大专题询问的先河;成立潍坊市首家人大工作理论研究会,开启了青州市人大制度理论和工作实践研究的新篇章;成立人大机关青年学习小组,全面提升人大机关年轻干部的综合素质。今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青州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了《关于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建设开放型人大的意见》,推选产生首届68名群众代表,建立了群众代表产生、培训、参与监督活动和落实群众代表建议等一整套工作程序,并组织群众代表参与人代会、常委会会议和部分监督活动,转化运用他们的建议意见,构建了群众代表全程参与人大监督的闭环机制。特别是在转化运用群众代表建议方面,将群众代表提出的19条建议新增为常委会监督议题、并入常委会原监督议题、依法转为人大代表建议,一一交办,并落实督办、反馈机制,真正将群众参与国家治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