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本科《三维模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20-11-16 12:50陈思
艺术大观 2020年22期
关键词:建构

陈思

摘 要:三维模型基础作为模型专业课中的基础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发挥自主性。本文将对三维模型基础的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造型基础;建构;三维立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2-0-02

三维模型课程作为三维动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教学生运用软件将二维设计稿制作成三维模型的课程。因此,对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和想象力要求很高。这对刚接触模型课的新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例如:要建构一个人物模型,要求的造型能力如同雕塑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空间感知能力和透视把握力度。然而,通过调研发现:模型基础授课内容重实践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上主要是教师讲解和示范步骤;学生造型基础弱,接触电脑设计晚,兴趣低迷。本文立足于教学实际,将素描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延展到模型课中来,一方面充实模型课程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利于指导学生解决基础的三维造型问题。重新建构出一套更加适合现状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夯实前后课程内容的衔接、紧扣职业需求。[1]

一、高校动画专业课程的普遍授课现状

动画专业分为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三维动画分为模型、动画、特效三个方向。新生刚入学的基础课程一般为素描、色彩、构成基础等,到大二才开始学习专业软件。《三维模型基础》通常作为大二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后续课程为《模型设计与制作一》《场景设计》《模型设计与制作二》《材质贴图》等课程。经调研发现:教授《三维模型基础》的大部分教师都以实操案例讲授为主,好处是可以让大部分学生直观地看到模型制作步骤,跟着老师一起动手进行模仿学习。然而,不同的学生接受能力和学习态度不一样,有的主动、有的被动、有的基础薄弱跟不上课程进度、有的对该专业尚不认同;当然,优秀的学生一直都有的。因此,在该课程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深度了解专业去向和衔接好前置的徒手练习的基础课内容比课程本身内容更加地重要。

二、美术基础课延展到专业课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美术基础课包含素描、色彩、设计构成等内容。主要训练学生的造型、设计基础和鉴赏的综合能力,对《三维模型基础》的学习有直接促进作用。例如:学生根据一张角色设计图進行建模。最直观的模型评价就是造型相似度。建好的模型相貌是否相像?表情和姿势是否到位?整体造型是否有美感?这些都与速写、素描功底息息相关。良好的造型能力会表现出对人物造型细节处理更准确、对事物更具有敏锐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另外,设计稿很多时候只有物体的一个角度,也就是二维状态。建模需要学生强大的解剖知识、空间想象力和透视把握力度。造型能力弱在模型制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局部比例失调、结构错位、整体造型美感欠佳等情况。其次,对新生来说,模型课程中最难的部分是掌握模型的布线规律。模型的布线不是杂乱无序的,它是有规律的——线跟结构走。例如:MAYA中圆柱体的布线和结构和圆柱体石膏的结构,所画的结构线是一模一样的,并且同样伴随角度发生圆的透视变化。杯子等类圆柱模型的布线就是利用MAYA软件工具中圆柱体基本形进行修改参数得来的。因此,将基础课中结构素描的理解思路延展到模型制作中是必要的。因此,教师在教授软件工具的同时也会略带一下关于透视、人体解剖方面的知识。进而,已有知识与新的教学内容发生了紧密的捆绑,对消除学生学习新内容的恐惧和激发学习动机有着积极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这是在用电脑表现结构素描,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2]

三、三维立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知识不仅仅是通过传授而得到的,学生可以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教师或同学们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景”“合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构成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三维立体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里以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聆听状态,特别是这类涉及软件学习的课程,全部以教师的实操案例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示范讲授。最终让教学有效的延展到课堂之外,使学生独立的学习之外结合成互助合作学习,师生达成有效的沟通,营造出团体协作精神。这些都是未来职业需求的重点。[3]

(一)三维立体之案例教学

模型基础中的案例讲解与练习通常分为道具、场景、和Q版人物三大模块,每个模块教学时间大概一到两周。以道具案例来说,传统教学中通常会选择从简单的一个小花盆模型开始扩展。花盆造型是六菱型土方花盆造型,再加上一些植物,单色渲染出效果图,整个过程挤出工具使用率最高。教学反思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用花盆案例?这个案例是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吗?在花盆案例之外它还能用在哪里,并通过这个案例扩展出其他的案例?还有没有比花盆更适合的案例?问题在此不急于回答。在素描基础课训练中有石膏几何体这一段,石膏几何体的训练就是先画立方体和球体的。生活中大到房屋建筑,小道锅碗瓢盆或者一支笔,大致也就是概括出是立方体还是圆球体或类圆体的物质。比如,一个球体压扁可以成为盘子,似圆非圆接近圆柱,圆柱最相近的就是杯子、瓶子、花盆或碗之类的。按照这个推理,显然模型基础中的范例道具选择花盆是不合适的,例子的作用不能很好地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学生也很难将课堂上的所学扩展出去,三维立体的教学更多的希望学生能在课堂上找到学习的方法和发现事物的规律。

(二)三维立体教学的“导师制”

高校一门课程的开设,相应教师多在两人以上。个别特殊学校除外,“导师制”的优势在于弥补的个体教师对于学生的不足。每位教师从年纪、性格、教学风格、本硕研究方向和社会见习经历都各不一样,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好恶呈出对教师和学习的态度差异。态度决定学习成效。三维立体教学的“导师制”是将《三维模型基础》课程分成了必修和“选修”,正常教学进度里的课程就是必修课,是学院统一安排的教师和班级,教学双方都无法选择,但是“选修”可以。能开设三维动画的高校应当配备相当规模的电脑工作室,这是国家对高校办学的硬性规定。基于这些电脑工作室,学院可以开设一门分段练习的辅导课,学生选择时段,不同教师被安排在不同时段进工作室辅导,让学生能自由选择学习时段感受不同教师的风采。引导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有作业,要求协作完成,留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听教师的辅导完成。

(三)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

一般高校的传统教学评价方法由考勤、作业和学习态度这几部分综合组成。经过调研发现:考勤是最透明的,作业其次,学习态度最不好把握。通常以分数来标注成绩是目前给予学生优劣判断最直接的方案,没有分数评判无法与大众化教育接轨。从多年的教学反馈来看,学生不惧怕分数,害怕的是不公平;教师评价无法顾及所有学生的感受,这是很平常的事。作业水平的等级,学生自己是非常清楚的,公平与否可以让需要公平的对象自己来评判。将教师的评价作为辅导,学生的集体评价作为主体,只分等级优良,最后结合考勤、学习态度和教师自己对作业的评价给学生具体的分数。前提是,教师必须说明每个分数段的占比,比如90分以上百分之十五左右、80到75占比百分之十,90至80分数段占比百分之七十五左右。这种“橄榄型”的分数段是比较科学的。其次是每个成绩段的评价标准应当说在课程的开始,尽量形成明确的文字,让学生有确切的参考对象。最后,每周一成绩,做到所有成績都是教学过程中逐渐生成的。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做到耐性听去学生自评,从中发现学生的成长状态,遇到的问题,在教学中给予及时地调整和引导。用每周的成绩刺激和引导学生发展,语言多鼓励。最后的课程总成绩做到真正大家高度认同的优秀作业必须90分以上;用功但作业一般的同学成绩应当在90至80分这一段,该目的在于鼓励这部分学生;个别的后进生需要把成绩放在75至80分段,不到迫不得已不应给予学生太低的分数。学生来学校的目标是学习,成绩是衡量一名学生在一个课程里的表现,不能因为一门课程的表现而下定论。“橄榄型”成绩的两端都是教师教学研讨的对象,在课程结束时必须汇报和重点分析。《三维模型基础》是学生接触电脑绘图的第一门课,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远远超越课程内容本身,直接关乎学生对三维动画专业学习的信心。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学生的信心就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将学生自主评价、过程形成式汇总、教师辅导和综合把控等多方因素评价学生是目前相对多元、科学的做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对教师教学比较的考核,最后是通过课程调查表收集学生们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宗波,王珉,牛文杰,刘广斗.与三维造型技术相融合的工程图学教学探索[J].高教学刊,2018(21):76-78.

[2]田劼,王红尧.基于思维及工程力培养的工程图学教改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9):61-62+65.

[3]常青青,蒋正忠.基于三维CAD技术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探讨[J].轻工科技,2017,33(12):151-152.

猜你喜欢
建构
建构模型 探求最值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合理投放辅助材料,鹰架幼儿建构游戏
让幼儿在主题建构中获得快乐
文学奖与文学史秩序建构(评论)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基于微观公平的现代中小学校内部制度与文化建构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功能及课程建构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