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两个音响版本的对比分析

2020-11-16 02:17阳馥伊
艺术大观 2020年22期
关键词:巴赫比较研究

阳馥伊

摘 要:《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虽然是巴赫为管风琴创作的音乐,但现代钢琴的音色、音量的特性更能把这部巨作的韵味刻画入微,20世纪许多演奏家仍乐此不疲地把他作为音乐会的表演曲目。笔者选取安德拉斯·席夫与弗里德里希·古尔达两位演奏家的演奏版本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共性与个性的研究,深入了解两位演奏家的演奏风格,从中汲取经验,对今后的钢琴教学提供理性指导。

关键词:巴赫;席夫;古尔达;演奏版本;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2-00-02

一、巴赫《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的两位演奏家

(一)安德拉斯·席夫 (Andras Schiff,1953-)

安德拉斯·席夫,匈牙利钢琴家,5岁开始学琴,15岁在匈牙利电台举办的“发掘音乐天才”钢琴比赛中获第一名,19岁在布达佩斯成功地完成了初次公演,20歲在匈牙利国家广播钢琴比赛中获第二名,21岁参加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获第四名,接着在世界各地开始了他的音乐之旅。在过去30年,席夫与兰基、科西斯在匈牙利钢琴家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席夫的演奏以缜密的层次和严谨的结构著称,这种特质使他演奏的巴赫作品独树一帜。他被认为是古尔德之后,最具权威性的巴赫诠释者。本文分析研究的巴赫《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是安德拉斯·席夫1983年录制的,Decca公司1993年翻录的《J.S.Bach Italian Concerto》专辑之中,CD编号448 908-2。

(二)弗里德里希·古尔达(Friedrich Gulda,1930.5.16-2000.1.27)

弗里德里希·古尔达,奥地利钢琴演奏家,7岁开始学琴,12岁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以及音乐作曲理论,16岁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竞赛获一等奖。20岁时在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弹奏全本的贝多芬奏鸣曲,因此被称为杰出的贝多芬钢琴演奏家。32岁渐渐淡出古典乐坛,开始热衷于爵士,创立“欧洲爵士交响乐团”,试图把爵士乐与古典音乐融合在一起。36岁在维也纳创办了现代爵士乐比赛,38岁又在奥地利创立“即兴创作音乐学校”,倡导音乐创作与表达的即兴特点,反对屈服于古典世界的规则。古尔达的演奏基本功非常扎实,受到大众欢迎的仍旧是他演奏的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他的巴赫录音,清澈而透亮;让贝多芬奏鸣曲呈现出磅礴的气势。古尔达对于钢琴音色和音乐空间感的营造有着独特的品位和精准的把握,他看似随性的表演让音乐充满了灵感。本文分析研究的巴赫《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是弗里德里希·古尔达1964年录制的,由日本的AMADEOA出版的《J.Sebastian BACH》,黑胶唱片编号25PC-152[AVRS 6487 A]。

二、巴赫《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演奏版本共性研究

(一)纯正的巴洛克幻想曲风格

巴洛克时代所谓的幻想曲,是指过当时习俗曲式风格的乐曲。它没有固定曲式,通常具有随意即兴、富于沉思的性质。16世纪下半叶,随着反宗教组织兴起的复辟运动,意大利兴起了一种强调描绘精细,追求技法奇巧,突出色彩艳丽的流派,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瓦解资本主义的萌芽,巴洛克时代也逐渐从封建贵族式的盛期过渡到资产阶级式的晚期,经过前期风格的沉淀,巴洛克时代成为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一方面热情狂热,另一方面注重音乐逻辑。席夫与古尔达在演奏《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时都流露出浓郁的巴洛克时代气息,动力充沛、气势宏伟、细节雕饰、情感夸张以及崇尚理性。

(二)尊重巴赫的音乐创作

巴赫以宏大规模展示了《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进行了不同力度变化的布局,有许多段落包括了速度和调性的改变,还有标记了宣叙调的乐句。赋格处理得十分自由,运用了已知的半音式主题。席夫与古尔达都抓住幻想曲与赋格的体裁特征,突出委婉、深沉、有节制的题材要素,虽在曲式结构划分、主题进行与发展、声部间平衡关系的理解上存在细微的不同,但总体上基本一致。巴赫的作品大多为管风琴和羽管键琴而作,席夫与古尔达在演奏时通过不同的触键,把纵向层次做得清晰到位。《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的风格是严肃、宏伟、热忱、含蓄而变化莫测的。席夫与古尔达通过对巴赫创作风格的深刻领悟,在完全尊重巴赫作品的前提下,完美地为听众呈现了他们的二度创作。

三、巴赫《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演奏版本个性研究

(一)速度上的个性研究

通过整理演奏家的音频资料,席夫的《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演奏时长为10分39秒,幻想曲5分59秒,赋格4分38秒。古尔德演奏时长共9分16秒,幻想曲5分09秒,赋格4分07秒。演奏作品的时间可以体现演奏者的演奏速度,席夫和古尔达演奏的《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总时长差了1分21秒。(如表1)

巴赫的《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分为幻想曲与赋格两部分,其中幻想曲又可划分为自由华丽的托卡塔与庄严肃穆的宣叙调两个部分。利用节拍器得到的速度数据想对比发现,古尔达的演奏速度较快,整首作品速度较稳定;席夫的演奏速度较慢,幻想曲的速度较自由,尤其托卡塔部分,速度区间从≈66到≈96,宣叙调的速度区间从≈40到≈60。(如表2)

(二)音色上的个性研究

通过对比《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全曲的音色,席夫的演奏音色严谨而细腻,清脆而明亮。幻想曲部分的音色变化极其多样,让听众产生不同的心情感受。席夫演奏的音色结合了钢琴的泛音以及音乐厅回音的效果时而让人想起激动的呼喊和热情的独白,时而人们内心充满戏剧性的痛苦挣扎,时而仿佛一个人的窃窃私语被无情的拒绝,时而似冷静客观地看客悦耳动听的歌唱。席夫通过不同音色申述和声的变换,借此来表现句子中渐强或者减弱的想法。席夫对于赋格的音色安排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为了表现出巴赫独有的理智,音色与幻想曲的丰富音色形成反差,变得厚重而饱满。[1]

古尔达的触键音色干净利落,饱满并且具有颗粒性。席夫认为演奏巴赫时不应该使用踏板,与之相反,古尔达在演奏《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时结合了钢琴的踏板,以此改变了演奏的音色,尤其使幻想曲的音色充斥着一种月色朦胧的柔美之感。例如从第26小节开始的琶音部分,古尔达使用了延音踏板,以此模仿管风琴的厚重宏伟的音效。幻想曲中的宣叙调的音色处理得含蓄而柔和,赋格部分采用了明亮的颗粒感音色。[2]

(三)装饰音上的个性研究

不同的乐谱版本有不同的装饰音标记,由于两位钢琴家选取的演奏版本不同,以及钢琴家在演奏中融入了个人特色的自由演奏,本文选择的两位钢琴家都在装饰音表现上有各有特色。通过分析整理音响资料可知,古尔达基本按照布索尼F.Busoni编订版的乐谱标记演奏,演奏了29个装饰音;席夫采用的汉斯·冯·彪罗H.von.Bulow编订版乐谱,即兴添加了66个装饰音。

四、结束语

文章从两位钢琴家的演奏版本入手,通过速度、音色、装饰音等方面对两个演奏版本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演奏巴赫音乐要注重音乐逻辑、时代的气息,踏板对音响效果的润色等。巴赫《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在钢琴教学中有着非常关键的指导作用,本文是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巴洛克后期钢琴作品演奏风格衍变》的研究成果,论文为钢琴演奏的二度创作提供音响资料参考,对音乐评论和音乐表演美学提供理论依据,对钢琴课程教学助力。

参考文献:

[1]田园.巴赫及其《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S1):83-84.

[2]陈兆勋.巴赫:d 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曲[J].钢琴艺术,2002(04):57-60.

猜你喜欢
巴赫比较研究
让人闻风丧胆的巴赫
我是听巴赫的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一个也不能少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一生都在争工资的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