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壮族传统舞蹈道具的应用与语义表达

2020-11-16 02:17白云武
艺术大观 2020年23期
关键词:道具应用

摘 要:文山州的壮族传统舞蹈多采用道具配合表演,除了身体的语义表达外,其使用的道具也被赋予新的含义,二者联系紧密有着深厚的表意内容。探索其道具在传统舞蹈中的语义表达,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地传统舞蹈投射出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多维度的思考当地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壮族舞蹈;道具;应用;语义表达

中图分类号:J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3-00-02

语义所表达的是语言的含义,它是语言学中的概念。舞蹈的语言主要是以身体为传播媒介来表达的,除身体的舞蹈动作外,其相关使用到的道具、场景等都充当了舞蹈表达的重要语义。文山州作为云南壮族的聚居区域,有着壮族传统舞蹈文化的典型性,对于文山州整个地区而言,当地傳统舞蹈中所使用到的道具都是这些传统舞蹈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文山州壮族传统舞蹈地域性道具应用的语义表达特点。

一、“拟兽”类道具的运用及其语义

文山州壮族传统舞蹈中有着许多的动物形态,这些动物形态既体现在舞蹈动作姿态上,也体现在服饰与道具上,它蕴含着当地壮族民众对某些特定动物的情感寄托和崇拜。这类型的舞蹈通常会利用动物形态的道具,去模仿动物的神态和生活特性,然后以“拟人化”的动作为载体,再现了特定时期族群的动物信仰符号,强调了族群与动物的和谐共存关系。

(一)纸马舞道具

纸马舞道具的制作较为复杂,有着民间手工艺造型制作的艺术特征,具有民俗研究价值以及制作传承的实用价值。在文山当地,壮族纸马舞之所以可以独树一帜、趣味横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纸马道具在纸马舞蹈当中的巧妙运用。常见的纸马道具外观以一匹活马为原型由马头、马颈、马身、马尾构成,然后用竹条编制,马身中间镂空,表演者把马形道具由头往下套在腰部位置,双手提住两边马身起固定作用,中间镂空的位置刚好够容纳一个表演者。现如今的纸马道具经过数百年的演变也融入了一些现代审美的元素,无论从外观还是工艺制作的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纸马道具由最初稻草编织的草马、白纸裱糊的纸马,演变到现今色彩丰富、颜色鲜亮的布马。根据《文山县志》的记载,壮族的祖先曾随白马将军出征,后因迷路滞留本地,后世族人为纪念白马将军,故扎纸马道具跳纸马舞来缅怀将军。也有当地老人口述:是为纪念一位名为王三姐的壮族民族英雄在战争危难中急中生智,巧扎纸马道具智退敌军,故这一习俗流传至今。在当地纸马舞属于较高规格的丧葬祭祀舞蹈,带有祭祀性质的语境,但现今丧葬祭祀的约束性功能已经消失,无论什么场合都可以表演,从道具的美化和表演功能的改变,可以看出纸马舞动作和道具的语义表达是和时代多元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1]

(二)牛头舞道具

在文山壮族地区动物图腾众多,崇拜结构多元,但对于牛的喜爱却是比较突出的。壮族善种植水稻,牛与他们的生活劳作关系最为密切,是他们最得力的农耕助手,在长期牛与人的农耕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爱牛、护牛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诸多关于牛的故事,有着专属于牛的节日和舞蹈。表演牛头舞时牛头傩面具是其必须使用的道具,该道具通常由风干的牛皮、竹条、布或者厚绵纸做成,表演时多为两人协同完成,一个半直立着身体耍牛头,另一个弓腰拱背饰牛背甩牛尾,有时也会由一个人独立完成。道具的使用让观众直观性地看到牛的形象,再配合动作的传神表演从而实现了道具由“物”至“意”的转换与升华,有效增强动作的表现力,体现了壮族民众对牛的热爱、对收获的期盼,对人畜兴旺的诉求。[2]

二、战争类道具的运用及其语义

文山壮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从各氏族之间的相互战争、吞并、分裂,经历了无数的氏族更替和民族变革,这样漫长的民族战争史也形成了当地壮族尚武的民族气节,至今其传统舞蹈中也还保留着很多手持兵器类道具的战争性舞蹈,这类舞蹈通过战争类道具的使用,让舞蹈更勇猛粗狂、气势磅礴。例如:棒棒灯舞蹈的道具使用。

在当地,棒棒灯的传说故事多以降服妖魔(战争)为主,它所使用的一对花椒树短棍,也是区别于壮族其他舞种最显著的特征。表演时,两短棍相互敲击,声音铿锵有力,在敲击声响的伴奏下踝关节、膝关节、臀、臂、腰,全身都有大幅度的弹性跳动,具有武术“短棍舞”“兵舞”的典型特征。棒棒灯短棍道具的使用,不仅突出了战争类道具的文化符号功能,更是凸显了棒棒灯舞蹈动作的语汇表达,在表演中极大的突出了其舞蹈蕴含的团结、正义、无畏的英雄气概,让观者振奋人心,舞者气势豪迈。

三、生产生活类道具的运用及其语义

生产与劳动、生活与用具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而生产生活中的用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呈示出来的具物符号。大家常说,艺术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而用具是生产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这也说明了生产生活中的用具它与艺术的发展是有紧密联系的。文山壮族依水而居,善耕勤劳,喜欢干净,生产生活用具具有多样性,实用性、适应性等特征,而聪明的当地壮族民众利用这些用具特征巧妙的创造出了舞蹈动态语汇,于是就产生了手巾舞、草人舞等一些广泛在当地流传的生产生活道具型舞蹈。

手巾舞和草人舞通过使用手巾、犁、锄头、稻草衣等生产生活的用具,集中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生产生活场景,讴歌了壮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精神风貌。手巾舞和草人舞表演时虽有固定的流程,但动作多为简单随性、自然朴实,非常贴近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动作特点,例如:播种撒谷、栽秧犁田、收割晾晒等,这些简单的动作由于有了生产生活类的用具作为道具,从而升华成了艺术化生活的符号,让表演者更多地创造出了身体的动作语汇序列,扩大了手巾舞和草人舞艺术维度的呈现,多视角地展现了当地壮族崇尚生活、崇尚自然的农耕情怀。

四、祭祀类道具的运用及其语义

文山壮族是滇越的后裔,多为信仰自己的原生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铜鼓是他们沟通神灵的主要“法器”和“乐器”。壮族祭师与神灵沟通祭祀时必会敲鼓而舞,从而也产生了铜鼓舞,当舞蹈与祭祀有了亲密关系,祭祀活动中所使用的道具“铜鼓”就具有某种隐性的指示性,是其“法器”也是铜鼓舞所使用的“道具”。

铜鼓舞在表演中使用具有祭祀特征的道具,不仅表现了当地壮族的民俗风情,也体现铜鼓文化的传承,通过动作与铜鼓道具结合的舞蹈语言,指引人们看到铜鼓舞现象下的壮族宗教本质,那是对神的膜拜、对生命的赞颂,是壮族民族精神与力量的象征。

五、艺术作品中的道具运用及其语义

當地有着较多的壮族舞蹈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中也多为使用道具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营造舞台气氛、增加舞台色彩、深化作品主题,其每一个艺术作品后面都蕴藏着编舞者,对作品的精心编排和道具的巧妙运用。

(一)巧用“巾”类软道具

这类型的道具在作品中的应用中较为普遍,它可以最大化的延展身体的表现空间及运动轨迹,在道具辅助性拉长的视觉冲击下,充分地突出了肢体的动态之美。例如:文山州民族歌舞团创作的壮族舞蹈《手巾舞》编导把传统舞蹈中的手巾加长加宽,手巾在舞者的手中通过抛、甩、抖如白云划过天空一般形成了一道道弧线,扩大了肢体在舞台中的占有空间,时而静止时而动,形成了极富美感的画面,暗喻了壮族平和、善良的民族性格。

(二)活用“木质” “皮质”“ 铁质”类硬道具

文山州壮族传统舞蹈的道具除了较为柔软的“巾”类道具外,多为“木质”“皮质”和“ 铁质”的道具,例如:纸马舞的马形道具,棒棒灯的花椒棍道具,牛头舞的傩面道具、铜鼓舞的鼓道具等,这类道具多带有地域性的典型色彩,在应用中多会改变它的形态与大小,只抽离它所蕴含的典型性符号内核进行再次物化的“表意”呈现,所以会对作品的表演风格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得表演的体态、律动、舞姿更加的丰富化。例如:文山市民族文化传承展演中心编创的《纸马瑶》,通过缩小纸马道具,把套在腰上的道具调整为执在手中,极大地解放了肢体的可动性和可舞性,增强舞蹈作品表现的感染力,展现了壮族人民勇敢、乐观的民族气质。

六、结束语

舞蹈道具只是一个具象的物体,本次论述只是窥探了其在舞蹈中的一个点,它与这个民族背后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失个性。对于文山壮族而言,其传统舞蹈道具在舞蹈表演中充当了相当一部分的语义,它不仅能直观地体现了舞蹈本身的表达,同时也蕴含着这个民族内在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的信息,是壮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他们美好的情感寄托和高度的审美追求。

参考文献:

[1]谢迟.湖北传统舞蹈道具的语义研创[D].长江大学,2018.

[2]白云武.云南文山壮族传统祭祀舞蹈调查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7,30(04):38-42.

猜你喜欢
道具应用
在实践中如何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情趣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道具在杂技节目中的作用分析
浅析道具在汉族民间舞中的功能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