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纹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0-11-16 02:17王毓王育姝
艺术大观 2020年23期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毓 王育姝

摘 要:中国传统纹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美视觉形态,分析中国传统纹样应用于二十四节气视觉化设计的内涵与原则,选取迎春降福、蚕纹、谷纹三种纹样,通过与二十四节气中立春、小满、芒种三个节气进行内涵研究,对中国传统纹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化设计中的应用方式进行分析。得出中国传统纹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中能够发挥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表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中国传统纹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视觉化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3-00-02

纹样,是指那些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律进行抽象,变化所最终形成的具备规则化,定型化特征,并普遍应用于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图形。[1]中国传统纹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纹样的发展往往和我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发展有关,具有丰富的寓意,中国传统纹样常常借助“假托”“谐音”“转喻”等形式来传情达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五福捧寿”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纹样,它由五只蝙蝠围绕着寿字或桃子构成,寓意多福多寿。由于蝙蝠的“蝠”与“福”字同音,故通过谐音“五蝠”代表“五福”。

在当代视觉设计中,中国传统纹样因其具有独特的视觉美感,广泛地应用于各类视觉设计领域,但是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对中国传统纹样的应用,往往注重片面的视觉效果而忽略对其背后文化寓意的表达。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各种“国潮”风格、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受到人们的喜爱,民族自信空前高涨,如何能够运用中国的视觉语言来传递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相关从业人员的研究课题。

在各类传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由于其“非物质性”,对它的保护和传承都具有一定的困难,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对民族文脉的保护,也是国家文化复兴的需要,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传承,受到了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大家共同研究的课题。二十四节气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重要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气象届甚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人民长期经验的累計成果和智慧结晶,它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衣食住行和文化观念,是贯穿中华民族的一条重要的精神文脉,通过中国传统纹样对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视觉化设计,将有利于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了解。[2]

一、中国传统纹样在二十四节气视觉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内涵

中国传统纹样应用于二十四节气视觉化设计应用研究,是用中国传统纹样的视觉语言对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以可视化的方法进行表达的研究。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最为熟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由于其实用性与科学性至今都备受人们的推崇,我们发现对二十四节气的视觉化表达并不少见,包括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插画、包装设计、多媒体设计、动画等。但我们也发现,对二十四节气的视觉化表达存在着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多以生活场景或风景进行内涵表达。我国很多传统纹样,它的产生根植于我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二十四节气传承至今,其主要作用已经由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发展为体现我国风俗习惯和文化。提取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因子和中国传统纹样的文化内涵因子,通过视觉化的语言构建其文化内涵连接,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有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视觉化语言体现。[3]

二、中国传统纹样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化设计的原则

传统纹样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化设计的结合,有利于双方文化内涵的视觉化表达,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符合当代视觉设计的要求。

(一)文化内涵表达准确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难以进行广泛传播的一个原因就是其的“非物质性”,如何把其“固化”下来,且准确保留其文化内涵与意蕴是一个难点。运用传统纹样的文化内涵,将非物质文化的文化内涵通过视觉化表达出来,是一种“固化”的途径,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视觉化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其文化内涵与意蕴相符的传统纹样进行视觉化表达,才能准确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

(二)符合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是人们创造美的形式,对美的形式规律的总结和抽象概括,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为了符合现代视觉审美的需要,传统纹样的视觉化表达,必须符合形式美的法则,遵循现代设计的美学要求。

(三)符合中国特色的视觉化语言

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民族自信不断增强,在文化领域我们也需要打破以西方价值观体系发展而来的现代主义设计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垄断地位,通过视觉设计传递中国文化与价值观。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设计师和相关从业人员都在尝试用中国传统的视觉语言进行设计。因此,运用中国传统纹样对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进行视觉化设计,需要符合中国的美学法则与文化意蕴。

三、中国传统纹样在二十四节气视觉化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开始出现简单的纹样,从最初的粗犷、神秘,到鼎盛时期的精美繁复,其背后都蕴含着当时社会独特的艺术审美与风俗习惯。下面将通过选取迎春降福、蚕纹、谷纹三种纹样,通过其与二十四节气中立春、小满、芒种三个节气进行内涵研究 ,对中国传统纹样在二十四节气视觉化设计中的应用方式进行分析。

(一)迎春降福——立春

迎春降福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纹样,它以迎春花和飞翔蝙蝠为视觉表达对象,寓新春伊始,春回大地,福满人间之意。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开始”之春;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民间有立春祭,春祠荐新、迎春等民俗活动。通过运用迎春降福这一传统纹样来表达立春的文化内涵,能准确地传达立春这一节气的文内涵。

(二)蚕纹——小满

蚕纹是中国传统纹样的一种,常见于古代青铜器上,蚕纹在青铜器上的应用,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桑养蚕、从事纺织的悠久历史。小满是二十四节气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大幅降水的雨季的开始,“雨水开始增多,江河小得盈满”。小满在民间有一个重要的习俗——“祭蚕”,传说中,小满为蚕神的生日,《春秋》中就有记载:“天子亲耕,王后亲蚕”。意思是小满这一天,皇帝要亲自耕田,王后要亲自采桑喂蚕,来表达统治者对耕田织布的重视。对小满进行视觉设计中,通过运用蚕纹,能够准确地传达小满節气的民俗内涵。

(三)谷纹——芒种

谷,古称粟,在农耕时代,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我国古代先民把对食物的敬畏体现在了礼器之中,谷纹就是我国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主要表现在玉器之上,表现的是谷物发芽叶的样子,表达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盼望。芒种,又名“忙种”,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是古代节气指导着农事耕种,芒种就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的说法。用谷纹来表达芒种这一节气的内涵,既能传达其基本含义,也能深层次表达出古时人们对丰收的期盼。

四、结束语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有无数瑰宝等待我们去发现,我们需要对包括中国传统纹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通过视觉化设计发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赋予其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促进我国文化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魏霞,王立颖.传统纹样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09(11):183.

[2]相静.论中国传统纹样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20(03):286.

[3]姜晓微.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探究[J].包装工程,2020(06):227.

猜你喜欢
二十四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非遗名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