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华
摘 要: 地理学课作为自然科学门类的一个分支,能够有效地展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形成、发展以及变化规律,作为高考中一项重要学科,应当加强对地理学科教学实践工作,其中也要对地理实验教学展开有效探究。本文以湘教版地理新教材的地震灾害理论知识做为出发点,由孕灾环境与致灾因子分析,到灾情推演,以构建问题情境,完成地理实验教学实践。
关键词: 实验教学;问题情境;地震灾害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4.199
新时期,基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根据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形成特性,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地理实验教学优化设计,以指引学生养成多元化学习方式和地理思维习惯,在真实情境下开展各式各样的地理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融入情境,以此实现角色扮演与延展思维,辅助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培养良好学科核心素养。而问题情境创设是推动教学深入开展的关键。本文以地震灾害知识着眼,由孕灾环境与致灾因子分析,到灾情推演,以构建问题情境,完成地理实验教学实践。
1 情境导入分析
播放“汶川地震回顾”视频,其中对于地震的描述,并非简单的统计学数字,而是鲜活生命于生死墙上的签名。可提出问题,在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级地震;2017年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发生了7级地震,为什么近幾年四川变成了地震多发地?8级汶川地震与7级九寨沟地震相比,哪次破坏性更为严重?面对如此灾害,应该如何采取防范措施?
2 实验推演分析
详细分析地震破坏程度的主要影响要素。根据学生小组讨论,到讲台上自行选择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基于小组现场讨论决定实验步骤。实验提出问题,即根据学生设计,可能会引发怎样的现象?实验现象与预设有出入,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对于实验进行怎样的优化调整,具体效果如何?学生对于知识点相应的实验还存在怎样的疑惑?得出实验结论,即地震断层活动导致地貌发生变化,且让人类亲身体验到了大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的极强破坏力,其所引发的房屋桥梁坍塌、道路损坏、生命伤亡,造成了不可预估的生态破坏,以及社会经济严重损失。地震的震级只有一个,但是相同震级的地震烈度却存在一定差异,通常发生于夜晚,震源比较浅,且距离震中较近,建筑抗震性越差,防震意识越差,人口密度越大的区域,地震造成的破坏越大。
3 实验感知分析
在模拟地震中逃生的相关问题思考,即地震发生时你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就实际所处位置,简要概述所需掌握的防范措施与要领;基于以上问题,怎样选择最佳逃生路线,并详细阐述具体理由。
实施建议,即教师教学过程中可提供校园平面图,指明各个方位区域名称,让学生在图上模拟描述逃生路线,明确标注避难场所,对路线合理性进行阐述,并进行小组讨论,商议最佳方案。
模拟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体验感受,即在地震发生时,需要保持冷静,评估所在位置与具体震感状况,在地震时通常需选择就地避震,明确哪些区域、哪些方位是正确的避震地带。而正在上课的教师和学生,若是在室内,则选择有承重墙制成的地方,或者坚固的课桌下面、讲台旁边,弯曲身体,掩住口鼻,保持趴卧姿势。在地震之后需听从指挥,按照顺序撤离,到达安全区域,防止由于推挤或者踩踏引发事故。就学校来讲,通过会选择比较开阔的操场或者篮球场,注意与建筑物或者电力等保持距离。
4 课后思考分析
在课后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即回顾情境主题,思考为何近几年四川成了地震多发区域?汶川地震与九寨沟地震的破坏性对比?在汶川地震之后,进行灾后重建,需做好哪些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于学校、班级在今后的地震发生时,如何做好防护工作提出个人建议。
5 反思汇总分析
5.1 需紧紧围绕课标内容
问题设置不可单纯停留于课堂导入部分,还需围绕课标逐层分解、递进,以问题链方式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尽可能的让学生对地理学课产生兴趣,这对于其今后的学习有着推动作用。其中,并非全部课标都可设计出相对合适的实验,并非全部实验都可呈现不同层面的学习要求。但就地震课题的常见自然灾害来讲,其中涉猎类型各式各样,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等,本文以可实验观察与实践体验的地震开展教学设计,相似实验教学可选择洪水、泥石流等案例进行推演分析,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5.2 需紧紧围绕生活情境
教学问题设计可来源于真实生活事件,可模拟生活情境,问题设置需要与实际生活状态相结合,只有这样,才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享受了解地理课堂的生活实际感。在课堂演习避灾时,教师可以地震告警系统的警报器进行模拟,前几秒学生可能会相对茫然,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地震时错失黄金逃生时间。此外,由生活原型与亲身经历,深入挖掘地理实验教学所需要的资料,可促使高深抽象化的原理知识以简洁操作的地理实验加以呈现,以助于学生切实理解、学习对于生活中具有实际作用的地理知识,拓宽自身知识面,使得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融合。生活情境重现也可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再现实验过程,能够起到良好的反思、巩固效果,这对于培养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着积极推进作用。
5.3 需紧紧围绕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具有很独特的实践性,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地理实验教学在发展高阶思维中如何提供行之有效的路径,也显著提高了学生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方案设计的可行性转变为实验流程的科学合理性;通过实验观察的可视化转变为现象阐述的精确化;通过小组内部分工合理化转变为组间评价多元化。在演示实验环节,将某小组实验的器材选择、流程设计、观察角度、结果分析整个流程全权交予学生自主完成,尽管最终并非所有小组都可有效达成,但是在学习时的步步紧追与反思总结,可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切实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燕明.基于生活化素材创设问题情境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2] 罗玉梅.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