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杠
【摘 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许多喜人的景象。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令人困惑的现象。本文针对新课程实施中的误区进行了积极的反思:目标终点不是任务的完成;合作未必是新课程的标志;综合并非包罗万象集大成;评价怎一个“好”字了得?同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阅读教学;反思;对策
引言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课堂比过去开放了,气氛比过去活跃了,学生学习方式比过去丰富了。然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令人困惑的现象。
1.目标:终点不是任务的完成
(1)【现象】一位老师在讲《春》“迎春图”中的“一年之计在于春”时,问:“你们还知道哪些谚语?”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踊跃发言,甚至由谚语扩展到歇后语。老师打断说:“歇后语我们就不交流了,否则这节课的任务就完不成了。”
(2)【反思】许多人总认为把“我”备好的课、既定的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如果学生活动过程太长,讨论时间太多,“我”的课没上完,这节课就是失败的课。于是在课堂中许多热闹的讨论场合,生机勃勃的体验过程被强令中止。教师怕时间不够,不得不让学生从“过程”中走下来,直奔预设的“目标”。“过程”在“任务”面前搁浅。
其实,完成了既定的教案不等于就是完成了任务。“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不是唯一目的。传统教育忽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去发现问题,并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灵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对策】《语文课程标准》对我们触动最大的是过程。过程本身就是目标,而且是长远的目标,甚至是最重要的目标。缺乏过程就是缺乏了体验,缺乏了实践,知识与技能就难以内化,就削弱了创造力培育的前提。
开放的过程必然要有开放性的目标观,“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知识的传授只是我们的一个目的,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特别是让学生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应该更为重要。
2.合作:未必是新课程的标志
(1)【现象】一教师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提问说:“京城来了两个骗子,结果皇帝上当出丑,那么皇帝受骗上当的原因是什么?请四人一小组讨论三分钟。”教室顿时热闹起来:有的是一个优生在发言,其余当听众;有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不着边际地闲聊;有的小组干脆沉默寡言,无人开口。教师在一边显得无所事事。三分钟很快到了,教师说:“时间到了,现在请回答刚才的问题。”
(2)【反思】新课程强调:“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并且似乎成为了新课程课堂的标志。这种泛用的结果是:我们只看到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等形式,而看不到这种合作的必要、合作中的分工与协作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感觉不到学生到底在自主什么、教师的作用又在哪里。于是,课堂表现为“散乱的活跃”。
(3)【对策】小组合作学习是既有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对课上需要解决和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有一种预测:哪些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学生互相探讨或教师点拨?然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在具体操作时注意这样几点:①营造氛围,确定高质量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②科学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在小组合作之前要留足学生亲近文本、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对研究的问题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③建立机制,教给方法,努力克服盲目无序、无意义、低效率的教学行为,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3.综合:并非包罗万象集大成
(1)【现象】一教师教散文《散步》,在明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读了几分钟后,就让学生分组活动:有的根据文章内容上黑板画画;有的到外面排练节目;有的去给文章配乐朗诵;有的去上网找资料、找问题……分组活动后,同学们忙了起来,但也有少数学生走走看看,什么也不干。
(2)【反思】新课标提出“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论,强调语文学习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强调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使语文走出“以学科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狭小天地。于是,我们引导学生研究政治、历史,研究物理、生物,研究环保,欣赏音乐,创作美术作品……语文课包罗万象,大有一统天下之势。
(3)【对策】倡导综合性学习,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以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应是有效地完成文本的学习。语文教材中每一篇精选的文章,都是值得我们去用心开掘的宝藏。一篇文章,能够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才是正途。品酒师与饮酒者的差异在于一个“品”字,语文课对语言文字、人文情感的品咂咀嚼是综合性学习所不能忽视的。
4.评价:怎一个“好”字了得
(1)【现象】一节公开课上,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频频用“你真棒!”“真聪明!”“掌声鼓励”,即使是最简单的问题也不惜大加赞赏。最后在当堂训练时,设计了问题抢答,并宣布表现好的将有一份小奖品。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回答,课堂气氛热闹异常。
(2)【反思】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是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新课程倡导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尝试的信心,享受成功的愉悦。可是鼓励也应有个原则,不能为了不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不当之处也不予纠正,从而使学生陷入认知的误区。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有责任因势利导,拨正和疏通学生的思维通道。
(3)【对策】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效果。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要努力建立起“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从操作层面看,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慎重,要维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不能简单或粗暴地否定,更不能不作评价,或是笼统地以一个“好”來表述;另一方面,鼓励赞赏的同时,还要从发展性的角度去评价,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启迪思维,拓展思路,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让学生对自己的结论有正确的认识,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
总之,批判是为了建设,反思是为了超越。新课程,决不应该只是为应试教育披上一件漂亮的新外衣。新课程是理念和精神,更是实践和探索。我们应抛开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诱惑,积极吸取先进的课改成果,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史铅彦.浅谈语文新课改易走入的误区与应对策略[J].课堂内外,2011(10).
[2]曾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