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钗记》中“字迹相似”情节分析

2020-11-16 02:24张思桐
戏剧之家 2020年30期
关键词:情节

张思桐

【摘 要】《荆钗记》作为四大南戏之首,以其跌宕的情节和才子佳人的守护,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果说《张协状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负心汉的形象,“拒接丝鞭”[1]使得整个情节严谨又完整。那在《荆钗记》中对王十朋至情至深、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的形象描写则从王十朋与孙汝权“字迹相同”这个情节开始,不仅埋下整篇文章矛盾的导火索,使得文章结构完整,还让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荆钗记》作者对“同字迹”这个小情节的描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关键词】荆钗记;情节;“字迹相同”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0-0043-02

一、《荆钗记》故事情节

《荆钗记》是一首对悲欢离合爱情的赞歌。南宋末年,温州地区家境贫寒却品学兼优的学士王十朋,与家境殷实却不学无术的孙汝权争相向富家小姐钱玉莲求爱。王十朋以荆钗为定情信物,而孙汝权以金钗为定情信物,最终钱玉莲选择与王十朋结为连理,婚后兩人情感笃深。王十朋考中状元,万俟丞相欲招其为婿,王十朋以家中已有妻室为由予以拒绝,万俟将其改派到边远的潮州任职。期间王十朋写给玉莲的家书被孙汝权趁机修改,假证王已另娶。玉莲继母逼玉莲改嫁孙汝权,玉莲不从,投江自尽,为福建安抚钱载和救起,收为义女。王十朋接母亲到任所,得知钱玉莲死讯,誓不再娶,而钱玉莲又误信王十朋病故的传闻,改素守节。后万俟丞相被劾倒台,王十朋因政绩突出升任江西吉安知府。其时钱载和亦移官至江西,王十朋、钱玉莲巧遇于玄妙观,待钱载和出示荆钗证实,夫妻始敢相认。孙汝权受到惩罚,一幕悲剧转以大团圆结束。

《荆钗记》整篇剧作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其中“荆钗”作为二人相守、分离再到相认的见证,是整个情节的线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荆钗记》歌颂了富贵不忘糟糠妻的封建社会正直的知识分子,也刻画了劳动妇女宁死不屈的形象。这部戏自问世以来深受群众喜爱,特别是在温州一带广泛流传,几百年来盛演不衰。在当代舞台上,《荆钗记》仍很活跃,温州越剧团新编南戏《荆钗记》,在1998年晋京演出和1999年的沈阳戏剧节上,都获得了成功。

二、“字迹相同”研究的不足

李渔总结前人经验,提出“主脑”概念,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2]围绕“主脑”,进而突出情节的重要作用。《荆钗记》在结构上最突出的就是主线突出。全剧以王十朋和钱玉莲为主线,以“荆钗”这个信物为线索,推动剧情的发展。

在戏剧创作或者文学创作中,矛盾的设置是造成情节波澜壮阔最主要的原因。孙汝权这一人物形象在剧中存在的目的就是一个障碍与矛盾,用孙汝权来牵制王十朋与钱玉莲爱情的发展。孙汝权的障碍主要存在于两处,一是富贵的孙汝权用金钗来和荆钗形成对比,利用钱贡元的妹妹造成嫌贫爱富的舆论,蛊惑钱玉莲的家人放弃王十朋,但是并没有成功。二是利用王十朋的家书,肆意破坏两人的感情,从阶段性结果来看是成功了,但对于主题来讲,这会使得钱玉莲与王十朋的爱情更上一层楼。

《荆钗记》问世以来,无论是明清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各位学者大家都对其情节、关目、曲词等进行探讨与分析。在《六十种曲注评注》02集中,黄竹三与冯俊杰两位先生对《荆钗记》进行了系统的评注与梳理。在情节上面,学者们都关注到“主线”是否连贯的问题,而没有认识到矛盾最初铺垫的重要性。这就使得“字迹相同”在情节中的关注度不足,无法认识到细节对整部戏曲构成的重要影响。

三、“字迹相同”情节比重

在《荆钗记》第四出中这样写道:[众递卷介。外]叫左右。拿那生员背起来打。[净]老大夫何以赐责?[外]我什么衙门,令人代作文字?[净]怎么代作文字?[外]这卷与这卷,明明是一个人写的字。若肺腑流出,必然成诵。众生员始初送卷的,各背尔所作上来。

【前腔】[生]对:古明君在重贤,古良臣贡举先。巫咸傅说初皆贱,伊尹曾耕莘上田。皋陶既举不仁远,四皓出而汉祚安。恭承执一询遇见,敢不谆谆露胆肝?

[外]此篇以荐贤立论,是知国家之首务者,宜取以冠首。[3]

在这一段唱词中,我们可以知道在考试时有两个人的字迹极其相似,所以产生了可以吟诵自己作品的机会。在这次考试中,王十朋脱颖而出,受到赏识。但在唱词中,并没有直接表明与王十朋字迹相似的另一个人到底是谁。这一小小悬念的设置,对于初读的读者或者戏剧观赏者来讲,并不影响对全局的把握。但是这一情节,却对后文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王十朋寄家书的时候,这封信经过孙汝权之手就变成了另一个内容,并且对钱玉莲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同时也使得本该在家默默等候就可以团聚的故事情节发生了意外与转折。

李渔强调“密针线”。每一个情节都不是孤立的,而“字迹相同”这一可有可无的情节是对后文进行的一次重要铺垫。让读者有一种恍然大悟的阅读感受,并且使得文中波澜起伏,最重要的是“密针线”,给这个突如其来的结果一个原因。

四、“字迹相同”在铺垫中展示王十朋的才华

在古典戏曲中,从南戏之首《张协状元》到《琵琶记》,所有塑造书生才子形象的剧目,对于书生的文采与博学一般都没有正面描写,大多采用“自报家门式”的陈述,对于科举考试中的细节并没有进行展示,“自报才华”以后必定就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得官职吗?答案是否定的。与王十朋一起参加考试的王士宏,尽管自认为才华横溢,但没有成功考取功名。因此,对于观众如何鉴定什么是好的学识显得非常重要。而“字迹相同”这个情节给了观众答案。

在《荆钗记》第二出“会讲”中,是对王十朋在学习上的一个正面描写。在这一出中,王十朋自报家门,并且诉说了自己的鸿鹄之志。但志向的完成需要自身的实力。在“会讲”这一出中,初步交代了王十朋的才学。在对经典的解读上王十朋要比同门厉害很多,证明他的文学基础非常扎实。但是考试时,除了扎实的基础还需要对时事政治有独到的见解。所以单单只有第二出“会讲”是不能展现王十朋才华的。

在第四出“堂试”中,“字迹相同”情节正式出现。温州太守吉天祥提问:“古人君所以贤,古人臣所以言,圣王汲汲思为善,为善还当何者先?”这一问题的提出,三人皆有不同的答案。王十朋答:“古明君在重贤,古良臣贡举先。巫咸傅说初皆贱,伊尹曾耕莘上田。皋陶既举不仁远,四皓出而汉祚安。恭承执事询愚见,敢不谆谆露肝胆?”对于问题的见解从历史上看并没有创新,因为“选贤举能”这一观点自孔孟以来一直流传。但在回答上接连借用典故,回答格律严谨,并且与其他两人对比,才显得更高一筹。

王十朋作为第一个回答问题的人,太守吉天祥在没有听论其他人的见解下直言:“此篇以荐贤立论,是知国家之首务者,宜取以冠首。”从这我们可知王十朋的回答是符合官方標准答案的。

由此可得,在“字迹相同”这一情节的引领下,我们对王十朋精湛的学问有了直接了解,同时也为王十朋能赶考成功进行了铺垫。

五、“字迹相同”是情节发生变化的重要矛盾点

《荆钗记》中,以王十朋与钱玉莲两个人的爱情为主线,顺着情节的发展由中科举当官到受到诱惑,再到影响夫妻二人的情感。这是在其他戏曲作品中最常见的情节发展模式,例如在《张协状元》和《琵琶记》中都是如此。不同的地方在于《张协状元》和《琵琶记》中的女主人公都是身份卑微的下人,对于新生势力的状元肯定有消极的影响。但在《荆钗记》中,钱玉莲是一位貌美并且家境殷实的富家大小姐,不存在会使王十朋丢脸的情况。所以让中举之后的王十朋来抛弃钱玉莲没有了依据,即使在“榜下捉婿”中,王十朋也可以断然拒绝。

在这一情节中,就使得剧本可以向着美好结局的方向前进,没有使情节产生波澜的因素。在这一状况下“字迹相同”就是重中之重的矛盾点。古人传递信息全靠书信,王十朋走马上任也只可能通过书信向家中汇报情况。那在家书送回到钱玉莲家中时,能被孙汝权掉包的重要原因是,孙汝权在王十朋走后,并没有放弃追求钱玉莲。这时候孙汝权为什么能接触到这封信并且能偷改信中内容就有了充分的理由。

由于“假信”使得钱玉莲最终“投河自尽”(尽管没有成功),使得“字迹相同”的另一个人物是谁有了明确的信息——孙汝权。这一情节不仅使得剧本第四处重新出现在观众的脑海中,更让观众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极大提高了观众的观看感受。

“字迹相同”这一伏笔的设置,使全剧的情节有了新的走向。正是因为这一情节的合理利用,才使得作品波澜起伏,并且增加了王、钱两人爱情的波折性,最终使得王十朋和钱玉莲的爱情更为真挚感人,使得作品的主线极为突出。

六、结语

《荆钗记》在结构上也有它的缺点,如剧本结尾部分与《张协状元》中的结局有相似之处,或许由于作者当时创作观的影响,增加了一些乏味的情节。但这也丝毫掩饰不了《荆钗记》在整体上情节丝丝相连、人物形象鲜明的优点。《荆钗记》在明清时期受众面积非常大,这与其情节矛盾密不可分。《荆钗记》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与地方戏唱曲、唱词等方面的结合又产生了新的流变[4],但无论是哪方面的改编,都无法淹没它精彩的情节。“字迹相同”在《荆钗记》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对这一情节的分析中,应该了解到小情节产生的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勇风.<张协状元>“拒接丝鞭”情节新解[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6,(06):18-29.

[2][清]李渔.闲情偶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黄竹三,冯俊杰.六十种曲评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4]吕茹.<荆钗记>在近代地方戏中的流变[J].中华戏曲,2018,(01):149-163.

猜你喜欢
情节
劳伦斯小说情节原型简析
多次贩毒能否认定为“情节严重”
《远大前程》的哥特式解读
《项链》教学内容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