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川
摘要:国有企业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能够提高基层组织建设的质量,推动基层组织建设的创新。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开展了品牌化党建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累积了一些范例,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国有企业在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要秉持规范性原则、务实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效用性原则。可以从青年党员干部的管理和激励、企业项目管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角度切入开展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国有企业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的具体推进可以分为定名、规划、实施、宣传、评估五个阶段。
关键词: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建设;品牌化
基层组织是党建工作的战斗堡垒,需要发挥思想教育、党员管理、联系群众等一系列作用。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党建工作的加强必然要求夯实组织建设,提高组织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国有企业在党建工作中要做到建强组织,在基层组织建设中发挥创新动能,探索基层组织建设的品牌化党建工作举措。所谓基层组织建设的品牌化,就是指以特色型基层组织建设方案,提高基层组织方案的可识别性和可复制性,从而在打响品牌的同时,为他人提供可供参考的范例。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同时也必然是提高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性和质量度的过程,因而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积极效用。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建设究竟如何实现品牌化,则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思考。本文旨在对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建设的品牌化展开一些探索,希望能够在理论上、实践上起到些许积极意义。
一、国有企业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的内涵与范例
品牌化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国有企业在做强做优做大的过程中需要推行品牌化战略,用品牌来彰显质量,赢得口碑。品牌化思路可以运用于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建设实践中来。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建设在遵循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创新,品牌化是一个必然的路径。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建设的品牌化可以有效地提升基层组织建设的可识别性,因而品牌化也就是实现差异化的一个过程,可以避免国有企业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千篇一律。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建设品牌化也为组织建设的创新提供了目标和平台,企业可以围绕基层组织建设的品牌化目标,吸纳各类创新措施,将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当前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建设的品牌化实践已经在开展中,一些企业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形成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典型范例和成功案例。例如,有的企业围绕“服务型党组织”将服务特色融入组织建设中来,形成了有亮点、有特色的组织建设品牌方案;有的企业推行“一支部一品牌”策略,要求各基层支部在品牌建设中展开竞争,形成了竞争氛围较强的支部品牌建设体系;还有的企业以亮品牌、激活力、提战斗力打造党支部品牌,充分发挥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企业基层组织建设的品牌化范例所包含的思路值得借鉴。
二、国有企业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应秉持的原则
国有企业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不是天马行空,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章法,坚持一定的原则,需要在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做好品牌创新工作。如下几项原则应成为国有企业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应遵循的指导规范:
一是规范性原则。国有企业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应坚持规范化原则,即品牌化策略的开展和推进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包括品牌管理规范、品牌建设规范、品牌质量规范、品牌评估规范等。这些规范的确立和遵循,能够确保企业在品牌化组织建设工作中有章可循,避免品牌建设的随意和失范。有鉴于此,国有企业需要对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指引规范,起到建章立制的积极作用。
二是务实性原则。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需要“实”字当头,必须立足实际,满足实际需求,从而有效地将组织建设工作和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结合起来。务实性原则要求企业在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中不能沦为形式主义,不能满足于搞虚假的、形式上的品牌化建设措施来敷衍了事。基层组织建设的品牌化只是一个契机,关键在于提高组织建设的实效和质量,并满足企业党建工作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这就要求品牌建设的开展必须围绕实际,做好调研工作,坚持需求导向,确保品牌建设方案能够产生一些实际的效果和意义。
三是创新性原则。国有企业在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中应坚持创新原则,认识到惟有创新,才能真正树立品牌,如果创新动能不强、创新效果不明显,那么必然无法实现品牌化组织建设。企业要在品牌建设的框架内将各种创新思路汇总起来,既要发挥党建工作者的创新積极性,同时也要听取党员干部的意见建议,真正起到集思广益。基层组织建设的创新需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能假借创新之名搞伪创新,也不能为了创新而搞一些虚假、夸张的做法。
四是效用性原则。国有企业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坚持效用性原则,即所采取的各类品牌化建设措施以及形成的品牌化建设成果,必须能够产生一定的效用。国有企业可以就品牌化建设方案的成效展开评估,如果发现效益低下或无法产生足够的效应,则应舍弃原有方案。国有企业还要对品牌化建设方案的成果能否产生一定的效益进行评估,并作为后续品牌建设方案调整、优化和提升的依据。
三、国有企业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的切入点
良好的切入点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国有企业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要在思路上确立“基层组织建设+品牌”的路径,必须寻找到适当的切入点。企业应坚持将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与和企业经营管理融合起来,从而提高品牌建设的目标指向性。如下几个切入思路可供参考:
一是从青年党员干部的管理和激励切入。青年党员干部是国有企业重要的人才储备力量,也是基层党组织重点教育培养的对象。青年党员干部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和执行力比较强,应成为基层组织建设品牌化的主力军。企业可以围绕青年党员干部服务岗、青年志愿者活动、青年公益活动等打造有特色的品牌化基层支部。国有企业可以发挥青年党员干部的积极性,要求青年党员干部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就组织建设的品牌化提出相关建议,并吸纳其中的合理意见。
二是从企业项目管理的角度切入。优秀的基层组织能够提高战斗力,激发党员干部的创造创新激情。国有企业可以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切入,采取将党小组建在项目上的方法,打造“项目+党建”的品牌特色,从而提高党组织对项目的管理能力和指挥能力,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可以贯彻到项目最基层、最前沿。
三是从安全生产管理的角度切入。安全生产无小事,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质量。国有企业可以探索将安全生产和支部建设关联起来的创新做法,打造安全生产导向型基层组织,加强党员干部的安全生产意识观念,将各类有关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从而有效地促进项目安全性,发挥出基层组织建设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作用。
四是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切入。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本身即可视作党建文化或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从企业文化角度切入开展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可以探索文化创新路径,实现“党建+文化”的发展目标。国有企业可以尝试将勤勉、务实、创新等文化因子融入组织建设中来,实现“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文化品牌”的良好效果,使基层组织成为倡导和践行企业文化的主力军,同时使党建文化、红色文化全面融入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中来。
四、国有企业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的具体推进
那么,国有企业应如何具体推进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呢?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定名。国有企业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方案的名字必须响亮、好记、朗朗上口以及避免歧义,同时又要充分反映出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的内涵。品牌命名必须结合企业所在的行业以及所要打造支部的特色,可以发动党员干部开动脑筋,共同做好命名工作。
二是规划。国有企业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方案需要通过详细、缜密的规划予以推进。应从品牌化建设的人员配备、任务和责任落实、制度建设、宣传推广等角度做好规划工作。企业党委应负起品牌建设的主体责任,做好统筹、规划和指导工作,同时还要建立一套效果评估机制,对品牌建设方案的成效进行事前和事后的评估。
三是实施。国有企业品牌化基層组织建设不是徒有虚名,而是需要以实际的工作内容充实到品牌化建设中来。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应围绕既定的目标,从党员干部、党员教育、党员激励以及服务企业中心等具体措施出发,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最终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归宿。国有企业在具体的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实施过程中要发挥党员干部的积极性,要求党员干部做到树立品牌意识,自觉维护品牌声誉,积极推广品牌,并以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员干部的实际作为来增加品牌价值。
四是宣传。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国有企业在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要做好宣传工作,可以将宣传思想工作和品牌化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利用宣传思想工作的渠道、平台、载体和方法共同推广基层组织建设品牌。例如,国有企业宣传思想工作需要讲好企业故事,传播正能量,这与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在价值目标上殊途同归。国有企业要充分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和信息网络传播途径,做好品牌的宣传推广工作。
五是评估。评估工作是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步骤。可以围绕基层组织建设品牌是否能够提高组织建设质量、是否有助于组织力提升、是否具备宣传推广价值、是否促进了党建工作和企业中心工作的融合等问题,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体系,用于对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的效果展开全面的评估。评估结果可以作为后阶段品牌建设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也可以作为企业党建工作者、党员干部参与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的奖惩、激励依据。
总之,国有企业要善于通过品牌化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提高党建质量。在此过程中,企业既要把握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的规律和要求,将各类党建创新思路和举措融入品牌化建设中来,同时又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符合自身要求的品牌化基层组织建设体系。
参考文献
[1]边晖.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作用 系统打造“红色引擎”党建品牌[J].上海企业,2020(9).
[2]周红.企业特色支部品牌活动的创新路径[J].企业文明,2015(12).
[3]周丽,黄龙辉.“五步法”推进支部品牌建设的实践探索[J].广西电业,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