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明珠——谈赣剧《红珠记》的传承与发展

2020-11-16 05:52刘珺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赣剧传承与发展

摘要:本文以赣剧作品《红珠记》为研究对象。第一部分对江西赣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阐述了赣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介绍了在赣剧文化领域上的创新策略,融入了针对作品《红珠记》提到的创新方式。第二部分从《红珠记》的产生、表演效果、演出反响等多方面来分析赣剧作品《红珠记》备受观众喜爱的原因。第三部分全面概述了《红珠记》的创新与发展,主要从唱腔的传承、文本的创新以及舞台灯光的创新设计来展开说明。

关键词:赣剧;红珠记;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120-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089

一、赣剧概述

我国的戏曲种类繁多,至今仍有三百余种活跃在全国各地。江西省拥有27种戏曲类别,其中赣剧最为著名。1960年,毛主席及国家领导人在欣赏完赣剧《还魂记》后,将“美、秀、娇、甜”四字送给了赣剧艺术。在2011年,赣剧也被列入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回顾赣剧的发展历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最初阶段是在1842至1945年,这一时期,由于长期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国家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战乱不断、各国势力的侵占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赣剧的发展。

第二阶段是1945至1967年,这段时期可谓是赣剧发展的黄金期,在这二十余年间,新中国处于刚刚成立的阶段,我国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美术、影视、音乐、戏曲等艺术领域纷纷恢复生机,这为赣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第三阶段是1967年至1977年,这段时期是赣剧艺术发展的没落期,赣剧艺术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中。

最后一个阶段则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第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文艺的解放也带动了赣剧的重生,赣剧艺术随之焕发新机。

二、赣剧艺术的创新发展

(一)将赣剧文化加入进高校活动中

如今,普通高校和艺术类高校中除了有专业课程建设外还有着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和各种赛事活动。学生们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学习和了解专业外的知识,将我国民族传统的戏曲文化融入社团和各项比赛中有利于赣剧文化的普及,并且可以为赣剧的发展打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赣剧作品《红珠记》2017年于南昌大学上演,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观看。

(二)将赣剧元素融入进现代产业(文创产品)中

当下社会的流行元素会随着影视、娱乐、新闻等产生或消失。前几年动画影片《大鱼海棠》上映受到观众的喜爱,影院里有各类大鱼海棠元素的周边产品供大家选择。从这方面创新,可以凭借赣剧作品《红珠记》为题材制作成短片或动画电影以便学生观看,在吸引群众眼球的同时渗透赣剧艺术和《红珠记》的文化寓意。也可参考故宫博物院的创新设计,将戏曲元素融入进玩偶、服饰、饮食中去,在带动产品销量的同时也推广了赣剧文化,增加了群众的熟知度与影响力。

(三)将赣剧文化与流行音乐相结合

我们经常可以在国风类的音乐作品中看到戏曲的踪迹,例如李宇春的《蜀绣》,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等,另外,在当下大火的综艺节目《青春有你》中,戏曲也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站上了大众皆可看到的舞台上。从《红珠记》的唱腔入手,也可将片段的表演适当地插入进流行音乐的表演情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共同打造完美的视觉盛宴,但是要注意的是赣剧与流行乐器相结合时不能破坏赣剧独有的特色韵味,要借助流行表演来展现赣剧艺术的魅力。

三、赣剧《红珠记》概述

(一)《红珠记》产生概述

《红珠记》作为“大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南昌大学赣剧文化艺术中心于2015年3月申报,同年10月获批立项。第二年4月在江西艺术中心进行了首场演出。此作品汇聚了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赣剧文化艺术中心的顶尖力量和国家一流的主创人员等来共同打造,由当代中国赣剧的领军人物陈俐教授领衔主演。

自南昌大学赣剧文化艺术中心成立以来,每两年将会上演一部大型的舞台戏曲表演,另外,由于完美的舞台效果和精湛艺术水准,使它带来了极高的社会效益,超越了一部分专业的戏曲院团。赣剧文化艺术中心借助了高校来演排新的作品,在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也对赣剧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红珠记》参演的学生来自音乐系和舞蹈系,学生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音乐系学生主要负责乐器伴奏、人声帮腔、声音独唱等专业工作,舞蹈系学生主要负责剧中的群众演员、群舞、双人舞等舞蹈任务。戏曲表演的演员中有一些同学从未接触过戏曲,比如“孙黛云”这一角色的扮演者之前从未了解过赣剧,但凭借与角色相符的气质,在专业老师的教导下学会了戏曲台步的走法以及赣剧独白的朗读技法,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表演。除她之外,剧中女声独唱情节的表演者和双人舞 A、B角的表演者事先也未了解过赣剧,他们通过这次《红珠记》的演出,对赣剧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都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红珠记》的表演效果概述

1.    简约与内涵并存

此剧故事情节简单明了、线索清晰易懂,但情感波浪起伏不断,让人意想不到,沉重又深刻。在情节的編排中挪用了《红楼梦》的故事,但又与故事本身的情节融为一体,运用得合情合理,将“人性”主题表现得惟妙惟肖:受害者最后变成了害人者,将有价值的东西撕开暴露在人的面前,观众感同身受,感慨连连,故事耐人寻味。

2.    阵容排场惊艳

演职人员总计20余人,但是情节中不到十人的队伍将宫廷迎亲、省亲环节奢华的大气表现得栩栩如生,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

3.    布景装饰俱佳

剧中布景装饰十分简单,皇宫或王府仅仅凭借几张茶几、桌椅、窗台、门楣和一些小挂件就恰到好处的透露出了深宫别苑中的威严、凝重的气氛和皇家典雅高贵的气质,犹如齐白石的花虫写意画和八大仙人的山水画一样,简约中透着大方。

除场景外,人物的表演也十分精湛,各角色唱跳俱佳。剧中女主角细美悦耳的唱腔打动了观众,在进行难度较大的一连串水袖舞蹈时,深深吸引住了观众的目光,在展示传统戏剧功底的同时也润物细无声般的向观众诠释了角色内心复杂强烈的情感。

音乐设计方面,在原有的传统部分上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例如独唱中的托腔、伴腔、合唱部分以及交响音乐呈现出来的厚重感,为传统戏曲表演创造了新结晶,开辟了传统戏剧音乐的新道路。

演出中有一处创新设计运用得精彩绝伦,那便是两个“影子”舞者。这是集传统剧种与现代舞蹈于一体的新的表演探索,影子舞者的精彩表演也是洋为中用的一个体现,在增加此剧亮点的同时,促进了年轻观众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支持与热爱。

(三)《红珠记》上演后的反响

《红珠记》上演时深受观众喜爱,观众频频叫好,获得掌声不断。该剧在“第六届江西艺术节·第十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上荣获“玉茗花优秀剧目奖”、“表演一等奖”、“集体伴奏奖”等十二个奖项。与此同时在江西、北京等地巡演场次多达40余场。并在2017年再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于2018年在全国各地演出30场。

四、赣剧《红珠记》的传承与发展

(一)唱腔设计中的传承

赣剧《红珠记》中表演的唱腔设计者是作曲家程烈清先生,因为此剧本的文化价值相对较高,同传统的弋阳腔风格气质相吻合,于是弋阳腔作为《红珠记》的主要唱腔形式。《红珠记》汇集了“四朝元”、“红衲袄”、“香罗带”等二十余个曲牌,在表演的唱腔设计中运用了赣剧的弋阳腔唱法,让故事发展情节与角色情感紧密相扣,主要来源于以下3种创作技法:首先是保有原始曲调的基本特点,例如“红衲袄”、“香罗带”等,在坚持长短句和弋阳口音的前提下,让弋阳腔的每一个基调富有个性化;其次是唱腔中必须要存在帮腔,有利于渲染情感,带动观众情绪,观众可以更好的感受人物的情绪;最后是遵循曲调,保留主要部分。

《红珠记》就是通过以上三种唱腔技巧运用戈阳腔来表演的,通过用靠近青衣柔美的唱腔和适宜的音乐来抒发角色真实的内心情感,很好地对情感进行了渗透和展现。

(二)文本创新

《红珠记》的备受喜爱离不开剧本中的创新元素,其中文本创新为最重要的创新部分。《红珠记》文本最初是由中国戏曲学院的谢柏系主任与越南剧的剧作家杨锐共同完成的,以《红楼梦》为基础进行创作,《红楼梦》中是以贾宝玉的悲伤爱情为导火线,故事中的爱情悲剧是《红珠记》的创作来源,作家通过对剧本的多次修改,最终将名称《贾元妃与北静王》为了与“红楼”脱钩,将剧目名称改为《红珠记》,这样一来打破了贾元妃与北静王两人的身份限制,在《红珠记》中延续两人的情感,描述了虞佳姝和李舜卿的爱情。《红珠记》中引用了《红楼梦》的角色形象,足以看出极具戏剧张力《红楼梦》为后代剧作带来了很好的创作题材,为现代剧作提供了与时俱进的创作元素。

当然,《红珠记》创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写作困境,那就是在之后有关于《红楼梦》的作品中,对人物贾宝春的描述较少,这是因为这个角色相对较难描述。《红珠记》中的人物虞佳姝在初始过着舒适的生活,后来她见证了家族的失败,最后走向了死亡,命运的变革也阻碍了她的爱情。这一情节在文本中比较难描述,通过剧作家的坚持和努力,在经过了十几遍的修改之后,终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

(三)灯光设计创新

剧目表演除了情节和角色演技外,舞台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舞台中的灯光效果起着关键作用。赣剧《红珠记》中的灯光是由周正平来设计和主持的,在相关业内他被赋予“灯光诗人”的稱号。这方面的专家曾经说过,当传统戏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时,灯光美和舞蹈美是主要的创新方面,不难看出光对舞台效果和戏曲表演的影响力。《红珠记》延续了戏曲舞台的虚拟效果原则,让整个舞台场景富有诗意气氛,将剧情的效果灯光安排得恰到好处,让虞府、宫殿等场景逼真地展现在现场观众的面前,呈现出完美的视觉效果。例如,在贵妃省亲的故事情节中,灯光的奢华填充了整个舞台,足以衬托虞府的华丽。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历史、城市与戏曲—近代赣剧传承与变迁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YS44。

参考文献:

[1]   曹蒙瑶.戏曲中的传承与创新——以赣剧《红珠记》为例[J].戏剧之家,2017(14):14-15.

[2]   宋长亮,万义欣.接受美学视角下赣剧音乐交响化研究——以《红珠记》为例[J].北方音乐,2017,037(019):76-77.

[3]   胡菲.论赣剧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以《红珠记》为例[J].牡丹,2019(30).

作者简介:刘珺(1984-),女,汉族,江西上饶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从事工作):音乐学。

猜你喜欢
赣剧传承与发展
新媒体时代赣剧文化的传播现状、困境及传播对策研究
地方戏曲进江西中小学校园的探索
时代更迭下的赣剧的发展和传播探究
斧头将军(赣剧)
江西省第二届优秀青年戏曲演员展演剧照
赣剧情缘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