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家中失窃。一位朋友闻讯,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要太在意。他回信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生活。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罗斯福先生的自我疏导能力不可谓不强,不过在很多人眼里,这种鸡汤故事只体现了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罢了;而另一些人认为他之所以想得开,是因为他是总统,所以大人有大量嘛。但我不认同这是简单的自我安慰,也更愿意反过来推断:正因为他具备这种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他才走上了总统之路。
事实上,在面对各种困境的时候,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往往是考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它不仅能帮助人们获取智慧、成就事业,还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拓展格局、化解烦恼。只是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习惯用原始的单一视角对待所有问题。
世界是多维的,而我们只有一双眼睛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物、任何一件事都是多维立体的。从每一个角度观察,都能得到不同的信息,就像相机镜头,只要微微偏离一点或拉近、拉远,屏幕上的图像就会发生变化。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以最方便和最习惯的视角去观察事物,比如站在最方便的地方自然抬起相机取景,咔嚓一声,就认为自己记录下了全部,事实上远远没有,我们观察到的仅仅是无数个角度中的一个。如果不能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以偏概全地对待这个世界,然后产生各种偏误。
所以自古就有“日久见人心”的处世箴言,因为时间久了,我们就可以在各种场景下多维度地观察一个人,观察他生气的时候、高兴的时候、遇挫的时候、愤怒的时候的状态,看他对待弱势群体、富豪权贵的态度,看他娱乐消遣、学习自律时的状态……那些习惯从单一角度识人的人,往往比较单纯,也更容易受伤,本质上是因为他们缺乏多角度认知事物的意识。
当然,就识人而言,听一个人说话就能大致推断出他的学识和修養水平。比如那些对自己的观点、见解异常坚持,对别人的观点油盐不进的人,基本上可以被视为学识浅薄或修养一般的人,因为学识浅薄的人除了自己的原始视角,通常很难感知到其他外部视角,所以会抓着第一判断死死不放。
反观那些学识或修养高的人,他们表达观点时通常非常谨慎,常用“也许”“可能”等表述。这真不是他们故意谦虚,而是因为懂的越多,看到的角度越多,就越知道用一句话或一个观点无法把事情描述清楚。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性格和脾气好不好,也取决于他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视角单一的人容易固执、急躁和钻牛角尖,而视角多元的人则表现得更为智慧、平和与包容。
世界是多维的,而我们只有一双眼睛。我们每一次的观察、表达和行动,都只能影响这个多维世界中的一个维度。明白了这点,我们就能理解这世上没有什么神奇的招数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接触到的观点、方法通常只适用于特定的角度或范围。
很多领域的泰斗在针对一个主题洋洋洒洒地写完几十万字的论著之后,都会发自肺腑地在书中申明自己的见解非常有限。比如《系统之美》一书的作者德内拉·梅多斯就在前言中写道:“我想告诫大家,本书和其他所有书籍一样,也存在偏见和不完整性。我在本书中阐述的内容可能只是系统思考领域的九牛一毛,如果你有兴趣去探索,你会发现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而远不止本书所展现的这个小世界。”
德内拉·梅多斯对系统的认知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但她仍如此谦逊。所以,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平和、更智慧,首先要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多维性,并把这个意识深深地刻在自己的脑子里,这样,我们方有自我改变的可能。
成为一台更好的相机
用相机的概念来理解多视角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因为它还包含了另一层含义——相机本身的差别。
就像你和我在同一角度拍摄摩托车,最终也会得到两张不同的照片,因为我们各自使用的相机的镜头、像素或对焦点可能都不一样。所以有些人拍出来的照片不仅视野小,颜色偏差严重,而且可能是模糊的,而有些人拍出来的照片则更真实。这说明,我们每个人因为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识不同,所以在看待同一个问题时,理解层次和还原程度也不尽相同。
比如有些人成年后和自己的父母越来越疏远,因为看不惯老一辈人的言论、习惯,接受不了他们对自己的关爱(干涉);很多儿媳跟婆婆不和睦,在带孩子的问题上矛盾不断;很多亲密的夫妻或情侣,也常常因为对同一件事存在分歧而相互怄气。如果我们知道出现这种情况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相机”和自己的不同,就很容易明白他们其实并非存心与我们作对,甚至他们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如果你确定自己的相机比他们的更高级,那就应该有“向下兼容”的意识——要么对其一笑而过,要么拿出自己的高清照片,耐心地向他们讲解什么是更好的,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对方拍出来的东西很糟糕。毕竟低层的事物不会也不能向上兼容,但我们通过引导,让它们不断升级倒是有可能的。如果自己也曾有一台“落后的相机”,那就更应该体会和包容对方的立场。
在“相机”这件事情上,我们一定要保持觉知,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视角偏误,时刻作好向上升级、向下兼容的准备。拥有这种心态,不仅我们自己能越来越完善,还能与其他人都合得来。
总有一个更好的视角
好的摄影师总能找到更好的角度,他们更善于移动自己,围着拍摄对象尝试各种角度,最后选一个最佳视角。
罗斯福就是一个很好的“摄影师”,他在损失了巨额财物之后竟能找到3个非常积极的视角,让自己尽快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换作其他人,很可能“拿”着那张视角最惨的“照片”悲叹不止。
所以,不要被原始视角束缚,主动转换视角可能会看到一个新天地。
同样是半杯水,有的人哀叹“只有半杯了”,而有的人惊喜于“竟然还有半杯”;同样是挫折,有的人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有的人则认为挫折是上天给自己成长的提示;同样是工作,有的人认为自己是在给老板干活,所以能偷懒就偷懒,有的人认为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锻炼自己,即使没有回报也愿意尽力投入。
无论你当前处于何种情绪旋涡,只要自己愿意,总能找到更好的角度。只是有的人面对再好的事情都盯着一点瑕疵不放,而有的人却能从任何一件糟糕的事情中找到闪光点并放大,忽视其他不足之处。
孰优孰劣,孰喜孰悲,一目了然!
(摘自人民邮电出版社《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作者:周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