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逻辑、困境与突破路径

2020-11-16 08:44黄胜陈飞虎
职教通讯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转型发展

黄胜 陈飞虎

摘要: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内在逻辑包括三个方面:转变理念是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基础;优化队伍是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核心;政策推动是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保障。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地方高校教师面临着转型发展主体性意识不强、应用型动力不足、缺乏有效的机制和生态式管理等四重困境。基于此,对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突破路径进行探讨,有助于促进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内在逻辑;生态困境;突破路径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转型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16YBQ039);2019年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追寻生命的整全: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心理干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XSP19YB2173);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路径及检测指标模型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9C1033)

作者简介:黄胜,男,湖南工商大学教务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陈飞虎,男,湖南工商大学教务处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哲学、大学课程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 2020) 01-0078-05

2014年,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1],同时,教育部在2014年的工作要点中提出:“研究制订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2],表明了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教师转型发展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之灵魂。深刻认识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内在逻辑、探讨当前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瓶颈,科学探索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突破路径,对促进高校教育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等方面皆具有一定的實践价值和意义。

一、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内在逻辑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3]。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如何培养“大师”,转变理念是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基础,优化队伍是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核心,政策推动是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保障。

(一)转变理念是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基础

大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它不仅体现大学的价值取向,而且彰显其文化内涵。转变理念,是当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优先考虑的重要任务[4]。地方高校应根据社会经济对人才结构的需要,依据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及时调整办学定位。而地方高校教师是高校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的践行者,地方高校办学理念的转变势必导致高校教师理念的转变。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地方高校教师必须转变“重学术、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其技术技能的培养。

(二)优化队伍是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核心

教师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主体,是直接关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在于优化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1)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旨在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这意味着地方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要传授技术技能。事实表明,一些转型的地方高校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因基本来自于高校而并不具备应用能力。因此,地方高校应该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如引进企业行业相关优秀人才等。(2)优化教师自身素质结构。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旨在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这意味着地方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由于长期受传统学科化思维模式的影响和限制.导致来自高校的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相脱节,不利于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地方高校必须通过大力投资,对高校教师进行再培训、再深造,或通过产学研合作,有针对性地提高其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培养一批批“双师型”教师。

(三)政策推动是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保障

转变地方高校教师职业观念和形态,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和激励障机制。传统高校在教师评价机制方面通常把科研数量和等次作为重要评价标准,忽视其应用性和实用性。转型高校不能套用传统的评价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而应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以教师实践能力、应用研究开发能力和应用社会服务能力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并建立一定的激励保障机制,如通过完善薪资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激励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内源动力和内驱力。

二、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现实困境

当前,我国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主体性意识不强、应用型动力不足、缺乏有效的机制和生态式管理等方面,这些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地方高校教师的转型发展。

(一)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主体性意识不强

主体性意识是指地方高校教师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自觉转型与主动转型的意识。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主体性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两点:(1)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要义认识不够。一方面,体现在一些地方高校教师对高校转型中“转型什么”“为什么要转型”和“怎么转型”等系列问题认识不够,缺乏主动寻求认识和理解的态度;另一方面,高校老师对转型发展过程中的自身定位认识不够,认为转型发展只是领导层面的事情,忽视了自身在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2)主动寻求转型发展的积极性不够。地方高校教师基本来自高校,受学科化思维定式的影响,基本以理论学术性为主,这种单一的素质结构难以适应应用型高校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在这种早已习惯转型前的高校环境的情况下,一些转型高校教师对自身定位不准,更加缺乏主动探索和积极寻求转型发展的意识[5]。

(四)努力实现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生态管理

教师生态管理是指通过积极互动和共生合作等手段强化管理系统中各种关系的有益联结,最终实现教师和组织的协同可持续发展[9],努力实现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生态管理。(1)建构“共管、互动与适应”的生态管理机制。首先,由集权制转变为分权制,鼓励广大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决策中,实现共管权利生态。其次,由独白转向对话,管理者的“独白”意味着教师失去了应有的发言权,抑制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加强对话,实现民主生态。再次,由权变转为适应,管理者应转变管理思维定式,通过不同情境下权变的不断调试,不断更新,以达到适切程度。通过适度的权变管理,实现管理行为生态。(2)努力营造“共生、共融与共享”的和谐生态环境。首先,努力营造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共同成长氛围。地方高校教师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要摆脱“自我”的状态,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成长。其次,努力构建“共享共赢”的教师转型发展合作平台。转型高校应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实现教师转型发展。再次,破除“花盆效应”,通过建立良性竞争机制,实现教师转型发展的协同进化。

我国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地方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一个与社会经济相链接的契机和切入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我国地方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的一种良性互动。转型发展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毋庸置疑是一种契机,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的现实挑战。只有深刻地认识到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内在逻辑,及时解决其转型发展中的生态困境,才能针对性地探索和完善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路径,进而促进地方高校教师的顺利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林生.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内涵及策略——基于地方本科高校本体的宏观视角Ⅲ.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4):421-426.

[2]龙惜雨.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3]单佳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机制研究——兼以N大学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4]徐少明.應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中师资队伍的检视与制度展望[J]当代教育科学,2016 (17):61-64.

[5]葛晖,米俊魁.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完善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 (8):75-78.

[6]陈亮,王光雄.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优化[J].教师教育研究,2015 (11):26-32.

[7]王妍妮,蓝春亮.困境与出路: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转型发展探究[J].高教学刊,2019 (7):157-156,159.

[8]徐少明.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中师资队伍的检视与制度展望[J].当代教育科学.2016 (17):61-64.

[9]胡芳.走向教师生态管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7):23-26.

[责任编辑 王文静]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转型发展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