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局限与理解不能:基于《乡土中国》阅读中的个人思考

2020-11-16 06:55钱同同
新课程·上旬 2020年15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

摘 要:《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所著,反映农村社会面貌及其运作情况的经典名著。2019年起,该书入选高中语文必读书目,但由于高中生对乡土社会认知不够、农村基层历经改革和转型、作者撰写时使用较多专业术语以及读者参考的辅助性材料不足等原因,导致阅读中出现不能理解的问题。今后,可以通过确立合理的阅读目标、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适当参考辅助性资料以及有选择地反复阅读的方式,克服理解困难,提高阅读效能。

关键词:乡土中国;国情教育;认知局限

一、《乡土中国》的主旨及阅读意义

《乡土中国》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著,该书于1947年写成,1948年出版,内容主要来自费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授课期间自创的乡村社会学讲义。至今,《乡土中国》已在数家出版社多次重版,是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该书由《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14篇文组成。较之于其他领域动辄几十万字的术著,或者上百万字的小说,《乡土中国》不可谓不“单薄”,但费先生对乡土社会之挚诚,书中内容之珍贵,影响之深远,是一般研究难以企及的。

《乡土中国》以作者长时间的社会调查和实地观察为基础,深入剖析我国基层社会的人文环境、组织结构、社会规范及其运作机理等方面的问题。费孝通先生指出,“乡土性”是基层中国社会最根本的特质。乡里人以土为根、因土而聚,既在土地上繁衍了自给自足、彼此独立的家与族,又因安土重迁而在漫长的岁月中构筑出“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稳定、凝固且富有“地方性”。在这没有陌生人的世界里,乡里人之间可以通过不言自明的表情和动作或其他符号,代替象征现代性的文字,发挥着传情达意的效能。眉目传情使文字失去了用武之地,所以,“文字下乡”不受待见。以家为本、相互鲜有协作需求的社会特质,使乡里人在确认亲疏远近时,形成了水圈波纹式的“差序格局”及关乎家、国、天下的伦常关系。这一伦常关系塑造了“熟人社会”中,行之有效的一套运作机制于家与族之内,是长幼有序和男女有别的伦理法则;于外部关系处理是无讼、无暴力权力和同意权力等现代治理因素参与,但能确保社会不失秩序的礼治传统。如此温情脉脉而且井井有条,便是费先生展示给众人的我国乡土社会的真实面相。

2019年4月,当教育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将《乡土中国》定为必读书目时,即意味着这部不足7.5万字且早已在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声誉斐然的著作,从今往后将成为每位高中生应用心研读的宝贵资料。毋庸置疑,高中生研读该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应强化国情教育。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伴随着能力提升和年龄增长,他们终将成为支撑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流砥柱,也必然是未来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在即将迈入成年人之际,需要用强烈的家国情怀去激励青少年努力拼搏,肩负起使命。青少年家国情怀的培养离不开本土意识的树立,也离不开对偌大基层社会的认知和审视。透过阅读《乡土中国》,高中生得以认识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以及地域广袤的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这是学生通观城市与乡村,洞悉国情与民意,勾连现代与传统的必由之路。

其次,高中生应提升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尽管《乡土中国》是社会学经典,但从教育部的建议来看,我国高中生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应阅读该书。通过阅读这本书,将有利于增强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自觉关心农村发展,了解农民思维,关注基层社会变迁,尊重父辈成长经历的人文精神,从而为将来能够更好地参与乡村建设奠定基础。

再次,《乡土中国》为学生充分掌握乡土类文献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在高中学习,尤其是文科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乡土类资料需要学生分析,不少学生认为,领悟此类文献有一定的难度。以语文为例,课本或阅读材料中的乡土小说和文化散文往往受制于篇幅,不足以让学生对所描述的人和事、文化传统有透彻的认识,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话题背后所蕴含的时代背景,从而难以全面掌握作者所试图表达的情感。《乡土中国》为弥补这些遗憾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线索,该书包含了丰富的关于基层社会风土人情的信息,为我们理解中国、解读农民带来极大的便利。

最后,高中生需要尝试性地接触学术名著。我国中小学生所阅读的书籍大多数是文学作品,罕见严谨且有深度的学术专著。即使有部分国内作家的小说能反映农村和农民的情况,但这都是透过虚拟化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体现出来的,换言之,这些作品对基层社会的表达是间接的。《乡土中国》立足于长时间的实证调查,使其中的发现和剖析具有坚实的事实依据,直接展示基层社会的原本面貌,使学生在阅读中明显感受到了文学作品和学术作品的差异,体会学术的庄重与严肃,有助于学生将来参与大学正式学术研究。

二、阅读中的理解不能问题

伴随着新编语文教材的推广,《乡土中国》已成为多个省高一学生的手头读物。但作为初读者,我们的切身经验表明,阅读该书并试图领会费孝通先生的思想,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们将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归纳为四个方面:

首先,读者对乡村社会普遍存在认知局限。大多数高中生对农村和农民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知识量不足与经验局限。如前所述,高中生目前的知识面和阅读量使他们对乡土社会的认识是零散以及间接的,而且很难找到有效的方法,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对农村和农民形成完整和准确的印象。在此前提下,虽然学生中不乏土生土长的农村学子,但城鎮学生毕竟占有多数,甚至很多人有生以来都未离开过城市。生活经验的局限使学生在接触《乡土中国》时,不易理解基层社会之稳定与凝固、乡村家庭之独立与闭塞。当然,学生更难理解的是乡土社会的礼治规则——虽无形却有力的权力系统的奥妙之处,这就是我们发现的第一个阅读困难。

其次,当前乡村社会已发生较大的变化。客观地看,费孝通先生撰写《乡土中国》时的农村社会和现在不能同日而语。昔日封闭而自足的村落,现在可能已变作流动性极强而且富有经济活力的村庄;昔日以土为根、安土重迁的农民,现在可能早已携家带眷离乡别井,栖身闹市,另觅营生。在发展洪流中,乡村社会已不再如过往那般孤立,迅捷的交通和发达的互联网络早已建立起农村与外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一些地方家族自治和礼治在秩序维持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来自国家政治权力推动的基层民主制度及其组织对乡土社会的嵌入已有40年①,这大大地改变了乡土社会原有的组织体系和权力结构。而高中生偶尔能接触到的,恰恰是历经改革和变迁后的当前的农村,因此,当阅读到费先生的描述时,必然会出现因时空跨越而带来的理解困难。

再次,《乡土中国》的通俗性是相对的。在向本科生和研究生推荐《乡土中国》作为阅读书目时,国内不少专家学者的共识认为,该书内容贴近生活,表达方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也有学者用“言简意赅,微言大义”来概括该书。但《乡土中国》的通俗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方面,按照读者认知能力的差异来区分,高中生、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该书的难度是递减的,易言之,三者对该书通俗程度的感受应呈递增趋势。另一方面,《乡土中国》全书包含了许多社会学、人类学的专业术语,例如差序格局、感情定向、社会变迁、团体主义、社群以及与权力结构相关的一系列概念:横向暴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时势权力、长老权力等。对于这些术语和现象,费先生仅部分做了解释,这为高中读者带来不少困难。

最后,时间以及精力投入不足。在上述横担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鸿沟难以消除之际,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制造了第三个阅读难题。对于大多数高中学生来讲,在平时繁重的课业及节假日诸多培训班之外,静下心来用于品味和研读经典的时间不多。受制于教学任务安排,语文教师大都不会停下课来,空出专供学生读书的时间,只能作为课外阅读任务布置下去,之后,语文老师通常也不会收集学生遭遇的各种阅读困难,设法帮学生克服难题。由此可见,书籍难而时间紧,重视程度不足,阅读效果就必然大打折扣。

三、提高阅读效果的几点建议

首先,合理定位阅读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目标应有所差异。对于高中生而言,透过费先生的文字感受乡土社会的面貌,知晓农村事务处理所遵循的特有规则,理解农民日常中的一般思维和行动逻辑即可。深层次去分析农村社会治理的原理和机制,掌握农村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冲突,甚至弄清楚东西方国家基层自治以及人文观念的差异等,这些都不应成为高中读者的目标。对于一般学生而言,书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只要不影响读者对该书的整体理解,也可不逐一精准掌握,知道大概意思即可。合理定位阅读目标是减轻阅读压力及提升效果的前提。

其次,运用有效的阅读方式。根据个人经验,一方面,圈点勾画的阅读方式是有必要的。《乡土中国》中的观点表述比较明确。有的文章开门见山先提出观点,再进行分点论证;有的是先进行一番详细的剖析,辅之以实例说明,最后,在文末提炼该篇文章的核心观点,书中多数文章的重点字段是非常突出的。这说明,在研读时圈点勾画的阅读方式仍然非常有必要。另一方面,对于如《乡土本色》和《文字下乡》《无讼》等结构逻辑清晰,单层次较多的文章,读者还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提高阅读效率和加深印象。

再次,借助必要的辅助材料。在阅读《乡土中国》之前,读者可阅读一些通俗的描述基层社会的读物,不必然是学术专著,只要能反映农村社会景象即可。如鲁迅、矛盾以及丁玲等作家都曾写过这方面的作品。另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阅读方式是观看影视作品。如《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爷》《白鹿原》《马背上的法庭》等,事先择其一二观看就会对阅读《乡土中国》有较大的帮助。再有就是,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乡土中国》有过系统而精辟的解读与评价,也有不少硕、博研究生发表该书的读后感,这都是高中生参考的富有价值的资料。

最后,做好反复阅读的思想准备。《乡土中国》本质上是一部富有研究色彩和阐释意义的學术作品,费先生撰写该书之初,不曾意图将它作为专供中学生阅读的书籍,更多是面向高校学生。该书本来有一定的深度,而且在高中读者受到自身及环境等诸多限制的情况下,出现理解上的困难是无可避免的。这样一来,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前提下,反复阅读就成了不断强化对该书内容的理解,领会其要义的有效方法。诚然,这里的反复阅读不一定是全书的再一次阅读,读者可根据需要,对当中某篇或数篇文章,又或某个重要片段进行多次的阅读和思考。

注释:①198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合寨村通过村民选举产生村委会,成为我国第一个实施村民自治的村庄;1982年,基层民主自治写进《宪法》;1987年,国家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1998年,国家颁布正式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都是国家治理机制嵌入农村的表现及进程。当然,其他表现还包括不同时期,政府推定的文字下乡、技术下乡、资本下乡、人才下乡等以及各项惠农助农工程。

作者简介:钱同同,16岁,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中部。关注时事政治,喜欢阅读社论时评、法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书籍。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后乡土”视域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费孝通与文化自觉的社会学方法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