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未与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教学目标对职业、职业岗位、职业规划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深刻,课程形式陈旧导致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抵触情绪等。为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笔者提出了“两基三段式”教学体系,该体系可结合各年级学生思政教育的不同侧重方向,构建符合高职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的渐进式培养目标。
[关键词]两基三段式 专题教学 立体式实践教学 多元主体评价
“两基三段式”教学体系构建的现实基础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主渠道。但是,目前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并不乐观,教学改革任务繁重。朱振玉在《广东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调研报告》中认为,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肯定了开设思政课的必要性,但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现状并不理想,半数以上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曹青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中提出,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思政课教育教学普遍存在“低效”现象,与普通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压力更大,问题更多,挑战更强。姜友维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维课堂”立体化建设研究》中写道,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现状很不理想,很多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
形成这一局面主要是因为思政教学缺乏针对性,脱离了实际、脱离了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和其自身特点等原因。同时,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还存在一些自身问题,如课程设置未能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对职业岗位、职业规划、行业发展等方面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课程形式陈旧单一,致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抵触情绪等。为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方式,将教育部的教育教学要求与院校的学制特点相结合,根据各年级学生思政教育的侧重方向,在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中引入“两基三段式”教学体系,以确立符合高职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的渐进式思政课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状况分析
笔者结合文献阅读及多年教学实践发现,高职学生具有明显不同于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及认知特点。他们的入学成绩较低,文化知识的广度、深度不够,思维方式倾向于从具体到抽象,思维习惯表现为先感性后理性,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喜欢动态和变化的东西。虽然他们常表现得很自信、热情,但情绪却不够稳定,自我认知程度较低,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长时间保持对学习内容的新鲜感,是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急需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当前,国内关于思政课教学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分析、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但对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建设思政课教学体系,如何有效提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发挥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功能等方面的探索较少。
本文探讨了如何从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出发,从教育对象的长远发展出发,进一步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和获得感。学校可构架立体式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教育和影响,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通过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丰富教材、基地等育人元素,统筹全员育人格局;结合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特点,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形成全过程育人格局。
构建“两基三段式”教学体系
1.课程设置
针对高职院校学制设置特点,学校可在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中引入“两基三段式”教学模式,构建符合高职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的递进式培养教学体系。“两基”指高职院校的校内教学与实践基地和校外教学与实践基地两个基地,“三段式”指在高职三年学制内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分年级有针对性地设置必修课、选修课、限定选修课,形成三类课程有机组合的课程模块(见表1),并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2.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针对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思政课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授课形式,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鲜活起来。
“两基三段式”教学体系创新的侧重点在于“教法”与“学法”的改革。“教法”的改革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采取专题式、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的现场教学或激情教学等方式讲活、讲好理论课。在全媒体时代,为适应当代学生的需求,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利用微电影、微视频、微博、微信等“微”手段,以及慕课、SPOC等新教学方式,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法”的改革主要是学生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学习,用翻转课堂、辩论会、新闻播報、热点评说、主题演讲、模拟演出、社会调研、实践体验、经典朗诵等形式增强其学习自主性。
3.依托两个基地,创新实践教学
学校按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规定,从思政课现有的4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方式有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见表2)。
(1)教学手段多元化
在校内思政课实践中,课堂实践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主要有小组讨论、辩论会、主题演讲等形式。这些教学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课堂互动性,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模拟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开拓思维、激发情感,从而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同时,充分利用易班等资源,搭建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学生可在课后登录网络阅读文献资料、观看教学视频,还可通过微信、QQ、微博等进行师生或生生互动。
(2)校内实践多样化
学校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出发,将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和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统筹规划,突出校园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由思政课教师总体规划设计,在校内建立学生综合实训模块。实训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组织,由二级学院具体负责,结合每个学期的课堂理论教学,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各种教学设施开展。
校内基地的实践安排有:利用法治教育实训室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进行法治教育展览;在国防教育展厅开展国防教育;在地方党史展厅开展陕西地方党史展览;在党建文化展厅开展党建文化及新时代改革发展成果展。
(3)校外实践团队化
目前,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参观学习、暑期社会实践和“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组织学生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参观学习时,思政课教师应当提前计划、合理安排,由二级学院辅导员或班主任配合。在暑期社会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集体讨论或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指导学生选择贴近社会、易于操作又对自身有益的选题,帮助学生做好计划,使其能顺利完成社会实践活动。校外社会实践调查需要学生分工协作,可以“团队为主、个人为辅”的组织模式进行。学生自愿组成实践团队,制订详细的实践计划,并邀请一位实践指导教师。实践计划应分别经过学生团队和教师的审核,通过后再进入具体操作环节。对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者服务活动,思政课教师可以单独安排或配合团委的计划,辅助作好实践策划,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巧妙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之中。
(4)考核方式多样化
学校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整合成一门必修的“思政课实践课程”,当学生的该门课程成绩合格后,会得到1个学分。思政课实践课程共分解为课堂实践模块、校园实践模块和社会实践模块,本课程会贯穿学生三年学制的始终。到每一个学期期末,教师将学生的各项实践成绩进行累计,然后得出该生的实践课总评成绩。
4.引入多元主体,创新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长期以来,思政课的教学评价机制单一,总是教师评价学生。因为大多数高职院校采取大班授课,一位教师甚至要评价几百名学生,在技术层面难以做到全面客观。
为改变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学校设计了多元主体评价机制,主要有教师对学生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实践基地评价、家长评价等形式,在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的各项活动中都有考核等级,提高了教学评价的准确性。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评价中要提高过程评价的比重,按照平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6∶4的比例设计思政课评价体系。多元评价机制在空间上打通了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个德育实践基地的联系,以便于对学生实行无盲区的多元评价。该评价体系在时间上覆盖了高职学生学制三年中的6个学期,同时,还将寒暑假纳入德育考查范畴,做到了无间隙、全过程的三段式评价。在新评价体系中,考核方式多维,将传统试卷考评与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如用辯论赛、主题演讲、实践报告等形式进行,还特别设立了品德加分,对品德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量化奖励,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该评价体系既重视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的掌握,又关注其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处理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快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10-15.
[2]于庆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专题教学模式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
[3]胡晓红.小组学习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及作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2).
[4]韩冰.高校思政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5]余守萍.立体化教学资源支持下高校思政课互动教学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