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始终以中华传统文明为根基,不断吸纳着来自其他地域和民族的文明成果。多元一体的敦煌文化始终传承着中华传统的精华,作曲家谭盾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发现、探索、研究,创作出了一部富于禅意与哲学,融合中、西方音乐形式的音乐作品《敦煌·慈悲颂》。
2019年6月16日,一场富于中国禅意与哲学,结合西方音乐形式的音乐盛宴《敦煌·慈悲颂》在中国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震撼亮相。在此之前,2018年《敦煌·慈悲颂》在德累斯顿音乐节上首演,此后又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巡演,都获得了观众的认可。2019年6月开始,作曲家谭盾带着《敦煌·慈悲颂》在中国进行巡演,笔者很荣幸能够在谭盾的出生地湖南长沙看到了《敦煌·慈悲颂》的首场演出。
谭盾,世界知名指挥家、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纽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谭盾凭借自己的杰出音乐成就已赢得当今世界很多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大奖。他还曾被《纽约时报》评为“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家之一”,2006年被凤凰卫视等十家中文媒体评为当年影响世界的十位华人之一。
谭盾说,《敦煌·慈悲颂》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他写这部作品也完全出于偶然。有一次,他应敦煌研究院和敦煌基金会的邀请参观敦煌莫高窟。就这样,他被洞窟内壁画所展现出的慈悲、祥和吸引住了。此后,他连续多次进出洞窟,发现这些美丽的壁画中有很多的古乐器和乐团,都跟音乐有关。他一直揣摩隐藏在这些壁画中的奥秘,并开始产生了创作的想法。此后,他耗时六年多的时间开始寻找资料,走遍中国国家博物馆、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遍访敦煌文献,找到了散失在世界各地的乐谱、手稿,以此作为他的创作参考。
《敦煌·慈悲颂》由敦煌研究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敦煌莫高窟的每一幅壁画都是壁画人的真实经历,都是一个故事。谭盾经历长时间的研究,最后选定了6幅画创作。
第一幅是《菩提树下》。远处缓缓传来古老的圣咏,王子与小伙伴正在与一群小鸟玩耍。忽然,有一只小鸟从天上掉了下来,善良的王子看着小鸟死去特别地难过,他问道:“谁可以减轻他此时内心的痛苦?”顿时,天空裂缝咒神出现,说:“这很容易,如果你把死去的小鸟放在天枰的一端,再从你身上割下一块肉放在天枰的另一端,天枰就会持平,你的痛苦也就减轻了。”天真的王子按照咒神的方式去做,但天枰并没有持平。正当王子充满疑惑的时候,咒神又出现了,并告诉王子,在这个世界上,从细小的蚂蚁到巨大的恐龙,生命都是平等的,只有王子把全身的肉都割光放上去,天枰才会持平。他让王子明白了一个道理,天下的生命都是平等的。
第二幅是《九色鹿》。湖面传来求救的声音,正在湖畔的九色鹿将落水人救起。落水人发现,救自己的正是人们想要捕捉的九色鹿。九色鹿让落水人千万不要告诉任何人自己所在的地方,落水人答应了。回去后,落水人发现到处贴着国王寻捕九色鹿的奖赏。落水人经不起金钱的诱惑,还是将九色鹿所在的地方告诉了国王,并同国王一起前往将九色鹿捕捉。当大家知道九色鹿是落水人的恩人时,泣不成声。
第三幅是《千手千眼》。国王正欣赏着他的三个美丽的女儿表演——《飞天·反弹琵琶舞》。这时,宫中有一位产妇突发其病,手烂、眼盲,急需有人捐献双手和双眼,否则性命难保。这时,女儿妙善说:她愿意奉献自己的双眼和双手,国王听后十分难过。善良的妙善最后还是说服了父王,在神圣的祭乐仪式中,她开始奉献双手和双眼,功德圆满,化作观世音菩萨之相飞升之际,她的千眼看着众生的苦难,她的千手抚慰众生的伤口。
第四幅是《禅园》。禅师教诲弟子们要学会在寂静中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正在此时,一位砍柴人路过,说出了自己不同的禅语。弟子们与砍柴人争辩起来。禅师劝大家息怒,并对砍柴人说:“我就是要听不同的人讲禅,因为禅是每一个人的修行与悟性。”
第五幅是《心经》。空弦从西域东归敦煌的路上,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茫茫沙漠里偶遇女子篥娜,空弦用自己仅存的一口水救活了篥娜。篥娜的家乡发生一场瘟疫,导致蚕蛹都绝种了。她把苏州的蚕养在自己的头发里,想带回家乡去,但她不幸最后冻死在空弦的怀中。
第六幅是《彼岸》。敦煌壁画《彼岸》又活现在舞台上,冥想中发现了未知的“彼岸”,讲述着充满人生哲理与生命感悟的“彼岸”。
每一幅壁画讲述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作为一个乐章。第一乐章主题为“觉悟”,第二乐章为“因果”,第三乐章为“奉献”,第四乐章为“禅园”,第五乐章为“心经”,第六乐章为“彼岸”。整个作品可谓是人间礼赞,禅意与观赏性并存。
《敦煌·慈悲颂》的演出阵容庞大,跨越了不同的文化领域与国界,并且融合了多种艺术表演形式。本场演出邀请到了男中音歌唱家沈洋、女中音朱慧玲、男高音王传越、女高音郭森、原生态女高音谭维维、原生态男低音与古代奚琴演奏家巴图巴根。他们几位倾情以赴地演唱,分别扮演了故事中十几位不同的人物角色,用歌声去传达禅意。此外,还特邀了由104位永久音乐家组成的法国里昂国立管弦乐团以及由约19个国家的年轻歌唱家组成的德国吕贝克国际合唱学院。
整场音乐会有三处让笔者感触特别深刻。第一处是“人声”,《敦煌·慈悲颂》是一部以人声为主的音乐作品,曲中的唱词大部分是中文与梵文。合唱团成员来自世界各地,作为非以中文为母语的他(她)们,对语言发音的把握特别准确、纯正,对演唱时口型的统一、音色、气息的把控也是微妙唯美。第一乐章开始,当谭盾扬起指挥棒时,空灵的梵音在音乐厅上空回荡着,瞬间让笔者屏住呼吸,情不自禁地进入冥想。在第二乐章中,他们用人声模仿击石的声音。第三乐章与结尾需要用手持小铃,互击发出铃声充当乐手,还扮演众生发出哈哈哈的大笑声,这在合唱团的演出中是很少见的,不得不让人赞赏这深厚扎实的演唱功力。第二处是“反弹琵琶”舞,琵琶本身就是比较沉重的一种乐器,据说谭盾为了让舞者陈奕宁呈现出像壁画中一样的飞天舞姿,又能儒雅地弹奏琵琶,特意去云南种葫芦,并且东渡日本向匠人学习制作。舞蹈与交响乐的合作也颇有创意,让音乐更富有视觉上的观赏性。第三处是“水乐”,交响乐团中有常规的西洋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小号、大鼓和竖琴等。谭盾还创新性地加入了中国乐器奚琴、木鱼、钵和一个装了水的盆子。水滴声、水流声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演奏者通过控制水流速度等方式撩起水,让其自由落下发出不同的声音,演奏出丰富多彩的美妙旋律。笔者第一次现场欣赏“水乐”,初次接触颇有些新鲜感与好奇,所以它给笔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与听觉的冲击。
谭盾的创作一直都在找自己,做自己,从不去复制别人。他一直都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做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不断地寻找它们之间的共性与区别。唯有这样,才能在中国传统音乐与欧美现代音乐之间找到平衡,做到创新。作为一名作曲家,他对声音、对音乐、对中国文化的探索值得音乐创作者学习。笔者相信,中国传统音乐、中国文化终有一天会走进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江西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禅宗仪式音乐唱谱记录与整理研究”(项目编号:YG2018297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华丽(1984-),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声乐表演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