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长智
摘要:2019年1月,财政部发布了一套完整的《政府会计制度》,旨在建构与政府会计核算的标准体系。《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于不同单位及其部门均存在直接影响。鉴于此,为了实现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简要分析《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实施难点;简化核算
引言
从实际运营层面上来看,单位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水平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单位的日常运行与发展。针对不同管理部门来讲,要从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角度着手,围绕着《政府会计制度》体系的落实,做好相关工作的持续性改进,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改变,从而提高单位会计工作的效果。对此,探讨《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尤为重要。
一、《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影响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领域尤为重要。在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国库支付制度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财政改革后,显著提高了财政资金的应用效益,并取得了不错成效。同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工作重点始终在预算会计方面,过于注重预算管理,尤其是预算资金管理,可能会滋生其他管理问题,如重购置轻管理等。另外,《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调整了核算内容和过程。《政府会计制度》属于国家财政政策调整的适应性工作,其调整了原本的核算内容,增加了关于政府部门的预算和政府的收支分类的情况,与改革工作间存在高度协同性。政府会计准则对资产负债的核算内容实施了精细化处理,同时添加了费用、收入核算标准,并积极引入坏账准备等减值观念,制定预提费用、预计负债等确认方法,从而精准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情况。《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则与国有资产管理要求相契合,能辅助事业单位更好地贯彻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从而客观反映存量资产的运营情况。同时,《政府会计制度》对于会计核算的内容具备统一性明细核算的工作特征,其可以顺应改革形势并促使事业单位的核算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确保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保持准确性、真实性特征,促使会计工作制度可以更加完善。同时《政府会计制度》还调整了会计的科目,并对会计要素进行了细化,明确了会计要素的类别,促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更贴近企业,提升核算效率;其次,固定资产核算的创新。《政府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价值进行了新的定义,将固定资产划分为初始明确与再确认,固定资产的价值初始确认属于获得固定资产的市场价值,固定资产的价值再确认属于固定资产获得之后的后续支出和价值的重新评估。《政府会计制度》当中要求固定资产如果有公允价值应当以公允价值为标准入账,如果没有则需要根据合同约定进行入账。同时《政府会计制度》当中还新增了重新评估固定资产价值的要求,其需要按照实际情况对核算工作进行修改,同时应用双基础体系,其可以将预算与财务会计分离开,针对事业单位的预算与财务要素的反应结合在一个会计核算系统当中,应用平行记账的方式展现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功能;最后,提升了会计信息價值。《政府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进行了重新规定,并制定了一个统一性的标准体系,以此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政府会计制度》指出: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中的应用,能有效保障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拥有合理与科学的特征,这样促使单位的会计核算的范围以及内容保持全面性与可靠性。另外,《政府会计制度》还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计提折旧等提出了规定,从而提高资产核算的真实性,实现预算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
二、《政府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中的落实难点
从目前的《政府会计制度》实施角度来看,部分事业单位仍然存在执行困难的现象,宏观层面上执行困难主要体现在实务、政策与制度建设方面,微观层面上和单位的内部项目、科目核算衔接以及业务和财务系统的对接等具有重要关联。在具体问题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体系建设和理论储备不足。当前《政府会计制度》的体系建设主要涉及了《政府会计制度》、具体准则与基础准则,其能够满足单位日常核算与报表的需求,但是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制度在确认与计量环节方面存在核算边界与属性不明确的问题,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不断下降[1]。在构建制度体系的同时,也对预算法与财务报告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从宏观与顶层政策理论支撑方面,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在制定准则制度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资产负债理念和收入费用观念,突出会计要素的核算中心,并建构良好的报表体系主从关系;(2)精细化水平较差。精细化水平会直接影响核算效率,同时也是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因为管理水平、重视度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行政部门预算工作精细化水平比较低,例如对于预算项目的划分缺乏逻辑性、调整业务边界模糊等,导致制度执行存在个性化的困难;(3)系统之间衔接不足。政府会计的落实需要政府会计主体持续推动,并应用信息化的手段和单位内部其他系统进行衔接,一般情况下信息系统主责部门会导致业务系统的数据和核算系统的数据存在差异,从而影响核算流程和信息的可靠度。
三、《政府会计制度》下加强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有效措施
(一)优化核算科目及其具体范围
制度体系当中总共涉及103个一级会计科目,其中财务会计的科目涉及77个,预算会计的科目涉及26个。财务会计当中的资产类会计科目总共35个[2]。在具体的核算中,部分科目不会涉及或者很少会涉及,所以可以从这一角度上进行简化。制度体系中规定了不同类型的资产科目范围,但是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准则,所以在执行期间存在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按照单位的业务范围、具体属性以及性质等因素,合理明确科目的核算边界。资产的服务与受益对象、服务范围以及管理方式都应当更好地满足单位固定资产的定义。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核算工作直接关系到单位的资金应用状况,资金短缺严重限制了事业单位的发展,这也是无法规避的问题。流动资金是否充足、会计信息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事业单位应在提升会计信息管理水平的同时,结合自身单位资金情况制定核算重点,从而实现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从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改革方面来看,这种改革能更好迎合市场的发展规律,其价值计量方法符合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助于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换言之,如果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管理水平较高时,能更客观地显示出其财务状况,便于事业单位的科学决策。
(三)提高财会工作中的实务性
根据国际财务报表的具体要求,《政府会计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更突出实践操作价值,尤其是针对公允价值计量管理工作来讲,合理融入了计量单元这个概念,其指出了设定受益计划和提存计划的区别,并在财务报表中加入了综合收益的相关概念,如综合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等,为后续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3]。对于合并财务报表的准则来说,因为加入了主体概念,这作为一种全新的概念,在长期的股权投资中受到了广泛关注,其通过加入跨越会计处理界限的理念,有助于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财务报表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了数据资料,其通过搜集到的信息能形成有效性评价,并辅助事业单位对市场风险进行评估,从而为后续的估量判断奠定基础。
(四)强化职业判断专业水平
职业判断的影响由会计职业判断和利润波动等组成,实质上也就是对《政府会计制度》的一种延伸,其对交易过程中经济实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相关从业人员要认真解读《政府会计制度》的内容,结合自身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科学判断其财务信息,并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要贯彻落实好《政府会计制度》,提高事业单位管理综合质量,从而提升其会计信息水平。另外,要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保证内部建设的顺利开展。针对事业单位的利润波动来讲,会计工作人员要从根本原因入手,基于之前会计制度的指导下,应用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作为补充性的資产处理模式,从而确保利润的平滑性。但受到《政府会计制度》的影响,其综合收益的估量难度较大,会计核算工作人员要评估事业单位的投资规划是否科学,把公允价值的变量纳入当期的损益资产中,将事业单位利润波动降到最低。
(五)完善财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指的是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的相互监督、调节、检查的控制体系。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根据单位的自身情况,制定出适合单位发展的财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为确保重大经济业务的科学性、合法性及真实性,要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全方位监督单位资产、会计预决算资料及重大经济业务等。财务人员要实施定期轮岗制度,严格贯彻岗位分离制度,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局面。为防止财务核算风险的出现,要加强财务内控制度的宣传工作,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化,从而提高其内控制度约束力。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在这种背景下,会计制度的制定能为事业单位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并从新单位会计制度的内容方面来看,财务工作在单位的发展中尤为重要,直接影响着其后续决策。总体来看,事业单位会计变革的道路任重道远,只有不断研习新的准则与制度,加之对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深入改革,才能有效提高其会计工作能力,从而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岩.《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应对[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02):107–108.
[2]刘锦洋.浅谈《政府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财讯,2019(8):9–11.
[3]代伟,苑雪芳.谈《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难点及简化核算[J].财会月刊,2019(15):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