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

2020-11-16 02:09林采宜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0年31期
关键词:豪猪海派契约

林采宜

在上海生活了整整二十年,如果有人问我,上海人的人际关系中最典型的特点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距离。”

前两天,《新民晚报》有一篇文章称上海是“契约之城”,说得有点绝对,但不无道理。上海人特别讲究契约,有时候,契约是保持距离的有效偏方,契约把各方的位置界定得很理性很清楚,其本身就暗示着“请保持距离”的潜台词。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大相径庭,上海人通常不要求别人信任,他们在人际交往和商业行为中更看重的是对方讲不讲信用,也就是会不会不折不扣地履行双方用白紙黑字确认的契约。

上海的距离文化的另一个标志性体现就是不爱“管闲事”,说不清到底是尊重别人的隐私呢还是骨子里的自保意识。

这种人际关系使我想起叔本华曾经讲过的一个寓言,在寒冷的冬夜,一群豪猪为了取暖,挤在一起过夜,可是没过多会儿,它们就发现彼此身上的刺在互相扎痛对方,为了避免受伤,它们散开了,可是过了一会儿,寒冷又把它们赶到了一起,就这样试了好几回,它们终于发现,待在一起但保持距离是最好的选择。有时候人的习性与豪猪相似,离得太远觉得孤独,觉得无助,太近则没有安全感,甚至互相伤害,于是人们挨在一起居住,形成城市、村庄这样群居的环境;人们在一起学习、工作,形成各种团队、组织,以及相应的文化氛围;人们在共同的文化中找到归属感,同时又用礼貌、契约、隐私权等各种有形或无形的“钢筋水泥”来隔开彼此,保持距离。人们通过社会分工形成合作关系,同时又用越来越严谨的商业契约来界定彼此的利益边界,从而保持一种无言的距离。

现代都市人是灵长类豪猪,需要在距离中找到舒适和安全。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商业社会中,信用比信任更加靠得住,因为信用是具体的、可以度量的、有据可查的。就像银行存款的数字、固定资产的多少、信贷记录、违约记录。资产可以抵押,记录可以查证,一切都那么实在。所以质押的存单或资产比任何直觉上的信任都更加给债权人带来安全感,企业资产的“质”与“量”比企业主的“人品”更容易取信于商业上的合作伙伴。

一句话,渗透在契约中的潜在“距离”,使商业规则变得无比清晰且具有操作性。“距离”使经济人的利益关系彻底简单化。

可见,当人性因其复杂而显得捉摸不定时,人们更愿意相信契约,通过契约约束来摆脱人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距离是海派文化的核心,距离使上海成为上海。

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上海从开埠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这一百多年恰恰是西方殖民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相互渗透的历史,上海的建筑有万国会之称,上海的文化从一开始就与西方的社会价值观念结下了不解之缘,上海人的西方情结对海派文化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距离就是其中一个。

距离一开始起源于商业文化的游戏规则,然而时间久了,就变成了“习惯”,“习惯”实际上是内涵十分深厚的文化沉淀。从商业规则走向生活方式的“距离”,是海派文化的一大特色。即便是没有直接利害冲突的朋友之间,上海人的“礼尚往来”似乎也是契约式的,形而上的“距离”,恰如一柄双刃的刀,把人际中的纷繁复杂割得干干净净的同时,把自己性情中的坦诚和率真也一并阉割了。

当然,上海绅士的涵养、淑女的矜持也都是在“距离”这件礼袍下,才显得仪态款款,风姿绰约,不管骨子里是精于算计的琐细,还是事不关己的冷漠,都在华丽的礼袍下无可挑剔。所以,与距离文化相对应,上海人在人际交往中格外注重礼貌,礼貌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墙”。它使距离在实用的基础上又添了一层审美的价值。

上海人习惯坐在电视机前与社会交流着信息和情感,在维护隐私和尊严的借口下,上海人不知道是在享受还是在忍受着寂寞。但愿寂寞像流行歌曲《寂寞让我如此美丽》唱的那么美丽。

(摘自《肆无忌惮》,作家出版社出版)

品鉴

文章从文化的角度话“距离”,其视野宽阔,挖掘深邃。全文紧紧围绕“距离是海派文化的核心,距离使上海成为上海”这一关键句,在写法上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思维辩证,作者巧妙地把“距离”比作“一柄双刃的刀,把人际中的纷繁复杂割得干干净净的同时,把自己性情中的坦诚和率真也一并阉割了”;二是注重追根溯源,比如文章第十段说“上海人的西方情结对海派文化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距离就是其中一个”,这就属于透过现象揭示根源。

猜你喜欢
豪猪海派契约
豪猪取暖
忽视对手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为“海派”正名
跨界合作引领时尚
小豪猪上学
契约精神在国企成长未央
群体认同调节下的心理契约破坏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
海派,一种“变”的渴望及行动
卖地的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