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奖励制度的行与思

2020-11-16 02:05陶虹霞
教师·下 2020年9期
关键词:学生

陶虹霞

摘 要:实施班级奖励制度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奖励主要有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其方式主要有延时奖励和潜能奖励。不同的奖励办法,有不同的效果,甚至还有一些负面作用。对奖励进行细化剖析并思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配合使用,以达到效果最大化,促进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

关键词:奖励;学生;内部动机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1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7-0017-02

一、奖励之目的,激其内驱

实施班级奖励制度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客观的、细化的、多角度的评价和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动学生个体的发展,营造积极的班集体氛围。

小学生有较强的可塑造性,奖励的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其对某种事物的兴趣,激发其想做愿做某事的积极性,并最终变成自发性行为。因此,班级奖励制度在小学教育中普遍盛行,并运用于学生管理、思想道德教育和课堂教学各方面。

二、奖励之物,晓其利弊

(一)物质奖励

在小学教育中,班主任经过不断的经验总结与试验,发现实施奖励制度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普遍使用的是代币制奖励。

代币制奖励是指用虚拟货币或者小卡片、奖章等代替奖励,在学生完成规定的任务后,可以按照师生共同设定的标准来换取。当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后,又可以按照协定兑换更高一级的奖励,如文具、糖果等。斯金纳的条件反射是代币制的理论基础,代币就是一个强化物,当好的行为出现时,给予代币就是强化了这种行为,代币制有利于增加这种行为发生的概率。

在低年级的班级管理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小贴纸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学生会因为自己头上贴着贴纸而骄傲,放学后昂首挺胸地走到父母面前展示。

而在中高年级的班级管理中,物质奖励则更为实际。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调整奖品类型,学生也乐此不疲,用自己出色的表现赢得教师的奖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正向行为得到了不断强化,并在无形之中形成习惯。

正是由于物质奖励的效果明显且高效,教师也乐衷于使用,因此物质奖励渐渐成了管理学生屡试不爽的“万金油”。

但是,物质奖励也存在负面作用。在低年级的班级管理中,由于学生刚刚迈入小学,突如其来的多项常规使其猝不及防,尽快助其走上正轨是班主任迫切的希望。而面对众多学生,如何高效又迅速地达成目标?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与其长篇大论地教育迷茫的学生,不如通过物质奖励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告知他们应该怎么做,而这很可能是错失教育的最好契机。面对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科恩曾无情地批判:“能用尊敬的口吻给那些6岁的孩子解释自己要求的理由是需要努力和耐心的。帮助他们养成自控能力并且举止有责,也是需要才能和时间的。但是仅仅宣布‘孩子们,安静下来,你就能得到这个却是不需要勇气、思量、努力、耐心、才能或时间就可以办得到的。”

物质奖励对学生诱惑巨大。但学生一旦过分追求物质奖励,便会心生“邪念”。我们常听说这样的情况:某某同学放在文具盒里的奖章莫名丢失了几个;某某同学用自己的零食去“买”同学的奖章;某某同学为了得到教师的奖章故意丢钱,再“拾金不昧”……这些行为的出现与班主任设定奖励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为何出现,如何减少,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二)精神奖励

精神奖励较之于物质奖励,虽然效果没有那般明显强烈,但却更加深入人心。

精神奖励是学生在绞尽脑汁之后终于答对题,教师竖起的大拇指;是学生带伤参赛坚持跑完全程后,教师给予的一个拥抱;是学生画出一幅美丽的画,教师投去的赞许的目光;是一句简单的“谢谢你!”“你真棒!”“很有趣!”……

但精神獎励是有别于平时简单的口头表扬的。比如,在课堂上,如果只是单一的 “某某某真棒!”这样多频次且一成不变的话语,只会让学生习以为常。因此,如果是语言表达的精神奖励,则需要更为具体,更有指向性。在学生回答正确时,我们可以说:“你的回答非常完整,意思很明确”“你的想法真有趣,值得我们学习!”“你的思路清晰,让人一听就懂了”……在这样的语言指引下,学生就知道如何去答题,该怎样学习别人的长处;而回答正确的学生也会得到情感的激励,体会到胜利的喜悦。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仪式感来增强精神奖励的效果。在班级中,学生会在各项比赛中获奖,或者因某方面行为突出而受到嘉奖,如果只是简单地下发奖状,请学生为其鼓掌就匆匆结束。那么,几天后,学生根本就记不起他因何获奖,更不能树立起优秀榜样形象。因此,我们可以搭建精神奖励平台,以更强的仪式感让学生融入其间,树立榜样典型。

以笔者班级为例,曾经有一段时间,劳动委员各方面表现异常突出,在竞选“班级小明星”时,以高票当选。当时,我们就设定了一次颁奖活动,请一名学生为其写了颁奖词:她,其貌不扬,在教室的各个角落中默默付出;她,闪闪发光,在各科学业考试中名列前茅。她不怕苦不怕累,才带来了明净的教室;她不骄傲不自满,才得到了荣耀的勋章。她,就是我们的劳动委员——方小若!然后,请班长为其颁奖,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班主任录制整个颁奖的过程,并发至班级QQ群。正是这样一场简单而隆重的仪式,让获奖者倍感光荣,感觉自身价值得以实现,也让未获奖的学生深知自己前进的目标和方向,明确如何去做。

三、奖励之法,促其成效

如何使得奖励发挥最大化效果,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其使用方法。

(一)延时奖励

延时奖励顾名思义,就是不及时给予奖励。也许听起来让人诧异,但是延时奖励往往比即时奖励更吸引人。

人类欲望的满足可以分为延时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延时满足与自我控制、注意力集中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延时满足不代表不给予奖励,而是在学生达成某项目标之前告知其会有的奖励,以便其形成期待,从而为此去努力。

正如前面提及的代币制奖励,10个贴纸可以兑换一个文具,这就是即时奖励与延时奖励的配合使用。而在学校的奖励机制中,对重要的奖项,如“三好学生”等奖状,往往采用延时奖励机制。班主任会对学生平时的良好表现进行记录,然后告知这些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评比,那么就等同于给学生设定了一个最终的奋斗目标。学生通过教师长时间有层次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就会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哪里有机会得到肯定,就会为了最终的目标而去坚持不懈的努力。在这样长期的激励下,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动机,无形中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发展成一个更好的人。

由于延时奖励具有长时间性的特点,因此对教师设定奖励的内容也有了更高要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有不同的层次,而高水平的需求是人们不易满足并为之追求的。同样,由于生长环境和自身性格等存在着差异,小学生的需求也会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有的留守儿童由于家长长期在外,缺乏家庭的温暖,其最大的心愿可能是我们平时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设定她的延时奖励为得到父母从远方寄来的一份精美礼物。

延时奖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准确的分析,并长时间地进行跟踪记录,对教师的要求极高,但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研究利用。

(二)潜能奖励

潜能奖励是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跳一跳,够得着”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刺激其不断挑战自己,通过一点点的进步,进而实现较大的进步。

“最近发展区”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提及的词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对应奖励制度,就是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的内容来划分奖励内容。

比如,“上课时回答问题就可以获得一个小贴纸”,对平时积极发言的学生来说,这个小贴纸是一定可以得到的,但是对那些犹豫不决不敢发言的学生来说,“小贴纸”的奖励仿佛一只手在背后推了他们一把,学生就愿意去为了这个奖励而发言。在发完言之后,他们感觉到其实上课回答问题并没有这么可怕,于是就会消除内心的恐惧。相反,如果将奖励设置为“每节课必须回答问题2次以上才可以得到小贴纸”,那么这部分学生本有的一些主动性的小火花可能会被无形地扑灭。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是不断变化的,在努力之下,他的“最近发展区”也会不断提升,因此我们的奖励内容也要随之变化。如果一个平时不爱参加校内外活动的学生,这一次主动报名参加了运动会,教师就可以在全班进行公开性地表扬。同时表达期望:“如果你可以顺利完成比赛,获得奖项,那么老师将奖励你‘心愿卡一张。”这种先给予学生充分肯定,然后预估学生潜能,设置再努力一把就可以获得的奖励,设定的奖励内容就是潜能奖励。

对照这两种奖励方法,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它们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可以相融,相辅相成的。只要教师用教育智慧去构筑奖励机制,就能最大化地发挥奖励的作用。

德西指出:只有真正的“内在的成功”,而不是“外在的附加奖励”才能使人持之以恒地从事内在兴趣的工作,体验到内心的满足和成功感,并促使人不断努力,取得成绩。我们不否定奖励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而是应该反思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不同的奖励,以避免出现德西效应。

因此,我们应该善用奖励,会用奖励,保护好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培养和激发学生更多的内部动机,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最终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拥有健康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1]吴臻文.完善奖励制度 激发内部动机[J].中国农村教育,2018(13):54-55.

[2]埃尔菲·艾恩.奖励的惩罚[M].程寅,艾菲,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

[3]黄桃花.小学生奖励机制的个案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亲爱的学生们,你们并没有被夺走什么
“学生提案”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