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晓杰 文金梅
摘要:苗族古歌是贵州省苗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在贵州苗族的历史延续中发挥着多样化的社会功能。苗族的古歌是依附于民俗节日存在的。本文主要阐述雷山县苗族古的演唱形式,探讨苗族古歌在苗族民俗节日中的作用。
关键词:苗族 苗族古歌 民俗节日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8-0177-03
苗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民族,苗族古歌在苗族形成之初就已经产生了,俗称为“古老话”、“古史话”,它以歌唱的形式叙说古代人的生产、生活、战争和迁徙的进程。古歌不仅和苗族民间的民俗节日息息相关并且还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苗族的节日丰富多彩,素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俗称。据苗族古歌的相关人士介绍,传统社会中的苗族古歌主要在民间传承,与贵州苗族的社会民俗节日相伴相随,如在鼓社祭、婚丧嫁娶、亲友聚会、岁时节日、立房子(即建房子)等场合演唱,这已经成为苗族民俗活节日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唱时,主客双方对坐,采用的是盘歌形式的问答方式,一唱就是几天几夜甚至十天半个月,音乐调子雄壮而苍凉。古歌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从宇宙万物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到开天辟地、洪水滔天,最后到苗族的大迁徙,都是靠口传心授留存至今,演唱者均为中老年人、巫师及歌手等。本文笔者通过走访调查黔东南雷山县苗族村寨里年长者,对他们的讲述进行整理和归纳后进行的阐述分析,从中进一步了解贵州雷山县的苗族古歌及古歌在苗族民俗节日中的作用。
一、苗族节日的由来及与古歌的关系
(一)苗族节日的由来
黔东南有“歌舞海洋,百节之乡”的美誉,在苗族民众的口中还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俗称,可见在苗族人民的生活当中,月月有节日,天天在过节。苗族的这些传统民俗节日的产生大多都是与苗族人民的历史、宗教信仰、婚姻爱情和生产劳动等息息相关。
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教育人们不要忘记历史,方能更好地开展未来。苗族人民从古至今一直遵循着远古时代的历史和各种民俗,遵从祖先、不忘根本的原生态古老文化,也正因如此苗族民间有诸多的祭祀、祭祖活动至今还在隆重盛行。苗族人民主要以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为主,它们认为苗族的祖先是由神话传说中的“蝴蝶妈妈”和“十二个蛋”等诞生的,所以按照日期就要相应的举行一定的活动,如苗年节、吃新节、采花山节、四月八、姐妹节和较隆重的十三年一次的鼓藏节等等。
苗年节,由雷山县每年举行的苗年节日最为隆重。雷山县苗年节是在农历的九月至十一月份之间举行,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苗族人民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日。苗年活动期间主要以祭祀祖先、吹芦笙踩歌堂、跳铜鼓舞等民俗活动为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吃新节,吃新节也叫“新禾节”,每年的农历七八月举行。节日的当天,苗族民众身着苗族盛装,齐聚村里,跳芦笙舞、唱苗歌和斗牛等一些娱乐活动来庆祝佳节。
鼓藏节,据《苗族古歌》的记载,鼓藏节在先秦以前夏王朝时期的古三苗国就已经有了。雷山县的鼓藏节十三年举行一次,每次过三年,场面非常隆重和盛大。鼓藏节也叫作祭祖节,是按同宗的一个寨子每十三年联合过一次,以祭拜祖先以及天地神灵为主,杀牛祭祖、祈求村寨安定、人丁兴旺等。
采花山节,每年农历四月至五月间举行,是青年男女求爱的一种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跳芦笙舞、对歌以寻找自己心仪的配偶。老农们则是聚集在一起交流农作时的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以求五谷丰登。节日里还会举行斗牛比赛等活动。
从以上的几个节日可以看出,苗族的各个节日都有日期规定,且都与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民俗生活、婚姻爱情和生产劳动有关。这些节日在苗族民众的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苗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苗族古歌与苗族民俗节日的关系
《词海》文中解释道:音乐是艺术的一种,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音乐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的生活。这说明了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不管是哪一个国家或者哪一个名族都有自己表现的方式,而苗族人民也不例外,不管是酒歌、情歌、儿歌、古歌都有它表现的方式和场合。众所周知音乐与民俗节日的关系在很久以前就有“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这样的一个相互共存的密切关系。从中得知音乐与礼俗一直以来就处于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共存之中。就算是到了各方面的相对发达的今天,远古时候的礼乐一直延续开展。歌能表达人类复杂的情绪,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唱,但苗族的古歌不同,苗族古歌的演唱有一定的禁忌,在平日生活中不唱古歌,只有在房屋建造、亲友聚会、婚丧仪式、鼓藏节等重要的民俗节日活动中才能演唱。
二、雷山县苗族古歌的演唱形式
(一)雷山县苗族古歌介绍
黔东南雷山县是苗族聚居比较集中的一个县,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民族文化,其中苗族古歌就是其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古歌,在黔东南方言称之为“Hxak Lul Hxak Ghot(古歌老歌)”苗族古歌在民间被称之为“古老话”和“古史话”,学术界用语为“史诗”,它是以‘诗的形式來叙述时代历史,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天地的开辟、人类的诞生、外物的起源以及苗族人民几次大规模的迁徙等,篇宏巨大,据说长达“15000余行”,苗族古歌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古歌是由四大组十三首乐曲构成的,分别是:《开天辟地》《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日造月》《枫香树种》《犁东耙西》《栽枫香树》《砍枫香树》《妹榜妹留》《十二个蛋》《洪水滔天》《兄妹结亲》《跋山涉水》等十三首组成,以叙述的方式来反映远古时代的历史进程,主要以盘歌问答的形式来展示,演唱者均为歌诗、巫师、老年人等。苗族古歌其中有五部分内容为苗族创世史诗为核心形成的与苗族民俗习惯、节日盛会、民间信仰等非物质文化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也是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
(二)雷山县苗族古歌的演唱场合
苗族古歌在苗族历史文化中具有显赫的地位,主要以叙述天地的开辟、人类的起源、洪水滔天、跋山涉水等内容为主,当然演唱苗族古歌也有一定的禁忌。从内容上来讲,苗族古歌的演唱场合是在“鼓社祭”的仪式上,鼓社祭师以唱“祭鼓词”的形式来表现。其实除此之外苗族古歌演唱的场合还有许多,它还在鼓藏节、房屋建造、亲友聚会、婚丧仪式等重要场合中进行演唱,内容也会因节日的不同而异。例如苗族古歌在婚礼仪式场合演唱时,古歌的演唱者多为两到六人之间的老年男歌师演唱,演唱古歌的叙述内容是生亲、开亲、普天之下皆得亲等。一是赞美新人从认识到相知直到结亲的路程艰辛与困难,最后喜结连理的幸福与祝福;二是叙述一年四季中哪些月份不宜结亲,哪些月份最适宜婚嫁的过程。演唱的旋律优美、柔和。从形式上来说,苗族古歌有两种演唱场合:一是在节日或喜庆之时主与客或不同村的宾客间对唱;二是冬季闲暇时节约上几位歌手走乡串寨寻歌对答,相比之下这类古歌的演唱场合是没有固定的,但在民俗节日中的演唱更为重要。
(三)雷山县苗族古歌的演唱形式
笔者根据田野调查得知,苗族古歌在演唱的形式上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唱形式,另一种是齐唱形式。
对唱形式:对唱形式的苗族古歌是在苗年节、吃新节、鼓藏节中进行表现,主要以一问一答进行盘歌,演唱者先由一队提出问题,另一队则对问题做出解答,这就是对唱形式所演唱的古歌,演唱的音调雄厚而苍凉有力。这种问答叙事成为承载苗族古歌内容的有效方式,便于梳理古歌的篇章脉络,步步推进古歌的发展。[1]这样的盘唱形式的对歌可以唱几天几夜,也许有人会问,他们是如何记住这么多内容的呢?其实苗族古歌叙述的是苗族的历史,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强烈的生活色彩,只要记住了古歌的歌骨主要部分,就可以很轻松的畅叙历史。
齐唱形式:齐唱形式的古歌是在“婚嫁仪式”和“房屋建造”中演唱,此类古歌与对唱的形式不同,演唱的人数一般为二到六人之间,二到四人最为合适,在齐唱形式古歌演唱者的选择有一定的禁忌,必须是寨子里年长的男歌师包括巫师在内,女歌师不能唱。演唱者身着盛装或者穿戴整洁于厅堂主桌前坐,演唱古歌必须认真对待,演唱者肢体语言必须规整划一。演唱者首先是由一人开头起歌或起调,其他人附和着跟随而进。
三、黔东南雷山县苗族古歌在苗族节日中的作用
美国著名音乐人类学家阿兰·梅里亚姆(Alan Merriam)所言:“尽管音乐本身在不附加任何外因的条件下没有语意表达能力,但音乐声音对人的生理刺激和心理影响却足以使人利用音乐来达到抒情的、表现的、审美的、教育的、凝聚社会团结的等多种功能。”[2]然而在此尤其应该指出的是,除了音乐本身的性质之外,人对音乐的价值取向无疑是决定其能够发挥作用以及怎样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本文笔者根据贵州苗族古歌的本身特点以及苗族人对苗族古歌的价值取向而总结出其在民俗节日中有以下作用:
(一)认知的作用
苗族古歌中《开天辟地》里面以盘歌的形式讲到了宇宙万物的起源,追溯到了有姓氏的祖先,追问了谁是最早出生的,谁创造了天地万物。苗族民众对自然的认知并不局限于万事万物的起源,在苗族古歌中还记载了与人们生活密切的生物和植物。此外,苗族的男女游方,鸟崇拜、枫木崇拜、银饰特色等等民间习俗在这首古歌中有相关的叙述。曾经的无字民族就是通过这样的口头传统把人类起源这样远古的神话传承至今,让后代子孙对人类和自我的认识更加深刻。[3]
(二)教育的作用
民俗学者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谈到,“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4]苗族古歌是苗族先民在迁徙的过程中集体创造的,已经深深地扎根于苗族民众的生活中。苗族古歌的内容很多都是赞扬苗族人民善良、勇敢的思想,这起到了教化的作用。如《铸日造月》的内容,体现的是苗族民众积极乐观、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在传唱的过程中使苗族人民进一步感受到苗族历史具有独特的民族精神。苗族的人们通过聆听苗族古歌的演唱,既能够了解到苗族乃至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史,也能够了解到其族群的人类行为、社会习俗、伦理道德乃至文学艺术等状况,还能够了解到其族群人们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审美观、民俗观乃至世界观等概貌,这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教化的作用。
(三)娱乐的作用
节日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调节人们的日常生活,苗族民众面对生活的艰辛、疾病的折磨和对死亡的恐惧,这些欢乐和痛苦只会在人民心中一直积累,这些事情也必须通过一个适当的方式来解决,而苗族古歌在这就起到了娱人和娱神的作用。如在苗族鼓社祭中,歌师会为先人唱古歌之后边舞边跳与先人沟通,其实这源于对灵魂的恐怖,为了克服这种心理,于是人们采用唱歌、跳舞、供奉祭品的方式来告慰死者的灵魂,让他们安心离开,以此来庇护后世子孙。再如,苗族的婚礼上有专门表演古歌的歌师,这些古歌师傅们演唱的古歌就有营造婚礼喜庆气氛的功能。
总之,黔东南雷山县的苗族古歌作为苗族传统文化记忆的再现,其中饱含着不可磨灭的民俗文化,具有典型民族志的特征。它既是苗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具有时代的烙印。对苗族古歌的深入了解以及它在苗族人民民俗节日中的作用研究,是我们进一步理解苗族文化的窗口之一。
参考文献:
[1]陈郁.滇黔《苗族古歌》艺术特征比较研究[J].四川戏剧,2014(05):119-121.
[2] Alan Merriam, The Anthropology of Music , Evanston , Illinois: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 ,1964 ,PP. 223 —227.
[3]杜卓.苗族古歌的社會功能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4][法]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原始分类[M].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刘兴禄,何佩雯.族群文化记忆的再现——试谈史诗写本《苗族古歌》中的民俗文化描述[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