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越跨境京族民歌文化研究

2020-11-16 02:05裴龙
艺术评鉴 2020年18期
关键词:对比研究一带一路

裴龙

摘要:民歌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交流方式,是当地人们精神的寄托,它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生活在中越边境的跨境京族就在日常的生活环境中,通过打鱼捕捞、农耕开垦、商品贸易、风俗祭祀、文化交流等日常生活创造出了丰富多彩又具有海洋特色的民歌文化。中越跨境京族在地缘上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而其中的民歌文化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因此,研究中越跨境京族民歌文化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京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跨境民族   民歌文化   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8-0024-04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将岭南重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詹耳、珠崖9个郡,开辟了一条从中国东南部沿海到东南亚地区的海上航线,后来被人们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明史·汤和传》记载“成远算者不桖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正如“一带一路”的提出,就是通过长远和平的方式实现沿线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这完全符合沿线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和美好追求。

建立“一带一路”是政治繁荣、经济合作和人员往来的三大支柱,而人员往来又是这三大支柱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它是经济和政治合作的基础。中越的青年群体是推动“一带一路”实施的生力军,青年群体在交流和对话中,能够找到彼此之间的差异、相互地区间的特色,还能够取长补短。青年人也会把当地的音乐文化在相互交流或对话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对方进行传递,使得双方通过音乐交流拉动彼此之间的距离,让音乐文化成为中越两国青年团结、经济繁荣、国家互信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跨境京族中国地区音乐文化

音乐可以审美育人、娱人教化、酬神求愿、敬天祷灵。京族是以渔业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约2万左右,主要居住在广西防城港的巫头、山心和澫尾小岛上。京族的音乐文化艺术在与汉族人民不断接触和交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汉族音乐文化艺术的精华,特别是在语言文化上的交合。因此,丰富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艺术,其中以京族民歌和歌谣最为特别。

(一)民歌

京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唱歌,一般都是男女对唱,以一问一答形式最为常见。曲调大约有30多种,歌曲的内容主要有哈歌、山歌、情歌、结婚歌、渔歌、诉苦歌、风俗歌、劳动生产歌、宗教歌等。这些歌曲基本上都是在劳动的过程中,青年男女触景生情随口演唱的,很少有记录。

1.哈歌

哈歌主要是在哈节仪式中演唱的歌曲。歌曲基本上是以前流传下来的一些古诗歌词,六八体之类的。有男女情歌、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党的歌曲、童谣。还有一部分是苏维芳老師根据生活、人民的辛苦劳累、党的好政策等改编的一些歌曲。以前是越南哈妹嫁到澫尾,然后教澫尾的哈妹来唱哈。而现今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哈妹,就把以前演唱的哈歌编成册子供学习唱哈。目前已出版了55首歌曲的哈歌集本。如《京岛是我的故乡》《德圣公》等。

哈节庙会仪式中哈妹基本上是四到六位。在一位哈妹唱哈的时候,其他哈妹都会跟着一起敲击竹板合奏。另外敲鼓的老者(官员)就会根据哈妹唱歌的断句,来敲击鼓面不同的次数。唱到一句话的中间部分时,敲击鼓面一下,一句话唱完之后,敲击鼓面两下。如果是唱完之后或是高潮部分就会敲击鼓和锣来给予赞赏。鼓锣的顺序为:鼓侧面一下,鼓面敲击四下,节奏为“打,打,打打”,然后敲击锣“恰”一下。

哈歌《德圣公》是借助神灵对族人进行道德规范和教育,让后人在神灵的指引下扬善弃恶、民族团结。

德圣公,身降人间了解民情,谁善恶,告知朝廷。

德圣公,曾教诲三句话,为国理事,不能废礼仪:“一是佛,洁净二字;二是汉人,不分民族你我;三是心愿,福德处处均是”。

2.京族情歌

京族哈节的情歌种类很多。有鸟儿传情歌、友爱盛情歌、情恋中悲欢离合等。每逢哈节期间,成群结伴的青年们便欢聚于哈亭之外,通过情歌对唱,对“哈物”(木屐)结识自己称心如意的对象。往往歌欲罢而兴犹未尽,便三三两两来到海边小树林散步踩海水,进行“踢沙”和“摘木叶”,寻找意中之人。歌声时而细语欢声,时而彼此起伏。如果双方看对眼有感情,那就回家禀告父母,祈求媒人说合。

3.山歌

山歌多是以男女对答为主,不过,男唱男答女唱女答的情况也有。程序基本上是开始唱一句,“问哪骑马上天”,回答的人就会根据所问回唱“某某骑马上天”。歌词的内容不一定涉及男女爱情,只要能够达到开心的目的就行。在唱山歌的时候有独弦琴伴奏。独弦琴构造很简单,用半边大竹筒作为琴身,一端插上一根小竹片或者是牛角与琴成直角,另一端有一个钮动琴弦的把手,琴弦从把手拉到小竹片或者牛角上,用小竹片来弹拨,不会弹的人只能够弹奏一个音,会弹奏的人会弹出六个音(“do”“sol”“do”“mi”“sol”“do”)。

4.结婚歌

京族民众在结婚的时候都有一个风俗,就是男女双方都会请善于唱歌的人来互相唱歌作为娱乐。歌曲是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歌本,也没有伴奏。但是,在唱歌的时候必须要有祝福的话语。新娘离家以后,有一个聪明能干的男子手持三根香,用红纸包住走在前面,这时候,走在路上新娘新郎的陪送者就会互相唱歌,一方唱来一方答。

5.诉苦歌

在解放前,京族渔民不仅受到官僚地主、渔业资本家和鱼贩等三方的残酷剥削,而且还要遭到汉族海盗的横暴无情的抢夺。“雷打秤”是京族渔民最熟悉不过的伤心事了,即是汉族东家往往预交一部分定金给到京族渔民用于整理渔具或维持生活,结果就是渔民捕获的鱼,要全部卖给东家的鱼行里面。东家所用的秤就是“司码秤”,这种称18两为一斤,20两一斤的大有存在。渔民挑到鱼行的如有100斤,但是使用东家的称也就只有80斤,因此渔民痛恨的这个司码秤也就叫做“雷打秤”。

除了上面的一些歌曲类型之外,还有歌颂友谊歌、打鱼歌、风俗歌曲等等,这些歌曲都会在京族渔民日常生活当中演唱。

(二)歌谣

京族歌谣也是非常的丰富,京族歌谣在京族三岛世代相传,如同北部湾海域的露珠,色彩鲜艳、情感丰富。它不仅反映了京族三岛的社会民俗生活,也反映了京族老百姓的内心情感。

歌谣在男女情感上的描述也是非常准确的。“同妹分别有几天,好似隔了十几年。似失千金日夜想,睡在龙床亦难眠”。京族三岛地区生活的人群不单单只有京族人,还有其它民族的兄弟姐妹,他们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共同编织着美好的梦想。

通过以上京族民歌和歌谣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京族民歌在传承发展上的四个特征。首先,京族民歌的劳动性。京族民歌的出现,都是渔民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其次,京族民歌的随意性。京族渔民出海拉大网回来之后都会召集人来聚会,在聚会的过程中就有织网、清理网、收鱼工作等等,边工作边听歌;再次,京族民歌的悠久性。京族民歌从越南迁移到中国的京族三岛地区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最后,京族民歌的文学性。京族歌曲中的许多歌词都是选用中国古老的诗歌,关键是具有双关的意味,六八体和双七六八体的交替使用。

二、跨境京族越南地区音乐文化

越南京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占越南总人口的86%左右。他们生活在肥沃的平原地区,以及越南中部和从北至南的海滨区域。由于越南国家地势比较长,气候和天然景物丰富,使得越南语的发音具有6个声调,声音抑扬顿挫,很适合吟诵和歌唱。这种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诗歌性语言,就孕育了京族独特的音乐文化,其中以越南北部京族民歌最为明显。内容大致有爱国家、爱家乡;歌唱辛勤劳动;封建礼教的抨击;歌唱爱情;阶级立场等。

(一)改变较少,未走出起源地的京族民歌

1.官贺民歌(Hát quan ho)

官贺民歌是越南非常著名的一类民歌类型。在越南北宁省的仙游、武旸、慈山、安丰一带。越南北宁地区有结伴官贺的风俗,就是一个村的5-6个男女青年与他村的5-6个男女青年结伴而成的一个歌唱形式。他们会在庙会及重大的节庆日子,选择在山上、小溪边、船上和家中来唱歌。越南北宁官贺民歌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抒情,像《萍散云飞》《美丽的竹子》《登上天台山》《穿针引线》等等。

2.唱春(Hát Xoan)

唱春是越南富寿省的民间曲调,主要在祭祀或集会的时候表演。在越南富寿每到春季就是庙会的季节。于是,人们就把一些会唱歌的人组织起来,成立一个“春坊”(戏班子),大约10-15人,开始他们会在本村的哈亭里唱上几天,然后再去临近的各乡亭唱歌,直到春季结束才回家种地。

3.唱顿调(Hát Dam)

唱顿调是越南河南地区的民歌曲调,在越南河南省的金榜县。每到阴历正月初六到二月初十,地方人们就组织一个表演队伍,大约由14-15个女青年组成,年纪最大并记得曲调最多的人站在队伍前面来排练这支队伍。在节日的时候,他们会在亭子面前连续唱15天的歌。

4.调情曲(Hát Gheo)

曲调是越南北部男女对答唱歌的调情曲,主要在越南富寿省同塔三农和清山地区。每到祭礼结束后,人们就会组织有趣的唱歌比赛,比赛就是两个男青年与两个女青年之间的角斗。不过,唱歌比赛不是为了拿奖,主要是为了给游戏增添热闹气氛。但是,每次输的一方就要送上一些自己的物品到赢的那边保存,这些物品主要有围巾、衣服、伞、斗笠等,到回去之前两边才相互见面换回物品。

5.Ro节演唱仪式(Hát hoi Ro)

庙会节庆之日所唱的歌曲类型,起源于永富省的庆春乡。按照古代风俗习惯36年才在亭子里面开一次会。在这一天,村民就会选上一些15—25岁之间未婚的青年男女,穿上漂亮的服装在庙会唱歌。在唱歌的时候,有一个鼓和一对云板来伴奏,也有时候是一手拿扇子,一手拿萋叶,边唱边跳。

(二)大众化的京族民歌曲调

大众化的民歌曲调主要在农村地区发展,谁都可以唱,不需要学习。因为,他们从小到大已经听过很多次,曲调风格已经渗透到他们的血液及骨子里面了。有摇篮曲、民间小调、沙漠、军鼓调、男女对唱等,民间小调和男女对唱是一些抒情的曲调。青年男女在一起种地或者摘茶的时候,为了使自己开心,他们一边问一边答。军鼓调多为男女对唱,像中秋节或是夜晚乘凉之时,同村的男女汇集在一些空旷的场地来唱歌。在场地之间有一道湖,湖深大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在湖口的上面罩一个白铁桶或罩一个铁皮,用一根绳子从男士的座位通过桶底到女士的座位一直拉开,这两个人大约相距6—7米。在唱歌的时候打击绳子的两头,绳子就会反弹到桶底或者铁皮发出清脆的声音。

(三)专业的京族民歌曲调

专业的京族民歌曲调,如果没有熟悉的演唱技术,是很难掌握这类曲调类型的。因为这一类曲调要比上面介绍过的民歌曲调困难的多。

1.门亭曲(Hát cua dình)

越南门亭曲是一种具有宗教仪式性质的唱歌類型。它主要是为了供奉祖先、城隍、祭拜乡神的时候在亭子庙宇中演唱。在唱歌的过程中有底琴,云板,阵鼓伴随。

2.歌伎唱(Hát nhà trò  hoac hát nhà to)

歌伎唱这类民歌类型起源自亭门曲,由一两个专业的歌唱家推举出来,在各大宴馈聚会上演唱。在唱歌的过程中也有阵鼓、云板和底琴伴随。

3.歌筹或陶娘曲(Ca trù)

歌筹是歌伎唱腔调的发展形式。由一些歌伎在主人的会客室中专门演唱,主人的宾客都是城市中的上层人物,经常到这里听歌。当歌伎唱的好的时候,宾客就会自己敲击阵鼓来赞扬歌伎的腔调技术,并丢上一根竹签来表示奖赏。曲调到后来演变成另一个表演模式,变成一些有钱人堕落在都市花花世界,变成一种不健康的娱乐消遣方式。在唱歌的时候也有底琴、云板和阵鼓伴随。

4.唱赞美诗(Hát van)

唱赞歌或者唱筹文是一种在祠堂庙宇中表演,具有宗教祭祀性质的民歌类型。有一些迷信的人,他们会把民歌与祭祀内容相结合,这类音乐曲调有兴道大王、二征夫人、江河圣母等。

5.盲人唱曲(Hát xam)

盲人歌曲是盲人经常去菜市、码头、车站等地方卖唱维持生计的歌唱方式,经常有独弦琴、鼓和云板伴随。但是,现在也不完全是这个模式,现在主要是盲人懂得玩弄什么乐器,就用什么乐器陪伴。有用二胡的,也有用京二胡(也叫嗡子,胡琴的一种)、六弦琴、月琴、独弦琴等的。盲人唱歌的这种腔调不只是因为它的腔调丰富、节奏欢快、幽默灵活,还有就是它的歌词内容接近劳动群众的情感。

通过越南跨境京族民歌的分析可以得出三种类型。首先是民歌自身的元素改变较少,还没有走出起源地的京族民歌;其次就是非常普遍的、大众化的京族民歌曲调;最后,就是具有专业的京族民歌曲调。这些曲调在京族民族的文化发展中蜿蜒前行,在社会发展中与现实生活同步融合,起到了京族同胞在民族认同、身份认同的作用与价值。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越音乐文化交流与互动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习近平主席也有强调“一带一路”就是要同愿意与我们合作的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类的和谐共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强调:“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习近平主席对文明的这些论述不仅精辟揭示了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还深刻阐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内涵。中越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居,传统友谊深厚。巩固中越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中越两国正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合作有效对接,正在扩大人文交流,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文化、青年等领域合作,相信这些合作交往能够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越两国人民在“一带一路”的视野下进行着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交流互动。在双方的民歌交流中以门亭曲最为突出。中越跨境的京族人民,中国广西防城澫尾及越南广宁芒街的茶古坊,每年都会在六月初九日和六月初一举行当地的民俗哈节祭祀仪式活动,中越双方都有代表参加各自的庙会活动。当越南茶古坊举行哈节祭祀的时候,防城澫尾岛就派20—30个代表参加茶古坊的哈节祭祀活动。反之,当中国防城澫尾举行哈节祭祀活动的时候,越南过来的人数可以达到100多人。通过调研我们得知,越南茶古坊的京族同胞过到京族三岛有很多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越南茶古东盛哈亭现在做的不怎么好,茶古东盛哈亭的负责人就把相公、祭陪员、通唱及负责哈节仪式的人员都带了过来,来向澫尾学习。通过这个事情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风俗哈节仪式文化在转变的过程当中,从越南到中国再到越南的流动,是文化的回归,这个文化在回归的过程中也发生变迁。中越双方代表在参加各自风俗哈节祭祀仪式之时,也将本地域的音乐文化传送到异国他乡,也将异国他乡的音乐文化精髓吸收,带回到本民族传递。越南的在职广宁省艺术团成员也在中国京族风俗哈节仪式当天,表演了唱哈的祭祀音乐和男女青年交缘的歌曲,还有《过桥风吹》《萍散云飞》《饭鼓》等比较大众化的歌曲。中国澫尾的艺术家们也在越南茶古风俗哈节上,表演了中国京族舞蹈《迎神舞》《上香舞》及歌曲《京岛是我故乡》等。

在中越友好音乐会上,中越艺术家们都表演了两国的传统音乐。中国的艺术家们表演的京胡独奏《夜深沉》、琵琶独奏《十面埋伏》、古筝独奏《溟山》、二胡与竹乐《赛马》等;越南的艺术家们表演的竹乐器重奏《丰收节》、竹乐合奏《西原的呼唤》、越南北部官贺民歌《饭鼓》等。而在云南省艺术团到越南联演的活动中,真正体现出音乐的无国界。在河内大剧院,百年古典建筑,透着法式的优雅与奢华。越南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老百姓对待本民族民歌的态度真是入心,没想到本人演唱的越南北宁官贺民歌《bèo dat may troi》,在越南人民心中的位置如此之高,能够带来强有力的共鸣与认可,这也反映出越南人民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喜爱。音乐无国界,外国人演唱异国之曲,别有一番情趣。

中越两国一系列的音乐、文化活动的交往,都可以看出音乐文化在“一带一路”促使下,使得双方在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上得到可喜的成绩。中越跨境京族的音乐文化也在一系列的交流活动中得到传递。双边人民也能够借“一带一路”契机,到异国他乡感受异国民風民俗,体验异国风土人情、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感受异国他乡之美,真正享受到“一带一路”给百姓带来的福祉。

总之,“一带一路”是一条相互尊敬,相互信任之路,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只要中越两国在音乐文化上和衷共济、并肩而行,就一定能够让中越京族跨境音乐文化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下,翻出新的篇章,让中越两国人民尽情享受“一带一路”远景带来的胜利果实。

参考文献:

[1]洪涛.越南官贺民歌[M].北京:音乐出版社,1996.

[2]吴玉潘.歌谣俗语、越南民歌[M].北京:时代出版社.

[3]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京族社会历史情况[M].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印1964.

猜你喜欢
对比研究一带一路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