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洛宾的民歌作品以西北少数民族歌曲为主,融合了少数民族歌曲元素与汉族民歌元素。王洛宾以简练的手法创作出一首首优秀的民歌,其在我国大江南北经久传唱,使得我国丰富多彩的西部音乐文化源源不断向全国推广。歌曲作为听觉艺术与文化艺术,特色与风格使它的演出形式多种多样,而王洛宾的歌曲民美通唱,老少皆宜,适于随时随性的演唱,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王洛宾是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有“西部歌王”之称。他一生搜集、整理、创作歌曲1000余首,出版歌曲集六册。其作品多以情歌为主,极为丰富。王洛宾以搜集、整理、創作西部民歌著称于世,在西北生活近60年,将传奇般的一生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
王洛宾是我国现代史上使新疆少数民族的民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他的歌曲优美、舒畅,富有民族风情,深受群众喜爱。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达阪城的姑娘》《阿拉木汗》《掀起了你的头盖来》《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玛依拉》《青春舞曲》等西部民歌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已成为中华音乐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一、灵与魂
王洛宾的作品以西部少数民族歌曲为主,不论从旋律上还是从语言上都能让人耳目一新。他的歌曲收集来自新疆、青海等地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经过改编、整理,融合了西部少数民族歌曲元素与汉族民族音乐文化元素,再进行二度创作。例如,《掀起了你的头盖来》这首歌只有六句歌词、六个乐句,采用民族宫调式,织体为强烈的维吾尔“赛乃姆”节奏。其中加入一个偏音(清角),二度的出现让乐曲有了独特的特点,这种创作是一种更为艰难的创作。他巧妙地将民间歌曲与创作歌曲融为一体,跨越了作品在地域、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时空限制,使作品犹如生出了翅膀一般,飞向大江南北。因而,王洛宾的作品也是一种多元素、多种艺术因素综合的艺术。他用汉语来传唱新疆少数民歌,让丰富多彩的西部音乐文化源源不断向中国四面八方流传,让各族人民更深层更细致地了解新疆这个地域的民族音乐及其民族文化精神。
王洛宾的作品相当一部分反映了爱情的主题,作品的演出形式丰富多彩,有独唱、重唱、对唱、齐小合唱、大合唱等。其在内容、题材、表演形式上都是多姿多彩的。王洛宾歌曲的旋律均带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比如,他记谱、译配的新疆维吾尔族民歌《达阪城的姑娘》,曲调优美,歌词幽默风趣,旋律以小三度和大小二度为多,并且加入偏音,配以动感很强的四拍子。这首歌曲既可以独唱,也可以齐唱。演唱时很容易带动欢乐的情绪,民族风情浓郁的旋律让人忍不住想跳新疆舞。王洛宾的作品就是这般迷人,简短而精炼,却意境深刻,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达坂城的姑娘》的诞生过程说来也很有趣。1939年的一天,新疆一支车队运送苏联援助中国抗战的物资途经兰州,王洛宾所在的西北抗战剧团举办了两次慰劳车队工友的联欢会,一次为欢迎,一次为欢送。在欢迎会上,车队一位维吾尔族司机为表示答谢,即兴唱了几句新疆民歌。因为他是用维吾尔语唱的,歌词也不那么连贯,其歌曲没有引起人们多大注意。但是,那特殊的曲调和韵律一下子震惊了音乐家王洛宾。他如获至宝,欢迎会后专门向那位司机求教,还请“葡萄客”朋友帮忙翻译,匆忙地记下了乐谱和唱词。那天晚上,他兴奋得不能入睡,连夜加工整理,一遍又一遍地填词、改曲,几易其稿。经过一夜工夫,由王洛宾搜集、整理、改编的全国第一首汉语译配的新疆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的姑娘》在兰州王洛宾的那间斗室里诞生了。即便是在苦难的岁月里,王洛宾也勤奋努力,先后搜集改编《哈来龙》《离别》《阿顿江》《高高的白杨》《萨阿黛》等数十首新疆民歌。
二、创作之源
民歌是一般流传于民间的、优秀的、集体创作的直接反映人们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歌曲。王洛宾通过感受生活、长时间大量广泛的采风方法,将流传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生活中的歌曲进行整理,加工改编,这些便是民歌。经过王洛宾的二度创作,这些少数民族民歌被注入更新的音乐美学的理解和诠释,由于他的情感投入或加工提炼而升华成为绝世精作。比如,《哪里来的骆驼队》原词是驼队中的“骆驼驮的姜皮子,一钱三分三厘七”,内容太过平实而显得呆板。王洛宾把词改为“哪里来的骆驼队,骆驼驮的勘探队”,工整押韵,富有新意,让曲子立刻有了文学感染力和时代气息。曲风的灵动既纯净了民族传统风韵,又灌注了时代精神旋律,如画龙点睛般让一首首精美的小歌曲活跃而丰满起来,打上了王洛宾的烙印,那么这些民歌似乎可以归于个人作品而非民歌。人们便称之为王洛宾民歌。
王洛宾的艺术感觉尤其是文学表达能力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唱王洛宾的个歌,人们可以感觉到原曲调丝毫不影响汉字的发音及汉语词义的表达;汉字发声、音韵也丝毫没有破坏原来曲调的旋律进行及原曲的意思表达,王洛宾做到了少数民族曲调与汉语歌词的巧妙结合。节奏、音韵细致搭配,其在情绪上与原民族曲调配合的也是非常准确的。像《达阪城的姑娘》《青春舞曲》《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等,都是民族音乐与汉语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这种创作让这些来自民间又回归民间的歌曲不胫而走,使这些歌曲艺术欣赏价值和流传广度更上一层。尤其是《青春舞曲》,原始曲调为新疆达瓦孜艺人表演时的伴奏曲。1939年秋天,王洛宾从一个卖葡萄干的维吾尔族商人处寻得此调。当时,王洛宾正经历着与前妻分手的痛苦,于是这位25岁的青年在极欢快的原曲下面信手用歌词抹上了夕阳的色彩:“美丽的小鸟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而副歌部分“bird那呦呦”,则在流传中变成了奇怪的衬词“别的那呦呦”“别的那样呦”。这一切虽矛盾错乱,却使得《青春舞曲》带有了一种抵死狂欢的迷人气质。
三、艺术美
一首民歌的传唱,本身就是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一首好的民歌作品,传唱的便是一个民族的骄傲和凝聚力。歌曲作为听觉艺术,通过演唱来表现它的美。对一首歌的演唱,要通过旋律、音高、节拍、节奏的准确性、乐感等基本点来表现。王洛宾的民歌短小精炼,歌词朴实真挚,通俗易读,朗朗上口,旋律舒畅也易于记忆。
王洛宾从歌曲结构、音域和歌词上用最简单的手法表达了人类最丰富的感情思想。比如,王洛宾的青海民歌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情真意切,缠绵悠长,唱尽人间生活与爱情的美好。尽观全曲,其以六声曲调为主,音域在八度以内,旋律线流畅起伏平缓,旋律舒展而柔美。这是一首上下句结构的单乐段歌曲,采用不对称结构,上句弱起与最后一小节形成完整的一小节。开始调性较模糊,节奏舒缓,非常富有歌唱性;下句调性稳定,节奏紧凑,有很强的诉说性。再看歌词,歌词是演唱者演唱作品时直接把握作品情感的基础,只有理解词义,才能唱得情真意切,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通过这首歌的歌词大意,人们可以了解到这是一首草原上的情歌,通过对一位姑娘的赞美及倾诉,表现了姑娘的美丽及小伙子对姑娘的爱恋。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其中一句“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抽打在我身上!”,这句歌词描述的便是哈萨克族生活中的传统游戏“叼羊赛马”中的“姑娘追”活动,这是一种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间自由恋爱的活动。男女间以“鞭”表白、以“鞭”示爱。这首歌既表达了民族传统,又表现了质朴的爱恋,令人的想象力无限穿越,说它唱尽人间情爱,绝不为过。正如音乐教育家梁茂春所说,“《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一种千锤百炼的民歌的境界”。
像这样经典的民歌,王洛宾创作有很多。例如,《半个月亮爬上来》是首小合唱作品,全曲采用再现式三段体,大量使用伴音音级,旋律的进行几乎全部在三度的音程以下,全曲的强弱处理更显出了月光朦胧的意境。改为无伴奏合唱后,流传得更为广泛。第一段有两个乐句,曲调平稳,“半个月亮爬上来……”立刻充盈着夜晚的宁静气氛和月光朦胧的美丽景象;中断旋律起伏较大,随着突强力度的出现,全曲也步入高潮,“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依拉拉……”表现小伙子表白后等待心上人回应时焦急的心情;第三段旋律如第一段一样,归于平静,与中间段形成对比,“再把你那玫瑰摘一朵,轻轻地扔下来”,回归于平静中,渐弱、渐慢的处理让人回味于小伙子的甜美爱情的遐想之中。
细数这些经典歌曲,爱情的主体是作品闪闪发光的亮点。王洛宾的民歌绝对是一批高质量的艺术精品。它们以独特的艺术气质、特殊的音节调式、淳朴热烈的音乐表现以及巨大的审美力量为中国音乐的艺术宝库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喜爱。
四、王洛宾作品对我国音乐的贡献
王洛宾的这些作品在中国现代民族音乐发展过程中像是一座里程碑。西部大开发的好时机带来了西部音乐的再开发和再繁荣。在开发西部少数民族音乐宝库的过程中,王洛宾的工作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收集西部少数民族音乐这一点上,他是中国音乐史上做得最早的音乐家之一。王洛宾民歌来自民间,又回归民间。在与人民大众的共同生活中,他不断汲取营养,丰富和充实自己,创作的灵感层出不穷,优美欢乐的歌曲传递着他本人的高度人文情操和审美观。他创作的歌曲老少皆宜,适于随时性的演唱,可在高雅的舞台高歌,也可在乡野俗世低吟,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可谓雅俗共赏的精品。
(甘肃省敦煌艺术团)
作者简介:贾小东(1971-),男,甘肃蘭州人,三级作曲,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理论。甘肃省敦煌艺术团三级作曲,艺术委员会成员,甘肃省青年作曲家,甘肃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