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英俊
【摘 要】 机采种植棉花作为一种棉花生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新疆等地,是未来棉花产业的发展方向,本文首先对我国机采种植模式下棉花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概述,又分别对机采种植模式下密度对棉花影响研究注意事项、研究内容与意义和种植密度与棉花产量及品质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最后针对我国机采种植模式下棉花发展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机采种植模式;棉花;种植密度;机采棉
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1073(2020)10-0095-96
[Abstract] Machine pick cotton as a cotton production technology is widely used in xinjiang and other places, i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otton industry, this article first machine to our country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tton planting mode and the main problems were summarized, and respectively on machine adopt planting mode density effect on cotton research note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ting density and yield and quality of cotton were expounded, the last machine mining development of cotton planting mode in China the problems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mechanical harvesting model; cotton; planting density; mechanical harvesting
棉花(Gossypium spp)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机采种植棉花以机械采摘为核心,通过各项配套技术来实现棉花的规模化采摘,这不仅解决了劳动力的匮乏,也提高了经济效益、满足了纺织业的需求。机采种植棉花不仅包括机械采摘,还涉及到土地、品种、栽培、脱叶技术、采收、加工、质检、仓储、物流和纺织等各个环节,机采种植棉花是未来棉花产业发展的方向。但是随着机采種植棉花技术的推广,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需要规范[1]。而从整体的种植效益和产量结构来看,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无疑对棉花产量的提高有着深远影响,为适宜机采密度的研究与推广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从而影响我国棉花产业链的经济效益。
1 我国机采种植模式下棉花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
1.1 发展水平不平衡
随着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机采种植模式下的棉花产业呈快速发展的趋势,但是各地发展水平不平衡。从我国机采棉首选试点新疆来看,新疆兵团发展较快、而地方发展则较慢、北疆的发展大多快于南疆,而国内的其它省份发展较慢。
1.2 降低质量与产量
机械采摘会导致产量损失5%~10%,由于品种“多乱杂”、种植方式与管理模式不配套、采收和加工不规范等因素导致棉花质量下降。
1.3 仪器设备成本高
国内的采棉机技术不成熟、采摘效率低,对其研发投入不足。而一台进口机的费用至少为320万元,国产机也在130万元以上。还需投保费、维修保养费、改造费、建设生产线费、加工费等。
1.4 规模化程度低
由于土地流转等政策落实问题及保障体系不完善,带来成本高、品种杂乱等问题,制约机采棉的发展。导致我国除新疆兵团外,其余地方机采种植棉花种植规模偏小。
2 研究机采种植模式下密度对棉花影响的注意事项
不适宜的种植方式会影响机采种植模式下棉花种植密度的研究。因此,试验地应选择地势平坦、面积较大、肥力较好且排灌方便的试验基地,要适宜棉花种植,保证种植方式与管理模式的配套进行。在不同密度梯度的试验设计上要保证除了密度不同外其它条件均一致。所选择的试验区域要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光热资源等确定试验时间,保证其合理采收。试验选择的品种不仅要适合当地种植,也要有长势一致、有适宜的成熟期、株型紧凑、始果节位高度适宜等特点,避免贪青晚熟,并确保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研究机采种植模式下棉花种植密度。此外,试验也要设置重复,降低试验误差,保证试验的精准性。最后,从整体的机采棉花种植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纤维品质、经济效益等方面综合选择适宜的机采种植模式下棉花的种植密度。
3 机采种植模式下密度对棉花影响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3.1 农艺性状
棉花的农艺性状主要包括株高、果枝数、始果节位高度、生育期等。机采种植模式下棉花的农艺性状需满足机械要求,根据目前生产上所利用的机械,要求其始果节位高度大于15cm,株高为75~85 cm[2]。此外,适宜的株高也有助于充分发挥光合优势,而果枝数也影响产量。因此,探究不同密度对农艺性状的影响在机采种植模式棉花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
3.2 产量构成
棉花的产量构成因素包括单位面积株数、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衣分等,伏桃和秋桃的占比也可说明成熟特性,而籽棉和皮棉的产量也可衡量棉花的优质程度。因此,机采种植模式下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直接反映了密度的适宜程度,直接说明其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3.3 纤维品质性状
棉花的纤维品质包括纤维长度、强度、细度、整齐度、断裂比强度、伸长率、马克隆值等,综合衡量了棉花品质的高低。而棉花品质的高低决定了棉花的级别,这说明机采种植模式下不同密度对纤维品质的影响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也具有重要意义。
3.4 光合特性
植物的生长均离不开光合作用,叶面积和光合速率直接影响光合作用,棉花的生物学产量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因此,研究机采种植模式条件下密度与光合的关系可促进指导机采种植模式下的棉花种植与生产。
4 机采种植模式下不同种植密度与棉花产量及品质的关系
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棉花产量与品质优化、生产效率提高的重要途径。棉花不同种植密度主要对农艺性状、光合作用、棉铃分布、产量构成、品质特性等产生影响。种植密度也决定着群体总数,影响棉花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竞争、产量及品质形成。适宜的株距与行距可协调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优化棉花冠层的分布,促进光能的高效截获及转化,利于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光辐射截获量大有利于光能利用率提高,提高光合产物,进而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提高产量。同时,适宜的密度也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分配,积累棉花中的纤维素。研究表明,种植密度会影响棉花产量,密度提高时产量向内围集中,但过高的密度会使库源比例减小,导致棉花贪青晚熟。种植密度也会影响棉花光合作用,盛铃期之前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群体的光合速率显著增强。随棉花种植密度的增加,光辐射截获率升高,但是有研究表明,当种植密度达到18万株/hm2,光能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继续增加密度对其影响不大[3]。
5 我国机采种植模式下棉花发展问题解决对策
5.1 生产管理
首先是品种的选择,在稳产和抗病基础上选择纤维品质较好的棉花品种。其次在种植模式和田间管理上也要做到与机械相配套,控制棉花的第一果枝高度15cm以上,选用株型相对紧凑的品种。另外,种植密度在18万株/hm2~22.5万株/hm2,杂交品种的密度可适当降低。
5.2 采收与加工管理
在适宜的棉田脱叶率和吐絮率等条件下控制好采收时间。加工过程严格控制烘干温度,减少棉纤维损伤,降低短纤维和异性纤维的含量。
5.3 扩大推广
健全机采种植模式下棉花技术推广体系,加大除新疆外地区的的应用。同时也要做好机采棉的职工人员培训,优化机采棉技术生产过程[4]。
5.4 推行扶持政策
机采种植模式下产业链上涉及到的问题均需要政府的支持,使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加大农机补贴,引导农民使用采棉机,为机采棉花种植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体系。
6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机采种植模式下棉花的种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虽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却极大促进了我国棉花经济产业。在机采种植模式下棉花种植密度的探究过程,对农艺性状、产量构成、纤维品质性状、光合特性等的研究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而合理的种植密度也是棉花产量与品质优化、生产效率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大对机采模式下棉花种植密度的研究对推动我国棉花综合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杜 珉,毛树春,魏守军,等.我国机采棉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J].中国棉花加工,2018(06):4-36.
[2] 张 成,张教海,易先达.机采早熟棉花新品系筛选及其适宜种 植密度[J].湖北農业科学,2019,58(10):22-24+39.
[3] 辛明华,王占彪,李小飞,等.南疆棉区机采种植模式下棉花 种植密度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20,,52(01):46-52.
[4] 张晓东.机采棉技术推广与效益研究论述[J].农民致富之友, 2018(16):183.
(编辑:赫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