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一个古老又弥新的话题。
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这一著作中将“社区”理解为“共同体”,认为“真正的共同体并不是血缘、地缘、宗教等共同体简单的总和,而是浑然天成的有机生长在一起”。从远古的聚落到现世的街道居委,社区作为城市与乡村生活的基本单元体,承载着多项社会功能,并链接着公共生活的各个环节。
继特色小镇后,2019年3月浙江省又率先提出“未来社区”概念,旨在打造一个充满永续活力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以社区养老、幼托、医疗、青年创新创业的全生活链构建,以绿色材料、立体绿化、智慧社区、能源交通的全产业链提升,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邻里文化的全民生链创新。同时,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未来社区”必将成为人文关怀、智慧低碳、共享场所的新载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吴帆撰,〈社会治理现代化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载《社会治理》,2019年第11期。
未来社区,不是单纯技术叠加的智慧社区,而是人性关怀空间的深度营造,向更具凝聚力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升,内在隐性的核心指向是“共建·共治·共享”共同价值观的建立,才是彰显一个国家真正的文化软实力。共建强调合力合资,共治强调合智合作,共享强调共益共赢,重心在于一个“共”字,凸显了社会治理的公共性、多元性、跨界协商性和共生性。
现有社区的主要矛盾为邻里关系冷漠、责任模糊、物业纠纷、信任危机、交往空间匮乏等问题,如何重塑邻里关系,激活历史文脉传承和文化再生,再造“以人为本”的价值坐标,强调规则意识,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不同社会群体的沟通交流,凝聚社会共识,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推进社区自治与居民参与式治理等,已成为中国当下以社区这一基层为单元组织为代表的公共空间问题解决的重中之重。
在国际视野的案例中,如新加坡“complex 社区”模式以5D 紧凑型城市为框架,实现社区密度合理规划,社区建设以“组屋”为主要类型,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人性化与智慧运营的结合,成为新加坡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基础;多伦多“Quayside 社区”专注于人工智能,利用数字技术和大数据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实现网络安全和清洁技术,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高科技模块化社区;日本共享住宅致力于解决并服务于现代化社会需求,打造便利平价享高品质生活,专门设计的高级公寓和可出租改造的房产,实现极小空间内极大化利用,创造人文关怀的共享社区等,这些社区的规划实践都是从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建立社群所认同的凝聚力为导向,为中国当下“未来社区”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示范和经验借鉴。
未来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并存的时代,是人与人的连接,人与物的连接,物与物的连接以及人与服务的连接。未来社区是虚拟社区和现实社区在文化科技互动下的孪生社区,其与传统社区的核心区别还是在于其满足数字时代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需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用于数字孪生社区的场景建设,从环境交流界面到能源到业态,大数据贯穿其中,旨在通过科技手段完善社区各项设施与服务,重构在地人文价值。
未来社区的“1·3·9 顶层设计”架构中,“1”是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3”是价值纬度,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大坐标,为浙江未来社区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建设要求,“9”是在这个基础上打造邻里场景、教育场景、健康场景、创业场景、建筑场景、交通场景、低碳场景、服务场景、治理场景这九大场景。
社区通过物联网设备及各类APP 端口实现情景的触达,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汇聚和沉淀,运营中心实现社区服务在线化,管理人员通过数据辅助决策工具优化社区工作。大数据平台通过接入“政务服务网”,实现云端城市大脑、社区平台中脑、居民终端小脑的联动,汇聚包括社区单元在内的城市数据生态。物联网与AI 设备等人机交互设备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景,实现政府治理与社区生活的打通,利用社区的公共共享空间,为居民提供包括教育、志愿服务、爱心公益、共享出行、节能减排、定制化服务等资源的共享,促进邻里关系,推动绿色的、公益的新型邻里关系,城市的结构也从二元结构,升级为人、物理环境和信息的三元结构的构想,以及相关智能城市评价体系的设立,但其关键还是在于围绕服务的九大场景,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新型社区的生态、人文价值标准。
图1 “未来社区”的科技文化创新图
杭州上城“始版桥”未来社区项目,是中国美术学院团队领衔打造的样本案例,“始版”就是因毕昇在杭州发明第一块胶泥活字印版而得名,是被纳入浙江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公示的浙江省首批24个未来社区试点之一。试点区域规划单元150公顷,实施单元23公顷,总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回迁房、邻里中心、公园、人才公寓等,致力打造具有归属感、舒适感、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始版桥”未来社区的发展定位在于为破解旧城改造中阶层分离、环境恶化、活力缺失等难题,以新旧居民多元共生、生态宜居系统复合、创新业态活力融合的三重复合为价值维度,延续地方记忆,以高密度高复合高容积率的空中坊巷模式,再造旧城活力,打造居住、商务和文化旅游功能复合的新坊巷街区。
项目规划以“立体市井、立体花园、立体联通”三大核心特色,构建“空中坊巷”体系。“立体市井”旨在营造多首层、高复合、人本化的邻里与生活场景,从传统中国邻里文化的精髓提炼,统筹整合公共服务设施,创新一站式的新墙门生活。立体街巷建立平面和垂直结合的纵横空间,其开放的空间体系,提供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想的邻里文化在当代空间的传承。“立体花园”以生态优化为考虑前提,层叠花园形成100%绿化覆盖率的空中园林,“家家有花园”,通过植物选种、维护服务、除虫除害、自动灌溉、雨水收集等构建立体绿化的复合生态系统,同时延续城市记忆,保留现有场地烟囱、建筑旧址等纪念物,改造成可聚合社区活力的公共生活空间。“立体联通”在于打造多通道、超时空、数字化的服务与治理场景,是以TOD 为基础,立足数字化提出联通导向的LOD [link-Oriented development]新模式,打破现有局限,采用智能化服务统一平台,并与社会供应网络相衔接,根据居民的需要匹配不同类型的“无界”服务,办公空间与居住空间有效结合,推动产城融合。
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浙江省总是永立潮头、走在前列,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再到如今的“未来社区”的历程,是一种全新的供给方式变革,围绕数字经济核心领域、智能装备、航空航天装备、高端生物制药和前沿材料五大领域打造高质量产业集群,也将进一步助推物联网、云计算、5G 通讯等关联产业发展,继而打造“万亩千亿”产业平台,但未来社区不是仅由技术驱动的产物,更是修复和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的场所,形成新社群文化的触媒,进而激发新的一轮创新创业、新的一轮城市更新,实现浙江省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的愿景。
“国际眼光、自主发展、在地生成”,未来社区在现阶段的成果也给出了如下的思考总结:
1.“走向善治”——党建引领的社会治理体系创新
未来社区可突破社区党组织的传统建制,从体制机制上改革社区党组织的设置模式,吸纳区域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和居民党员,统一调配、集约利用区域内党建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营造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党委+居民参与自治+服务联盟平台”的新型未来社区治理模式2,重心从党政承担的公共“管”理转向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商共“治”,有效领导社区治理模式创新,扮演好利益协调者、资源整合者的角色。
2.“文化底板”——成就社区永续活力的恒定基石
文化底板是数千年人类历史发展而来对共同价值观塑造的共同理解,美好生活的认同,未来社区文化的在地性生成,是凝结“培根铸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未来社区居民达成的共识,由地缘文化特征、自然条件、社区功能与形态特征,居住者构成与需求等多样要素微差复合生成。在文化创意推动地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之上,进行红色底板、浙江经验、在地性的文化基因等植入,将文化介入社区建设,介入行政核心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承担,展现具有东方品质的、具有中国气韵的未来社区。
3.“智慧共享”——构建城市数据人文生态平台
未来社区架构未来社区的智慧运营管理服务平台,借助城市CIM 平台、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下,通过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LOT)等数字化技术搭建数字孪生社区,将复杂、创新、大疏大密格局的未来社区与仿人类生命体征结构建立映射关系,实现数字社区与实体社区的同生共长,同时这些基础数据在社区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活态的数据之间碰撞,释放出更多的生态与人文价值。
4.“公益绿色”——塑造新型邻里文化价值体系
构造公民参与的社区自治机制,未来社区要通过建立具有造血和输血功能的社区基金会、社区志愿者协会、社区时间银行等公益服务机制,社区公约社区议事会、社区客厅等自治载体和公共空间的营造来积极引导公众加入低碳的生活方式,转化共同的绿色森林和绿色指标,培育“人人公益”的志愿者服务精神,推动居民志愿参与自治的声望机制,建立社区时间银行和贡献积分制度,引导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未来已来!
“战略不是研究未来是什么,而是研究我们现在怎么做才有未来。”知名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曾是说过,此番话语也清晰点明了我们以“未来社区”作为案例,在当下积极利用先进技术赋能社区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活方式变革、生产方式重组、生产关系再造之于未来的意义。
“未来社区”这一复杂、完整的城市系统工程,需要由规划者、管理者和属地居民利用当代文化与科技的创新力量共同打造,为未来美好共同生活的归属感,建立起一种共同的“信仰”,为面向未来的新型社区治理提供浙江样本,为构建共建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的贡献中国智慧。